摘要:胡庚申的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提出了“三維”原則: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肖鐵翻譯的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說集《大教堂》大體上做到了“三維”的適應性轉(zhuǎn)換原則,從而基本靈活有效地傳達了原文的內(nèi)容。
關(guān)鍵詞:大教堂;生態(tài)翻譯學;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是當代美國的短篇小說家和詩人,他的小說集經(jīng)常入選《美國最佳短篇小說集》,而《大教堂》(Cathedral)短篇小說集則是其第三部小說集,該小說集除了反映主人公的精神焦慮和人與人之間的疏遠關(guān)系之外,在里面開始出現(xiàn)了主人公之間的精神交流,所以與其他的短篇小說集相比,少了一些陰郁和束縛。該小說主要是由《羽毛》《瑟夫的房子》《保鮮》《軟座包廂》《好事一小件》《維他命》《小心》《我打電話的地方》《火車》《發(fā)燒》《馬龍頭》《大教堂》這12個短篇小說組成。
生態(tài)翻譯學是清華大學胡庚申教授提出一個新概念,該理論是在其提出的“翻譯選擇適應論”的基礎(chǔ)之上發(fā)展而來的。胡教授將達爾文提出的選擇、適應理論作為該哲學依據(jù),從而將翻譯定義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選擇活動”,進而將生態(tài)翻譯理論定義為“一種生態(tài)學視角的翻譯研究”。[1]89-95該概念具有“翻譯學”和“生態(tài)學”跨學科交叉研究的性質(zhì),對翻譯概念、翻譯原則、翻譯策略和翻譯標準采用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進行解讀。就翻譯概念來說,該理論認為是譯者適應與譯者選擇的交替循環(huán)過程;就翻譯原則而言,該理論認為是多維度的選擇性適應和適應性選擇相互交替的過程;就翻譯策略而言,則是“三維轉(zhuǎn)換”,分別是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個層面;就翻譯標準而言,則是通過多維轉(zhuǎn)換程度、讀者反饋以及譯者素質(zhì)這三個方面綜合考慮。[2]176-177“三維”所具備的功能是不同的,語言維關(guān)注的是翻譯的文本語言表達,文化維關(guān)注的是翻譯的語境效果,交際維關(guān)注的是翻譯的人際意圖。[3]235-236因此,譯者在進行翻譯時應該從“三維轉(zhuǎn)換”這三個層面入手,盡可能地讓譯文靠近這三個層面,使得譯文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適者生存”。以下便是是以《大教堂》肖鐵譯本為研究對象,以“三維”視角為理論基礎(chǔ),分別研究譯本的翻譯。
一、語言維的適應選擇轉(zhuǎn)換
語言維的適應選擇轉(zhuǎn)換,也就是指從語言這一方面來審視翻譯。胡庚申教授在其《生態(tài)翻譯學:建構(gòu)與詮釋》中就明確地提道“原語和譯語之間的語言同質(zhì)性為譯者翻譯過程中的語言置換奠定了基礎(chǔ),而語言的異質(zhì)性又會迫使譯者依據(jù)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做出適應性選擇。如果將原語言原封不動地移植到譯語產(chǎn)生的譯文中,那么,就往往會造成晦澀難懂或違背譯語的問題。這時就需要能夠盡量保持原語和譯語在詞匯、句法、語篇文體、語用乃至節(jié)奏、音調(diào)等方面的協(xié)調(diào)和平衡”。[3]205從關(guān)注翻譯的文本語言表達的語言維出發(fā)分析肖鐵譯本《大教堂》,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分別是詞匯和句法這兩方面入手。
不管多么好的一部譯作,都存在不足之處。以下便是以語言維為指導分析《大教堂》肖鐵譯本中所體現(xiàn)出的契合語言維之處以及違和之處。
(一)文中符合語言維的具體例子分析
原文1:Anyway, this man who'd first enjoyed her favors, the officer-to-be, he'd been her childhood sweetheart. [4]210
譯文1:不管怎么樣吧,當初她最先喜歡的那個人,那個未來的軍官,是她小時候青梅竹馬的戀人。[5]201
