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藝紅
(金湖縣中醫(yī)院/外科 江蘇 金湖 211600)
壓瘡指的是身體局部長期受壓導致組織缺氧、血液循環(huán)障礙而引起的局部皮膚或皮膚全層壞死,常發(fā)生于長期臥床、昏迷及癱瘓等患者中,并且此病多因臥床者體位固定不變,造成組織營養(yǎng)不良、血流受阻、神經與血管受壓而壞死[1]。資料顯示,壓瘡不僅會增加患者的生理痛苦,嚴重時還會導致病情加重,繼發(fā)感染,從而引起膿毒敗血癥[2],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據調查得知,每年有超過5萬人因壓瘡綜合征死亡[3]。因此加強對高危壓瘡患者的護理管理工作意義重大。為提高壓瘡預防和治療效果,增加患者的生理舒適度,現將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本院40例高危壓瘡患者納為研究樣本,探究傷口造口護理小組的臨床作用,內容匯總如下。
本次研究對象為40例住院高危壓瘡患者,入組時間從2020年11月起,到2021年11月止。入組標準:(1)Braden(壓瘡風險評估表)評分≤12分者;(2)無貧血、營養(yǎng)不良等合并癥者;(3)意識清楚、溝通能力正常者;(4)保留研究對象的知情權,同時由其簽訂同意書;(5)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次研究的進行。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不完整或護理依從性低下者;(2)伴有精神與神經疾病史者;(3)認知功能障礙者;(4)嚴重聽力、視力障礙者;(5)預期生存期低于12w者。所有研究對象均遵從雙盲法分組標準進行分組,常規(guī)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齡35~80歲,平均(55.01±10.02)歲;Braden評分(10.23±0.19)分。護理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齡37~77歲,平均(54.99±10.17)歲;Braden評分(10.22±0.17)分。經比較兩組基線資料(如年齡、性別等)發(fā)現,無統計學價值(P>0.05),與研究要求相符。
常規(guī)組開展常規(guī)護理:首先,患者每日需間隔2h翻身一次,由護理人員輔助進行,將一軟枕于受壓部位墊上,嚴密觀察、記錄局部受壓狀況,一旦觀察出紅腫現象,需提供按摩護理;其次,教會患者早期進行床上活動的技巧,如踝泵運動等;最后,對患者進行壓瘡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認知,同時還要落實患者皮膚清潔管理工作。若患者出現壓瘡,則遵醫(yī)進行常規(guī)護理操作。
護理組開展傷口造口護理服務:(1)組建傷口造口護理小組:由護士長、造口治療師、營養(yǎng)科醫(yī)師及護理人員等組成傷口造口護理小組,組長由護士長擔任,負責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重點加強護理工作開展前、開展中的知識培訓工作;造口治療師輔助組長開展培訓工作,并明確主要培訓內容,找出培訓中出現的問題,以保障培訓的有效性;營養(yǎng)科醫(yī)師負責患者的日常飲食,通過對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進行評估,再根據患者的喜好,結合其病情制定科學的膳食方案,確保營養(yǎng)均衡;護理人員主要負責開展一系列護理操作,如危險因素評估、臨床護理等。(2)制定護理制度:由小組成員共同制定高危壓瘡患者護理制度,明確各項護理流程,如壓瘡危險因素評估、壓瘡預防、上報、治療及護理等,成文后發(fā)放至各個科室。(3)開展護理操作:對患者受壓部位皮膚狀況進行評估,同時耐心教會家屬協助患者翻身的方法,將軟枕墊在患者受壓部位;監(jiān)督患者定時更換體位,維持肛周皮膚干燥清潔;每日輔助患者清潔面部,合理調整室內溫濕度,防止汗液刺激;根據患者機體狀況采用氣墊床,每日間隔2h幫助患者改變體位、翻身一次,將海綿墊或泡沫墊在患者腳部、骶尾部等需要重點預防和護理的部位;若患者手術時間較長,需將泡沫敷料提前墊在受壓部位,以有效避免出現壓瘡。(4)壓瘡護理:若患者出現壓瘡,應保持護理操作輕柔,應用全身性減壓工具;對患者壓瘡部位、性質、局部氣味等進行評估,若屬于有竇道或潛行壓瘡,要防止沖洗液殘留;護理期間,若發(fā)生傷口感染,需實施細菌培養(yǎng),遵醫(yī)使用殺菌劑、消毒劑時,應將培養(yǎng)結果作為依據;若患者傷口周圍出現紅腫和疼痛,同時伴有局部波動感,應協助醫(yī)生實施膿腫切開引流操作,同時給予抗生素使用。(5)質量控制:護理期間加強對高危壓瘡患者的護理監(jiān)管,每周開會組織討論臨床護理工作中出現的不足之處,并總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以達到持續(xù)質量改進的目的。
