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后功能障礙主要包括語言功能、認知功能、吞咽功能和運動功能等,其中約有80%的患者表現(xiàn)為運動功能障礙
。因運動功能障礙造成的患者運動能力下降,肌肉協(xié)調性降低和平衡功能失調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
。因此,針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各種康復訓練逐漸發(fā)展。軀干控制是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重要前提,軀干的主要功能在于連接四肢,作為四肢活動的基礎,軀干肌是機體保持平衡能力的穩(wěn)定系統(tǒng)
。四肢聯(lián)動康復訓練是一種軀體協(xié)調性訓練措施,其主要是將患者軀干、四肢和骨盆作為整體進行功能強化訓練,而非獨立訓練,借助訓練過程中的牽伸恢復患者的運動功能,目前在國外研究中已取得明顯成效
?;诖?,許昌中醫(yī)院中風二科特針對四肢聯(lián)動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效果展開研究,旨在探討其對患者平衡能力、主動肌與拮抗肌協(xié)調性和運動功能的影響?,F(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許昌中醫(yī)院中風二科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期間治療的115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納入患者均符合研究標準。將符合研究標準的115例患者按擲幣法分為對照組57例,其中男34例,女23 例;年齡45 ~68歲,平均年齡(58.17±5.26)歲;左側偏癱30例,右側偏癱27例。觀察組58例,其中男31例,女27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57.83±5.59)歲;左側偏癱27例,右側偏癱31例。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0.05)。
1.2 選取標準 納入標準:經(jīng)臨床檢查后確診為腦卒中,并伴有偏癱癥狀;患者為首次發(fā)?。换颊吆图覍倬喿x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號:20180719)后實施。排除標準:患者合并有嚴重下肢受傷史或既往有下肢手術史;患有嚴重骨性關節(jié)疾病患者;中途病情惡化無法繼續(xù)配合治療者;因臟器功能不全限制活動患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根據(jù)臨床醫(yī)囑給予常規(guī)康復訓練,包括指導患者良肢位的擺放、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床上主動、被動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和步行訓練等。除此之外,對照組患者實施患者家屬自行輔助康復訓練:由治療師指導患者家屬學會康復器械的使用方法,患者在家屬輔助下進行下肢力量和有氧功率自行車等康復訓練。1次/d,30 min/次。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實施四肢聯(lián)動康復訓練:使用四肢聯(lián)動康復訓練器Nust-T4r(美國)對患者進行輔助運動訓練。①由治療師根據(jù)患者個人情況調整座椅靠背角度和把手距離,避免出現(xiàn)患者訓練過程中過度屈曲或伸展現(xiàn)象,保證患者四肢軀干處于較為舒適狀態(tài);治療師指導患者手臂伸展,下肢屈曲,囑患者軀干處于直立位,腰背不離開靠背,指導患者利用健側帶動患側,四肢輪流開始活動。上肢進行伸展運動,下肢開始蹬踏訓練,動作如功率自行車(注:在此過程中患者應保持軀體平衡,使患側在矢狀面活動,若患側外翻可借助腿部支架輔助矯正)。②當患者患側肌力增強后,囑患者患側開始主動運動,健側配合,然后進行屈髖屈膝,增大髖關節(jié)、踝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活動度,糾正足下垂狀態(tài)。③囑患者在正常活動范圍內進行軀干的左右旋轉訓練,根據(jù)患者情況調整把手長度,擴大軀干可旋轉幅度,鍛煉患者軀干控制能力。④根據(jù)患者訓練時間和訓練成果增加訓練阻力和訓練負荷,使患者患肢可主動完成屈伸動作。在此期間應密切關注患者變化,若患者出現(xiàn)不適感應減輕訓練強度或停止。⑤根據(jù)患者的恢復情況設置具體模式,包括訓練速度、訓練功率和消耗能量等。30 min/次,6次/周。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平衡能力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LFS指數(shù)較對照組低,BBS評分較對照組高,見表3。
1942年4月,沙千里和沈鈞儒聯(lián)合其他進步律師,成立了平正法律事務所,執(zhí)行律師業(yè)務,積極主動地幫助進步文化事業(yè)機關、團體為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進行正義的斗爭。在這期間,沙千里匯編出版了國民黨政府公布的戰(zhàn)時重要法令,以便作為進行合法斗爭的法律依據(jù)。
目前,臨床中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治療原則主要為提高患者運動功能和平衡能力,并逐漸幫助患者恢復生活能力。腦卒中患者的中樞神經(jīng)在受損后仍具有一定的代償功能,且具有可塑性,因此,及早進行系統(tǒng)性、全面性的康復訓練對促進中樞神經(jīng)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的運動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有極大影響