譯者將原文中的childhood sweetheart譯為“青梅竹馬的戀人”,譯文非常符合中國人的表達習俗。將原文的詞組拆解開分析,原文中的childhood是童年、幼年和孩童時期的意思,而sweetheart則是“寶貝兒、戀人”的意思。譯者在翻譯該詞組時,并沒有進行簡單的字面直譯,而是在了解了其真實意義之后,將其轉(zhuǎn)換為中文意義與之相對應的詞組“青梅竹馬的戀人”。在保持原文意義不變的情況進行了調(diào)整,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語言維轉(zhuǎn)換的例子。
(二)文中違背語言維例子的具體分析
原文2:We dug in. We ate everything there was to eat on the table. We ate like there was no tomorrow. We didn’t talk. We ate. We scarfed. We grazed that table. We were into serious eating. [4]217
譯文2:我們埋頭吃起來。我們吃光了桌子上所有能吃的東西,就像這是最后的晚餐,吃完這頓,就沒下頓了。我們不說話。我們只是吃,狼吞虎咽,風卷殘云。我們像在那張桌子上割草一樣,吃光了所有的東西。[5]209
在這一個段落,我們會發(fā)現(xiàn)原文又是一系列的同一主語的短句,但在翻譯的時候,譯者并未將全部的句子合并為一整句。原文本是有8個完整的句子,而在譯本中有5個完整的句子,也就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整合了一些句子為一句,但有一些還是按照原文的結(jié)構(gòu)將其翻譯出來。除此之外,譯者在翻譯的時候,將原文的意思傳達出來的同時,還增添了一些原文中沒有的一些四字詞的修飾語,如“狼吞虎咽”“風卷殘云”這樣的詞語來表現(xiàn)出“我們”吃飯的場面,使其變得更加形象生動起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整本小說集里面的內(nèi)容作者都是以一種方式寫成,也就是用最簡單的描寫將故事陳述出來,不加以更多的修飾的極簡主義的寫作方式。所以譯者在翻譯的時候不應該將原文的風格進行修改,按照其本身的結(jié)構(gòu)進行相對應的翻譯即可。
二、文化維的適應選擇轉(zhuǎn)換
文化維的適應選擇轉(zhuǎn)換即譯者在進行翻譯時不僅僅對文本進行簡單的處理,最終是文化與文化的一個碰撞。由于原語文化生態(tài)和譯語文化生態(tài)在性質(zhì)和內(nèi)容上往往存在差異,為了避免從譯語文化觀點出發(fā)曲解原文,譯者不僅需要注重原語的語言轉(zhuǎn)換,還需要適應該語言所屬的整個文化系統(tǒng),即生態(tài)系統(tǒng),并在翻譯過程中關(guān)注雙語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即所謂“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2]135-137簡而言之,文化維的適應選擇轉(zhuǎn)換也就是指譯者在翻譯文本時,要具備文化意識,要意識到翻譯是跨語言、跨文化的交流。在翻譯的過程中,要盡量克服不同的文化所造成的障礙,努力使得兩種文化保持一種平衡狀態(tài),以保證原文的信息能夠傳達到譯文中,實現(xiàn)信息的順利交流。[6]
在《大教堂》這部短篇小說集里面涉及非常多的俚語和習語。關(guān)于習語這部分的翻譯,必須是在了解英漢習語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之上才能更好地進行。該部分是從關(guān)注文化內(nèi)涵的文化維出發(fā),分析原文是否能在傳遞原文的內(nèi)容的基礎(chǔ)之上,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并且將其轉(zhuǎn)換為具有譯文文化內(nèi)涵的對等語。
(一)文中符合文化維的具體例子分析
原文3:But you're a sly boots. You'd rather just sit with your prim little mouth while other people talk their heads off. Am I right? Still waters. Is that your name? [4]153
譯文3:但你是個“害羞的擦鞋匠”①,任由別人把腦袋說掉了,你也只是安靜地坐在那兒,合著你潔凈的小嘴。我說得對不對?悶葫蘆,你是不是就叫這名字呀?別人到底怎么稱呼你啊?[5]138