(1)對比兩組壓瘡發(fā)生情況:通過2019版《壓瘡/壓力性損傷的預防和治療:臨床實踐指南》[4]對壓瘡進行分級,局部出現麻、紅腫、熱與觸痛感,皮膚完整且指壓無變白為Ⅰ期;皮膚表淺存在火山狀傷口或水皰,缺失部分表皮,合并真皮層暴露為Ⅱ期;火山狀傷口或水皰持續(xù)擴大,且全層皮膚缺失為Ⅲ期;局部組織壞死,累及肌肉層與真皮下層,全層組織、皮膚缺失為Ⅳ期。(2)對比兩組護理效果:創(chuàng)面愈合且皮膚復常為顯效;Ⅰ期壓瘡壓痛感、紅腫消失,Ⅱ~Ⅳ期局部皮膚改善明顯,且創(chuàng)面愈合不低于40%為有效;局部皮膚狀況無改善或惡化,創(chuàng)面愈合低于40%為無效。(3)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通過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表調查護理滿意度,總分為100分,≥90分判定為滿意;89~70分判定為基本滿意;<70分判定為不滿意。
應運用SPSS 20.0軟件統計研究所獲數據,計數資料壓瘡發(fā)生率、顯效率和護理滿意度均以率(%)表示,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壓瘡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壓瘡發(fā)生情況對比[n(%)]
常規(guī)組護理顯效率低于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顯效率對比[n(%)]
常規(guī)組總滿意度低于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滿意度對比[n(%)]
壓瘡主要是由于機體局部組織處于壓迫狀態(tài),時間過久,從而影響了血液循環(huán),故而未能及時提供給皮膚、皮下組織所需營養(yǎng),促使該處組織失去正常功能,最終引起的潰爛、壞死[5-6]。引起壓瘡的因素較多,如創(chuàng)口感染、皮膚感染、長期靜臥等。長期臥床患者極易出現壓瘡,并且無法在短期內愈合,若不及時處理,將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還會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傷口造口護理小組是國際上推行的新型護理模式,也是針對壓瘡患者而建立的護理服務小組,該小組開展的護理工作針對性與整體性較明顯,能通過科學評估、分析患者的病情,及時應對出現壓瘡趨勢的患者,并制定出規(guī)范化的護理方案,將壓瘡發(fā)生率降低在最小程度;另外,這種護理模式還能通過持續(xù)提高護理質量,增加患者的護理依從性,減輕其生理痛苦,使壓瘡發(fā)生率、危害性顯著降低,最終推動整體康復進程[7-8]。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組壓瘡總發(fā)生率10.00%低于常規(guī)組40.00%、護理顯效率100.00%高于常規(guī)組12.50%、護理滿意度100.00%高于常規(guī)組70.00%(P<0.05),表明和常規(guī)護理相比,傷口造口護理小組護理能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在預防、治療壓瘡及增加患者滿意度中均有積極作用。劉琴,張穎,孫文艷,等[9]研究中對100例壓瘡患者采用傷口造口護理,結果顯示壓瘡發(fā)生率為10.00%、護理顯效率為100.00%、護理滿意度為94.00%,與本研究結果對比具有良好一致性。推測原因可能是:(1)傷口造口護理小組由醫(yī)院各個科室的優(yōu)秀人才組成,且職責明確,能根據壓瘡風險評估標準科學評估壓瘡發(fā)生的風險,篩查出高危壓瘡患者,提供針對性預防護理方案,從而保障護理工作的有效性[10-11];(2)護理人員培訓和制定護理制度能進一步提升各人員護理能力,使護理服務更具科學化和專業(yè)化,從而達到科學預防壓瘡的目的[12-13]。(3)護理壓瘡患者時,應用全身性減壓工具,能防止壓瘡加重;采取營養(yǎng)支持、膿腫切開引流和使用消毒劑等措施,則能積極治療壓瘡,使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提高[14-15]。鄧思思,彭丹,王霞,等[16]研究認為,傷口造口護理小組能為高危壓瘡患者創(chuàng)造理想的就醫(yī)環(huán)境,采取調節(jié)室內溫濕度、保持皮膚干燥清潔等措施,能為預防壓瘡奠定良好基礎;營養(yǎng)支持和加強局部皮膚按摩等措施的開展則有助于增強患者的抵抗力,達到緩解痛苦、加快壓瘡恢復的目的,在提高患者整體生理舒適度中有促進作用。綜上可知,傷口造口護理小組對高危壓瘡患者開展臨床護理服務作用顯著,應用及推廣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