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雙 吉林省農安縣實驗中學
近年來,黨和國家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樹立了德智體美勞全面融合育人的教育體系,關于五育融合的研究已經成為學術界的熱點。立足于基礎教育生態(tài)的角度,學校教學肩負著綜合育人的重任,當然關鍵的實質性落實與實踐仍在課堂。但要真正做到面面俱到的各育融合,并轉化為教育實踐,還需要我們認真厘清并深刻反思,徹底扭轉弱項和短板。在做好優(yōu)分科課程重構的同時,要避免“各自為政”“面面俱到”“互不相通”的現(xiàn)象發(fā)生?;诮逃枷氲氖崂恚劳卸嗑S度審視五育融合,分析其現(xiàn)實困境。通過深入挖掘各育獨特的育人價值,形成更高水平的育人格局和體系,更多關注“育人”而非“育分”,以期推進跨學科課程的實效融合。
德智體美勞全面融合育人課堂的重構,是實現(xiàn)五育融合的應有之義。任何教學改革的實現(xiàn),應在課堂教學中做出針對性的改變與逆向探索,并加以整合和深化,以期呈現(xiàn)出既相互關聯(lián)又杜絕生硬的美好樣態(tài)。
在每一科目的教學中,課堂時間都是彌足珍貴的。要想在短短的時間內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融合絕非易事。如何發(fā)揮融合育人的最佳效應,這就要求掌握好必要的尺度和標準,對課程內容進行精心策劃和深度解讀?;谧陨淼拿舾卸群屯诰蚰芰?,避免出現(xiàn)簡單的“組合”或“疊加”。通過創(chuàng)設有機生成的課堂,進而實現(xiàn)將德智體美勞相互反應、滲透和融入。當然五育融合課堂的形成,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做到所謂的“完美”。正是在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通過轉化知識的精神發(fā)育,不斷指向“五育融合”教學的內涵,才會促進融合育人朝向科學的進程發(fā)展。
教學是一種價值實踐,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是知性反思的產物,它側重教學的融通性和整合性。這與以往分門別類式的教育表現(xiàn)出顯著的不同。任何一門學科課程都蘊藏著豐富的五育價值。在立體化的實踐教學活動中,如何讓學生接受并產生強烈的興致。這就要求教師根植于課堂教學目標,在融合育人的過程中,將智慧、審美及情感有機關聯(lián),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美育始終伴隨智育,通過營造富于鮮活美感的課堂組織、內容形式,實施不同的教學決策與教學實踐,引導學生主動去學習,使學生真正實現(xiàn)知識內化。
五育融合的課堂既內在統(tǒng)一又各有側重,需要從學生當下實際出發(fā),正確理解育人的“整全性”。從教師教的視角出發(fā),何為“整全性”,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個體生命的完整,善于挖掘其潛能和特長,弱化表象化的群體特征。眾所周知,每一個學生都是具體的、獨特的生命個體,在課堂教學中面對學生不同的特點,需要避免產生“全面化”或“平均化”的想法。從育人的角度出發(fā),著重從學生不同的德性與智性出發(fā),培養(yǎng)個體積極向上的社會性,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夠身心健康而又獨特且自由地成長,這樣才能導向“五育融合”的深度達成。
德智體美勞全面融合育人本就無章可循,這是由于學情和教育者的素養(yǎng)以及教學環(huán)境氛圍都不盡一致,要想做到一刀切式的融合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然而通過研究本校或本區(qū)域的課堂教學,既可以深刻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總結重構過程中取得的收獲,同時也可以獲取參考或借鑒的效應。為此要求教師應基于五育融合的教學客觀規(guī)律,不斷探究、反省與總結,致力于構建有情、有趣、有味的課堂,教學應是源于生活,開發(fā)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實踐形態(tài),善于在“一育”中發(fā)現(xiàn)“五育”,有效觸動學生的精神世界、啟迪學生的心靈,讓學生領悟人生真諦的同時收獲美的享受,以期促進課堂品質的提升。
為了確保五育融合實現(xiàn)全面育人的目標,凸顯五育的特性與教育價值。在課堂教學重構的過程中,應恪守以下理念: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需要開展不同側重點的五育教育。五育融合并不是一味地合為整體,而是需要根據(jù)不同年級、層次和學情的區(qū)分,基于教學目標與教學設計,做到精準性的滲透。例如小學應以美育和體育為主,初中應以智育和勞育為主,高中應以德育和智育為主,大學則應該加強五育的統(tǒng)籌。遵循五育的秩序性主要是基于人體成長的規(guī)律,樹立五育融合的知識觀。以學科教學為主要載體,凝練本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認識事物的來龍去脈,推進跨學科課程融合,以期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節(jié)奏觀。