害羞的擦鞋匠:原文 a sly boots,俚語,可指表面簡單質(zhì)樸但實際狡猾的人,此處只按其字面意思翻譯。原文中的a sly boots和still water這兩個都是與當?shù)匚幕⑾⑾嚓P(guān)的俚語表達。在進行翻譯的時候,我們不能按照其字面意思進行翻譯,譯成“狡猾的鞋子”和“平靜的水流”,這樣的翻譯會給人一種知道其漢字卻不知其意的困境。[7]這種類型的習語典型就屬于非對應類,因此在進行翻譯時我們可以找一個字面意義不同,但是其所指意義是相同的譯文。[8]通過這樣的方式,雖然沒有能將原文的形式保存下來,但是將原文的意義和功能保存下來了。
譯者在處理這兩個俚語的時候,第一個采用將原文的形式保存下來,進行一個加注解釋的譯法,通過這樣的處理方式可以保留原文中俚語的風格特點,給人一種異域風情的感覺,再通過文外加注的方式,方便了讀者的理解。但是本文覺得加注解釋如果是在文內(nèi)的話,應該會更好一些,這樣的話,讀者在了解國外的俚語表達的同時,也能夠更好地理解原文要表達的意思。[9]而在翻譯第二個俚語的時候,譯者借助了中文習語“悶葫蘆”來表現(xiàn)了原文中所要表達的意義。
(二)文中違背文化維的具體例子分析
原文4:“Do you have any Q-tips, or else Wesson oil?”Inez said. [4]115
譯文4:伊內(nèi)茲問:“你有沒有Q-tips②,或是威森油③?!盵5]119
在涉及文化層面的翻譯時,一些專有名詞肯定也是包含于其中的。不管是所謂的物體名稱、人稱或者是建筑名稱,雖然不同國家表達所指的東西是一致的,但是其表達卻跟每個國家文化息息相關(guān)。原文中的Q-tips和Wesson oil如果沒有結(jié)合當?shù)氐奈幕尘凹右钥紤],很難能夠猜測其要表達的意義,因此譯者在翻譯兩個帶有文化特色的所指名稱時,將其原文直接搬到譯文中或者采用一個音譯的譯法,然后再通過文外加注的方法進行相對應的翻譯。通過這樣的譯法,譯者既將原文中的本土表達帶到了譯文當中,又通過加注這樣的方式讓讀者知道原來外國人在表達棉簽和食用油這兩個日常用品的時候是這樣表達的。但是譯者采用文外加注這樣的方式,讀者第一眼很難理解其意義,所以如果將其改為文內(nèi)加注,如將“Q-tips”譯為“Q-tips棉簽”,“Wesson oil”譯為“威森食用油”。
三、交際維的適應選擇轉(zhuǎn)換
翻譯過程中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說的是譯者除進行語言信息的轉(zhuǎn)換和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之外,將選擇轉(zhuǎn)換的側(cè)重點放在交際的層面上,關(guān)注原語系統(tǒng)里作者的總體交際意圖是否在譯語系統(tǒng)里得以體現(xiàn),是否傳遞給了譯文讀者。[3]237交際維的轉(zhuǎn)換主要是為了使得譯文的讀者或接受者能夠輕松地理解原文的語言和文化中原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因此譯者在翻譯原文的時候,在自己理解透徹原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之上,將原文作者想要傳達給讀者的信息也能夠傳達給譯文的讀者,使得原文作者能夠和譯文讀者有一個交際。[1]89-95在《大教堂》中,原作者通過極簡主義的寫作手法,描繪出了美國平民的日常生活,但在其中還飽含這人物角色的情感以及一些帶有文化特色的信息,這些信息也是需要譯者傳遞給譯文讀者的。以下便是一些具體的分析。
(一)文中符合交際維的具體例子分析
原文5:How long had I been in my present position? (Three years.)Did I like my work?(I didn't.)Was I going to stay with it? (What were the options?)[4]218
譯文5:現(xiàn)在這個工作,我干了多久了?(三年。)喜歡自己的工作嗎?(不。)會一直干下去嗎?(有什么可選擇的嗎?)[5]210
這一段落是非常有意思的,該段落的背景是盲人和“我”聊天。這本該是“我”和盲人之間的一段對話,可是作者在描寫這段對話的時候既沒有采用直接引語對話的形式,也沒有采用簡介引語對話,而是采用了這樣的形式。通過這樣的形式,作者將盲人所問的話轉(zhuǎn)換成了自己問自己的話語,在展現(xiàn)小說中的“我”的生活境遇的同時,還表現(xiàn)出了“我”的內(nèi)心世界和內(nèi)心的想法。而讀者在接觸該段落這幾句話時還可以感受到文中的“我”對于生活的無奈之情。譯者在進行翻譯的時候沒有對原文的形式進行改變,而是按照原文的形式和風格進行的翻譯,并且將原文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清楚地表達出來。本來是原文讀者才能體會到的感情,譯入語的讀者通過譯者的翻譯也能體會到說話人的無奈和心酸之感。