。軀干是人體產(chǎn)生活動和調節(jié)的基礎,當軀干的平衡功能遭到破壞后,傳導至患者肢體的力量和患者動作的完成都將受到影響。而腦卒中偏癱患者軀干兩側肌群間的協(xié)調性受到中樞神經(jīng)被破壞的影響,軀干控制能力下降
。因此,針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提出的康復訓練不僅要將方法放在患者的偏癱側肢體上,還應將目光聚集在患者的軀干訓練上。
四肢聯(lián)動康復訓練將患者的軀干和四肢視為一個整體,借助訓練儀器的作用將患者四肢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進行牽拉
,當患者在四肢聯(lián)動基礎上進行軀干的左右旋轉動作時,軀干肌群出現(xiàn)快速的收縮反應。而研究顯示,軀干旋轉訓練可有效提高患者對于軀干肌肉的控制能力,從而幫助恢復軀干的穩(wěn)定性
。不僅患者的軀干肌群在四肢聯(lián)動康復訓練中得到了鍛煉,患者的頭部也在軀干訓練的過程中進行旋轉,促進了患者感覺的輸入,特別是患者前庭處的功能得到強化。而前庭的功能在于為患者提供身體位置的各項刺激信息,豐富腦部反饋性。前庭系統(tǒng)是維持患者自身平衡的重要條件,患者前庭功能的恢復有助于促進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復。研究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LFS指數(shù)低于對照組,BBS評分高于對照組(
<0.05),證實四肢聯(lián)動康復訓練對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平衡功能效果更顯著。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運動功能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FMA和LEFS評分均較對照組高(
<0.05),見表2。
1.4 觀察指標與判定方法 ①主動肌與拮抗肌協(xié)調性:利用SA7550 10通道表面肌電分析系統(tǒng)(加拿大)采集兩組患者上肢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和下肢股二頭肌、股四頭肌的肌電信號。使用Ag/AgCl電極采集患者測試區(qū)肌電信號。囑患者取坐位,以肌電信號基線值為標準,采用膝關節(jié)伸、屈的等長收縮模式:指導患者患側膝關節(jié)在屈曲45°時做膝關節(jié)的屈、伸最大等長收縮動作,各堅持5 s,中間間隔5 s,共完成3組,取最大值;同樣,患者肘關節(jié)屈曲45°,做肘關節(jié)的屈、伸等長運動,取最大值。并計算協(xié)同收縮率。協(xié)同收縮率=拮抗肌肌電值/主動肌肌電值+拮抗肌肌電值。②運動功能:兩組均進行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和下肢功能量表(LEFS)評估。FMA包括手功能、上肢功能、下肢功能,共50項,每項分為0分、1分和2分。無法完成某一動作為0分,可部分完成為1分,充分完成為2分。LEFS分為20項,每項分為0~4分,0分表示無法執(zhí)行活動或極端困難,4分表示無困難。③平衡能力:使用PC708平衡測試系統(tǒng)測試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平衡狀態(tài)。LFS指數(shù)為總長度和橢圓區(qū)面積的比值。利用Berg平衡量表(BBS)評估患者平衡能力。該量表包含14項內容,按照0~4分計算,得分越高患者平衡能力越好。
藥物成癮涉及腦內多種神經(jīng)遞質和調質系統(tǒng)的功能紊亂。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DA系統(tǒng)可能是強迫性用藥的重要分子基礎,近年來,5-羥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谷氨酸(glutamate,Glu)、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和內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eCB)等神經(jīng)遞質和調質也開始受到關注。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主動肌與拮抗肌協(xié)調性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股四頭肌和股二頭肌協(xié)同收縮率均較對照組低(
<0.05),見表1。
老師作為教學中的引導者和輔助者,在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后教師要針對學生在討論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討論的結果做合理的點評,及時指出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并給出下次改進的一些建議,對好的方面要表揚,對不足的方面要做好引導,在引導中要從初中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注意方式方法。
Strong rainstorm occurs in summer as well as heavy snow occurs in winter, whole year may be hotter than ever.