德智體美勞融合育人需要精準定位,還要保持整合的意識。在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善于把握可利用的一切契機和資源,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凸顯知識的過程性、動態(tài)性,始終保持融合育人的理念作為教學的主導。從教學的發(fā)生機制來看,五育整合意識的確立,是全面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標志著課堂教學重構的揚帆起航。它植根于每一門學科之中,是實現(xiàn)知識的關聯(lián)與轉化以及破解“育人價值”缺失困境的突破口,有助于實現(xiàn)“1+1>2”的育人功效,也極大激發(fā)促進了學生能動的創(chuàng)造過程。
現(xiàn)實教學生活中,任何一門學科都是綜合的,而且都有其獨特性。無論是在基礎教育還是高中、高等教育階段,德智體美勞五育并沒有一門單獨設置的教材可以應用。究其原因在于五育蘊藏于教學的細節(jié)當中,不同的課程都存在育人的形態(tài)。面對多門學科的獨特性與內在邏輯性,要想獲得真知,就必須堅持五育融合理念不動搖,要求課程回歸于人。落實到具體實施層面,需要依托開放的系統(tǒng)和個體轉變,讓課堂成為一個多元動態(tài)資源庫,既要做到立足需求,注重各育的獨特價值,又要注重全面,超越符號表層的簡單傳遞,打造融通與共生的有機整體。
在整體育人的價值引領下,基于五育新體系構建的角度,德智體美勞的教學觀要求教師以知識觀及課程觀為抓手,采取協(xié)調、滲透、聚合和取舍相結合的方式。在教師正確、科學、精準的引導下,確保五育要素渾然一體,實現(xiàn)五育融通的統(tǒng)領。為此,教師應擺脫應試思維和片面的絕對知識訴求,著眼于人的全面發(fā)展,遵循五育融合的評價觀,以欣賞、激勵性評價為主,強調感性與理性兼容。從有趣開始,基于情境與故事,圍繞一定的學科內容,強調人心與人情,提供更多的親歷和體驗,實現(xiàn)各育獨特的育人價值,確保與相關課程發(fā)揮整體作用。
作為一種教育實踐新范式,德智體美勞全面融合育人有其充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它并不是各種素質的并列疊加,這是基本條件、是底線,更需要廣大教師秉持全面發(fā)展的發(fā)展觀,突破教學范式的禁錮,對學生素質進行分析和評價,突出學科內的深度性,積極探索課堂的實施框架和實踐脈絡。
學校德智體美勞全面融合育人應從全局性的視角去考究,絕不能凌駕或刻意夸大某種要素。全面融合既是一種目標性的理念,也是實現(xiàn)思維方式的一種手段,更是對新時代知識融會貫通趨勢的有效回應。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共融共生,這就要求教師向“深度性”的教學思維方式轉變,與學生能夠相互配合,打造共同體活動進行意義建構和增值。首先,依托“一育為主”的多育融入模式,將其作為課程變革的根本遵循,絕不能忽視某種因子的影響力,做好主體、工具、對象的合理統(tǒng)籌。其次,根據(jù)多育動態(tài)呈現(xiàn)的融入模式,樹立“培育式”的教師教學觀,打造過程性的、開放性的課堂新形態(tài)。最后,如何實現(xiàn)教學的分中求合,需要各科教師深度研讀教材內容,開展整合性的教學實踐,借助學習活動系統(tǒng)的六要素,堅持知識轉化和價值浸潤,執(zhí)行五育融合課堂的分析框架,聚焦五育融合課堂資源,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不遺余力地挖掘各學科的育人價值,全面充分利用“各育”的育人資源,促進教學方向、質量和成效協(xié)同并進,產生綜合性的“五育融合”效應,進而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
教材是教學的載體和工具,課程資源的選擇是學校德智體美勞全面融合育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要求五育融合課程的構建,應圍繞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目標,以概念為學校課程融合的統(tǒng)領,做好以下內容的協(xié)同。一要整合知識體系、學習方式,通過概念、任務、主題,實施發(fā)散型統(tǒng)整方式,實現(xiàn)教學的“五育融合”;二要做好評價方式、育人價值的融通,避免各育知識的零散化。在此基礎上,將課程與生活情境和體驗進行深層次接觸,打破學科壁壘、課程范式以及僵化孤立的不足,深度研讀教材內容,選擇與創(chuàng)設不同學術性與實踐性有機互動的課程群,使教材內容結構邏輯化,更具有統(tǒng)攝性和包容性。注重以德養(yǎng)心、以德育美,循序漸進地釋放課程內涵及課程張力。此外,依據(jù)融合程度從低到高整合學校的優(yōu)勢資源,關注各科教學之間的關聯(lián),體現(xiàn)學科之間的相通性。不必局限于教材給定的內容,構筑完整的知識與價值體系,促進知識的深度內化,為滿足個性化成長需求。在具體教材開發(fā)時,學科內可嘗試打造“大單元”課程,打破各學科之間的邊界,重新選擇知識素材,模擬真實性的學習情境,將學科教學滲透于生活實踐,將五育元素相互滲透、互融共生。利用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和原料,讓學生體會多重變式,強化學生的深度思考力,解決“人與知識”的關系問題,以期實現(xiàn)時時、處處地滲透。