(二)文中違背交際維的具體例子分析
原文6:My wife looked at me with irritation. She was heading toward to a boil. [4]218
譯文6:妻子瞪著我,氣得馬上就要發(fā)作。[5]211
譯者將第一個小句“my wife looked at me with irritation”譯為“妻子瞪著我?!?,在這里譯者沒有將該句的意思準確地譯出。irritation的意義沒有表達出來,這里的“瞪著”并不是表示生氣地睜大眼睛,只是指睜大眼睛,如果譯者在這里將第一個小句譯為“妻子生氣地瞪著我”能夠更加準確地表達出原文中的意義。在翻譯第二個小句時,譯者將“heading toward to a boil”譯為“氣得馬上就要發(fā)作”,雖然譯者理解了原文想要表達的意義,也就是非常生氣的意義,在這里譯為“怒發(fā)沖冠”更能將原文的信息傳達給譯文的讀者。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文化傳遞的過程中文學翻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大教堂》這部作品雖然表面上是描寫美國平民的日常生活,其實更重要的是傳遞了在特定年代下美國人民的精神世界,作者采用了獨特的文學藝術(shù)形式——極簡主義寫作手法。[10]因此譯者在翻譯此類文學文本時,應該要注重語言文本選擇和翻譯策略的選擇,從而使得譯本更加準確。而生態(tài)翻譯學的“三維”轉(zhuǎn)換視角可以幫助譯者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原文本,并且可以幫助譯者在進行文本翻譯時更好地“適應與選擇”。從生態(tài)翻譯理論視角透視肖鐵翻譯的《大教堂》,可以發(fā)現(xiàn)此譯本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個層面在大體上做到了“三維”的適應性轉(zhuǎn)換,在其中還是存在著一些翻譯問題亟待解決。生態(tài)翻譯學這一理論,作為跨學科性質(zhì)的譯學理論,從新的視角來研究譯本,是對當代翻譯理論研究的一種延伸,為譯者的翻譯提供了一個新的翻譯理論視角作為翻譯實踐的指導,也為譯本的解讀和評析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作者簡介:韓宛真(1998—),女,漢族,四川內(nèi)江人,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美文學專業(yè)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注釋:
①原文 a sly boots,俚語,可指表面簡單質(zhì)樸但實際狡猾的人,此處只按其字面意思翻譯。
②北美最流行的棉簽的牌子,始創(chuàng)于1923年。
③美國的一種食用油。
參考文獻:
〔1〕CARVER R. Cathedral[M]. New York: Vintage, 1983.
〔2〕SCHNAPP P.Cathedral by Raymond Carver[J].Western American Literature,1985: 168-169.
〔3〕果笑非.論翻譯生態(tài)學與生態(tài)翻譯學:研究對象、方法和走向[J].外語學刊,2015(01):105-108.
〔4〕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構(gòu)建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6〕雷蒙德·卡佛. 大教堂[M]. 肖鐵,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7.
〔7〕任運忠,周曉琴. 閔福德《易經(jīng)》英譯本的生態(tài)翻譯學解讀[J].周易研究,2020(06): 89-95,101.
〔8〕孫琳,韓彩虹. 《北京折疊》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J].上海翻譯,2021(04):90-94.
〔9〕溫端政.中國習語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10〕肖建芳.英漢習語對應關(guān)系的比較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1):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