除此之外,四肢聯(lián)動帶來的旋轉使患者的軀干活動更接近于日常生活,軀干旋轉時主動牽拉軀干的失用肌群,改善軀干對線,從而恢復軀干的原有活性,抑制異常模式出現(xiàn)。四肢聯(lián)動時,患者的患側和健側肢體同時進行活動,而足底的壓覺和觸覺以及踝關節(jié)的本體感覺輸入和外周系統(tǒng)的感覺傳入均可加大康復效果,減少患者的肌肉萎縮,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
。而患者下肢的蹬踏訓練刺激了患者體內的本體感受器,增強了偏癱一側感覺的輸入,對增強患者膝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和肢體控制能力效果明顯,有利于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表面肌電圖是一種簡單、無創(chuàng)的檢查措施,可反映患者肌肉激活程度,提供動態(tài)的肌肉力量數(shù)據(jù)
。在進行四肢聯(lián)動康復訓練時,患者需時刻控制訓練姿勢以保持身體平衡,例如患者做騎車動作、蹬踏動作時,需要患者的主動肌與拮抗肌進行不斷配合和調節(jié)
,在經(jīng)過反復訓練后,拮抗肌的收縮動作得到抑制,患者的動作更加協(xié)調,協(xié)同收縮率下降,其發(fā)生動作的效率升高,從而提高患者主動肌與拮抗肌的協(xié)調性。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肱三頭肌、肱二頭肌、股四頭肌和股二頭肌協(xié)同收縮率均較對照組低,F(xiàn)MA和LEFS評分均較對照組高(
<0.05),由此可看出四肢聯(lián)動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促進主動肌與拮抗肌協(xié)調性。
綜上所述: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四肢聯(lián)動康復訓練有積極意義,可提高患者平衡功能,增加肌群間協(xié)調性,促進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
[1] 梁士鋒.針灸聯(lián)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遺癥治療的效果分析[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9,48(18):2239-2240.
[2] 張晶晶,李艷.腦卒中偏癱步態(tài)特點及康復策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39(5):1044-1047.
[3] CONGCONG,HUO,GONGCHENG,et al.Limb linkag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related changes in cortical activation and effective connectivity after stroke:A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study[J].Scientific reports,2019,9(1):6226.
[4] 徐大衛(wèi),吳堅,桂沛君,等.基于四肢聯(lián)動訓練的下肢血流限制對健康青年人心肺耐力、下肢肌耐力和平衡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21,27(12):1470-1475.
[5] 黨芳萍,李惠菊,田金徽,等.我國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護理研究的可視化分析[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9,34(5):584-587.
[6] 范子言,李寶金,廖伶藝,等.軀干控制訓練對急性期腦卒中偏癱患者動態(tài)坐位平衡和軀干功能影響的隨機對照試驗[J].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20,51(6):847-852.
[7] 李巖,傅建明,李輝,等.四肢聯(lián)動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平衡及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9,34(1):78-80.
[8] 段云欣,楊傲然,王寒明,等.鏡像療法聯(lián)合四肢聯(lián)動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偏癱的臨床療效及其對患者下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21,29(10):91-95.
[9] 俞倩茜.四肢聯(lián)動對腦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響[J].心理醫(yī)生,2019,3(5):53-54.
[10] 高崇,章禮勤,劉淑晨,等.四肢聯(lián)動訓練增進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肌肉激活及協(xié)調性[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20,39(5):363-367.
[11] KUAN,LU,GONGCHENG.Frequency-specific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related to the rehabilitation task of stroke patients[J].Medical physics,2019,46(4):1545-1560.
[12] 張秋陽,錢貞,李瑾,等.四肢聯(lián)動在脊髓損傷患者心肺功能評估中的可行性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9,27(11):16-20.
[13] 王一.四肢聯(lián)動訓練在腦卒中偏癱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傷殘醫(yī)學,2021,29(15):55-56.
[14] 李娜娜,楊志鵬,楊衛(wèi)衛(wèi).核心肌群聯(lián)合四肢聯(lián)動康復訓練對腰段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關鍵肌肌力及平衡能力的影響[J]. 河南醫(yī)學研究,2020,29 (20):3734-3736.
[15] 黃幼平,林呂,陳偉標,等.Nustep-T4 運動訓練配合常規(guī)康復治療對腦梗死偏癱病人生活質量及自理能力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0,18(2):32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