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上德”與“下德”之說,實際是內(nèi)在自發(fā)之德與外在強求之德的區(qū)別,這在倫理學上是極重要的評斷。就整個社會而言,后一種德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有時也是必要的;但只有前一種德才是崇高的修養(yǎng),真實的美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本刊有售。全6冊,原價680元,現(xiàn)價268元,訂購熱線:027-87927015),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
《道德經(jīng)》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句話的意思是:“上德”并不是有意為德,所以有德;“下德”處處不忘德,所以無德。
漢初名將韓信,年輕時無業(yè)流浪,常向人乞食。他在家鄉(xiāng)淮陰城邊釣魚,有一群老婦人在河旁漂洗衣物。到了吃飯的時候,一位老婦人見韓信饑無所食,便請他同自己一起吃飯。前后數(shù)十天,一直到漂洗的事務結束。韓信對老婦人說:“將來我必定會重重報答您?!焙髞眄n信功成名就,封淮陰侯,特意召見那位老婦人,賜給她千金。
就雙方所付出的代價而言,“漂母”不過是請韓信吃了幾十天的飯,想必都是些粗茶淡飯,韓信卻回報以千金,乃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但以德而言,“漂母”無意為德,是真正有德,所以是“上德”;韓信有意為德,卻是“下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戰(zhàn)國時候,齊國孟嘗君為國相,派遣門客馮諼到其封邑薛城收債,讓他收完債款,視家中所缺,購置若干物件。馮諼去后,召集負債的百姓,將債券付之一炬,假稱這是奉了孟嘗君的命令,以債款作為賞賜。馮諼回到齊都,報告孟嘗君說:“我看您的府中什么都不缺,只缺‘義’,所以我把債款給您買了‘義’?!泵蠂L君很不高興,但也只能作罷。
一年之后,孟嘗君罷相,回封地居住。離薛城尚遠,就見百姓扶老攜幼前來迎接。孟嘗君此時才明白馮諼所作所為的意義。他對馮諼說:“先生給我買的‘義’,如今我親眼見到了?!边@就是“馮諼市義”的故事?!笆辛x”也就是“市德”。因為馮諼考慮到薛城是孟嘗君的根基之地,如果不能得到當?shù)厝嗣竦膿碜o,將難以在齊國穩(wěn)固立足。計較長遠利益,以債款“市義”,其實是有目的的,是主動追求德,常常達不到德,所以是“下德”。
自發(fā)之德才是真實的美德
正因為下德無德,歷史上常常有人對社會中僵化了的、變成虛偽教條的道德戒律,有意進行突破。像魏晉之際的阮籍,自幼亡父,由母親撫養(yǎng)長大,對母親感情至深。母親死后,他不肯遵循禮制中關于守喪的規(guī)定,照樣喝酒吃肉。有人吊喪,他也不肯陪著號哭,自顧飲酒不休。因為他認為,如果按照世俗規(guī)制行事,雖有孝的美名,卻難免裝腔作勢,因而會玷污了自己對母親真誠的感情。這可以說是一種“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行為。
說到底,老子的“上德”與“下德”之說,實際是內(nèi)在自發(fā)之德與外在強求之德的區(qū)別,這在倫理學上,是極重要的評斷。就整個社會而言,后一種德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有時也是必要的;但只有前一種德才是崇高的修養(yǎng),真實的美德。
(王世全薦自《長得逍遙自在心》駱玉明/著,鷺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