課堂教學作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是相互交融與整合的,應走出以往教材的文本世界,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開展活動經驗融合課程,走向生活世界?;趯W生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統(tǒng)領,以學生活動經歷,德智體美勞的融合滲透需要選擇合適、恰當?shù)姆绞胶头椒?,調動多學科的知識與方法,致力于打造互動與體驗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突出建構性與生成性的文化,才能夠促進和諧關系的生成。這就要求教學重構應避免采取直接灌輸?shù)男螒B(tài),而是基于課程育人價值、精神、意義,彈性、靈活地搭建互動與體驗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通過發(fā)現(xiàn)差異,使學生學會彼此尊重,學會欣賞他人并接納他人,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以期助力五育融合課堂質量的提升。在此基礎上,師生要達成共識,探尋不同課程獨特性與平等性的關聯(lián)點,創(chuàng)設搭建課程的特定情境,全力挖掘不同學科的育人資源、人文、審美價值?;谡n程范式基礎上,把握好主旨、發(fā)揮好主導。聚焦于學生實踐、體驗,構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教學模式。利用交往互動、分享與合作,聚集事實,將之編集匯合,產生情感及意志交融反應,保持整體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多方位、多領域、多層面、多途徑地促進完整人的發(fā)展,利于學生整體性思維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走向“智慧”之路,最終實現(xiàn)自我強化認知結果目標。
構建五育融合的課堂,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又蘊含活動經驗的要素,更在于培育完整的人。需要學校上下齊動,找尋合理沖突點,解決融合中的表象及潛在問題,以期達成五育融合成效。一方面,學校應筑牢跨界協(xié)同式教學共同體,不遺余力地開展對學科課程綜合化教學的研究,給予學生以積極的影響。利用潛移默化的滲透式教育,生成一種“脫域的共同體”。在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關系中,通過合作與對話,給予學生以積極的影響喚醒生命潛能。予以適當?shù)拇碳ぃ云诋a生自然和諧的美育、體育、德性、智性、詩性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教師應側重提煉核心議題指向,從全局性的視角去審視,站在學生興趣或需求的立場。基于知識融會貫通,依托課程融合或整合的方式,構筑三位一體的課程融合框架,創(chuàng)設搭建課程的特定情境。用整體性思維方式審視,強化情境的典型性和適切性,集中整合不同學科知識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迎接挑戰(zhàn),強化學生的深度思考力。通過課程融合或整合的方式,選取確定課程的中心主題,充分利用課內外資源,彰顯學科知識的“五育效應”,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使人的生命豐滿完善,走向文化生命和精神生命,凸顯課程的綜合育人價值,指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化。
總之,在新時代德智體美勞全面融合育人的教育革新背景下,研究五育融合的課堂,是新時代教育方針的本質規(guī)定。要求學校課堂教學應與時俱進地進行革新與重構,基于完整生命主體的發(fā)展需求,在明晰融合育人課堂樣態(tài)的同時,必須用整體性思維方式,指向“五育融合”的教學應堅持德智體美勞融合課堂的生成理念,遵循“深度性”“統(tǒng)整性”和“真實性”的原則,參考借鑒諸多實踐探索和經驗案例。從建構全面育人融合課堂、實施整合與融通的課堂實踐、打造互動與體驗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筑牢跨界協(xié)同式教學共同體等方面入手,積極采取精準對路的措施,確保教學重構取得預期的成果,力促學校德智體美勞全面融合育人工作開啟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