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龍
甲狀腺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約占人體全身惡性腫瘤的1%[1]。根據病理類型可將甲狀腺癌分為乳頭狀癌、濾泡狀癌、未分化癌以及髓樣癌4 種類型,其中最常見、惡性程度最低的為乳頭狀癌[2]。甲狀腺癌患病早期多數患者無明顯癥狀,通常在體檢時通過甲狀腺觸診和頸部超聲檢查發(fā)現甲狀腺腫塊[3]。隨著病情發(fā)展嚴重,其典型臨床癥狀表現為甲狀腺內腫塊,質地堅硬且表面不規(guī)則、粗糙、不光滑,晚期病情嚴重時可表現出聲音嘶啞、呼吸急促、吞咽困難以及交感神經受到壓迫引起的耳、肩、枕疼痛等癥狀[4]。甲狀腺癌主要癥狀為頸部甲狀腺內出現腫塊,常用的治療手段主要為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又可分為全切除術和近全切除術,本文就全切除術和近全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癌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與探討,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均選自2019 年5 月~2021 年5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甲狀腺癌患者70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5 例。實驗組男18 例,女17 例;未分化癌15 例,髓樣癌20 例;年齡最大65 歲,最小24 歲,平均年齡(38.34±9.31)歲;病程1~3 年,平均病程(2.01±0.65)年。對照組男19 例,女16 例;未分化癌18 例,髓樣癌17 例;年齡最大66歲,最小25歲,平均年齡(33.66±10.78)歲;病程2~4 年,平均病程(2.32±0.82)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研究,本院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準研究;②所有患者均符合甲狀腺癌臨床診斷標準;③所有患者神志清醒,具有自主能力;④所有患者心臟、腎臟等身體重要器官功能正常且無嚴重心血管疾病。
排除標準:①不同意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②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③神志不清,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患者;④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且身體重要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手術前進行嚴密的生命體征監(jiān)測,確?;颊呱眢w各項指標穩(wěn)定,再分別采用全切除術和近全切除術進行手術治療,具體操作如下。
1.2.1 對照組 采用全切除術治療:①調整患者體位,使患者保持仰臥姿勢,采用氣管插管靜吸復合的方式進行全身麻醉;②麻醉后,在患者胸骨上方2~3 cm處選擇手術切口位置,做弧形切口至括約肌,切口長度大致為4~6 cm;③將患者皮瓣上緣進行甲狀腺游離操作,使甲狀腺病灶完全暴露出來,對甲狀腺組織完全分離后,將峽部、側葉以及甲狀腺全部切除,確保手術成功后將傷口縫合。
1.2.2 實驗組 采用近全切除術治療:①同樣使患者保持仰臥位,完全暴露出頸部,使用小沙袋固定患者頭部,避免手術期間頭部移動污染切口;②采用氣管插管靜吸復合方式進行全身麻醉,于患者胸骨上窩2~3 cm 選擇手術切口;③當患者甲狀腺部分視野暴露后,切除患者峽部與雙側葉,確保手術成功后將切口縫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甲狀旁腺激素水平、血清鈣離子水平、治療效果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①治療后,通過觀察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程度來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的優(yōu)劣。判定標準:治療后,如果患者疼痛感消失,臨床癥狀基本好轉,體征恢復正常,視為顯效;如果患者疼痛感有所緩解,臨床癥狀得到一定改善,體征趨于正常水平,視為有效;如果患者疼痛未見好轉,臨床癥狀未得到改善,體征也無明顯變化,視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常見甲狀腺癌術后并發(fā)癥有喉返神經損傷、聲嘶以及低鈣血癥。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喉返神經損傷+聲嘶+低鈣血癥)/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甲狀旁腺激素、血清鈣離子水平對比術前,實驗組患者甲狀旁腺激素水平為(18.88±0.12)pg/ml、血清鈣離子水平為(2.31±0.34)mmol/L,對照組患者甲狀旁腺激素水平為(18.84±0.13)pg/ml、血清鈣離子水平為(2.41±0.33))mmol/L。兩組患者術前的甲狀旁腺激素、血清鈣離子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實驗組患者的甲狀旁腺激素水平為(17.31±0.16)pg/ml、血清鈣離子水平為(2.18±0.02)mmol/L,對照組患者的甲狀旁腺激素水平為(8.45±0.41)pg/ml、血清鈣離子水平為(1.19±0.05)mmol/L。實驗組患者術后的甲狀旁腺激素、血清鈣離子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甲狀旁腺激素、血清鈣離子水平對比()
表1 兩組患者甲狀旁腺激素、血清鈣離子水平對比()
注:與對照組術后對比,a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實驗組患者顯效20 例,占比為57.14%,有效11 例,占比為31.43%,無效4 例,占比為11.43%,治療總有效率為88.57%;對照組患者顯效15 例,占比為42.86%,有效8 例,占比為22.86%,無效12 例,占比為34.29%,治療總有效率為65.71%。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85,P=0.023<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2.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實驗組患者喉返神經損傷1 例,占比為2.86%,聲嘶1 例,占比為2.86%,低鈣血癥0 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71%;對照組患者喉返神經損傷2 例,占比為5.71%,聲嘶4 例,占比為11.43%,低鈣血癥2 例,占比為5.71%,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2.86%。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00,P=0.040<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
甲狀腺癌是腫瘤外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除髓樣癌以外,絕大多數甲狀腺癌起源于濾泡上皮細胞。甲狀腺癌患者早期無明顯臨床癥狀,但隨著病情加重,到甲狀腺癌晚期會出現聲音嘶啞、肩、枕、頸部疼痛、呼吸困難、吞咽困難以及局部淋巴結轉移,髓樣癌還可能導致腹瀉、心悸以及面色潮紅等癥狀。在臨床醫(yī)學研究中,甲狀腺癌發(fā)病的確切原因還不能完全確定,大致認為可能與癌基因、生長因子、碘攝入情況、電離輻射、性別、性激素以及遺傳等因素有關[3]。甲狀腺癌的治療是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治療方法主要取決于患者的年齡、甲狀腺癌病理類型、腫瘤惡化程度以及患者全身身體指標等,主要治療手段為外科手術,包括甲狀腺本身的手術和頸部淋巴結清掃。
甲狀腺癌手術治療可分為甲狀腺全切除術和近全切除術。甲狀腺全切除術是通過在患者胸骨上方取手術切口,將患者上皮緣進行甲狀腺游離操作后,完全暴露出甲狀腺及病灶,將甲狀腺以及峽部、兩側葉全部切除[4]。甲狀腺全切除術具有臨床應用范圍廣,腫瘤切除徹底的優(yōu)點,一旦甲狀腺全切除術手術成功后,患者恢復良好,則甲狀腺癌復發(fā)的可能性較小,二次手術的可能性也極小,治療效果較好,但全切除術對患者身體損傷較大,極易引起術后并發(fā)癥,不利于術后恢復。而近全切除術,采用與全切除術相同的步驟對患者進行麻醉、切口等,但近全切除術不會完全切除甲狀腺,僅切除峽部以及雙側葉,保留部分甲狀腺組織,對患者傷害較小,能有效降低甲狀腺癌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實驗組患者的甲狀旁腺激素水平為(17.31±0.16)pg/ml、血清鈣離子水平為(2.18±0.02)mmol/L,均高于對照組的(8.45±0.41)pg/ml、(1.19±0.05)mmol/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88.57%高于對照組的65.7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71%低于對照組的22.8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近全切除術相比于全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癌,對于患者的傷害更小,能夠有效提升治療效果,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