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麗水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麗水 323000)
對外形象是體現國家宣傳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窗口。作為國家形象塑造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影響力在國際形象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作為中國經濟強省,浙江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和載體,其形象在國際中的詮釋產生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21世紀以來英美主流媒體對浙江形象的報道逐漸成為一個焦點,出現了大量的相關報道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焦點人物、社會事件、風土民情和經濟貿易等。該文選取美國 《紐約時報》 和英國 《衛(wèi)報》(2010—2021)作為語料庫,從保羅·利科的“話語事件”和布迪厄的“社會理論”進行分析,闡釋浙江形象報道中的他者視域和立場評價,掌握西方主流媒體話術應用,希望有助于促進浙江形象的表征態(tài)勢以及實現積極的新話語體系構建。
在話語背景情況下,語言不再是單純的交流工具,而是具有社會性,話者主體與語境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保羅·利科的話語理論肇始于對結構主義語言觀的反思,用“事件與意義”呈現具體闡釋,這種辯證關系為話語的具體應用和話語意義提供了一種再度識別的思辨方式。在利科看來,話語理論并不是單獨存在的,要與敘事理論構建直接的關聯,敘事的時間性需要體現在話語層面的時間性上,時間性是話語的重要特征,揭示了時間性中蘊藏的真理,而且敘事具有話語的述謂特征,透析了敘事中的含義[1]。
利科認為在話語中存在著“時位”,即話語中存在“即時性”“話語事件”和“話語實例”等譯法。即時性、主體性、開放性和交流性是話語事件與意義的重要特征。利科強調,話語的意義具有重復性,以及再度辨別性,在這意義上,話語通過意義而超越了事件,實現了話語本身的意向性。文本是利科詮釋讀者理解內容的重要方式,讀者作為反思的中介,在構建主體返回自身的過程中映射文本主體的意向,從而使作者意圖變得更加中立化,拉開了作者與文本的距離,凸顯出話語文本在反思過程中的重要性。
布迪厄認為,場域是事物體現的客觀系統(tǒng),是話語現實機制的基礎構建。慣習是知覺、評價和行動的分類圖式構成系統(tǒng),具有穩(wěn)定性和置換性。場域塑造慣習,慣習反映場域。場域和慣習共同形成了有意義的事件,值得作者和讀者投入情感和意向。場域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相對獨立性,在社會實踐中構成了獨特的價值取向和邏輯原則。這些原則使行動者的思維構成了相對固定的框架,內化于特定的文化體系中,塑造出特定范圍內處理問題機制的慣習。而這種慣習具有歷時性和共時性,形成了行動者社會實踐行為的歸宿[2]。
新聞信息中的意義和社會影響力可以被視為一個既定的場域,而這個既定的場域又塑造了與其相關特定的慣習。分析這個場域中事物所反映的客觀關系,對事物或人物的行動軌跡做出評價是理解場域中特定話語慣習、場域文化的重要方式。布迪厄認為新聞傳媒通過“適讀性”“新奇性”“實時性”代替知識傳播的基礎標準,削弱了正規(guī)的科學評價和行動慣習。他批判了知識場域中的誤導者一味通過追求媒介場域利益而造成對文本原意和知識領域的威脅。
保羅·利科的話語理論以及布迪厄社會理論對認識地域形象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對英美主流媒體報道浙江形象的話語立場理解、態(tài)度表達,以及措辭應用有著積極的解讀效力。
該文從LexisNexis 外刊數據庫收集了近10 多年美國《紐約時報》和英國《衛(wèi)報》(2010—2021)關于“浙江”的新聞報道作為語料庫,合計2 275 篇。在此語料庫基礎上,選取了4 種不同主題具有代表性的20 篇新聞報道文本進行分析。這20 篇新聞文本圍繞焦點人物、社會事件、風土民情和經濟貿易對浙江形象進行報道分析,從語言特征中捕捉西方主流媒體的立場和態(tài)度。
該文采用保羅·利科的話語理論分析以及借助布迪厄社會理論分析,從“話語事件”“場域”和“慣習”3 個維度解析英美主流媒介中的浙江形象,揭示西方主流媒體對浙江形象的塑造和意識形態(tài)。
新聞主題側重的范圍要求具體化、多維度,能夠達到全方位闡釋主題的意向性。從《紐約時報》和《衛(wèi)報》對浙江形象報道中可以看到,英美主流媒體關注浙江形象主要從4 個方面進行報道。
第一,焦點人物。新聞對人物的報道存在正向和負向的引導作用,對人物解讀的側重角度決定著讀者感受人物的立場和態(tài)度喜好。正向解讀促進地域形象提升,提升國際影響力。負向解讀降低地域形象。在《紐約時報》和《衛(wèi)報》中,對于在科技、經濟上貢獻巨大的人物會獲得表揚和贊賞,而對于小人物事件則存在著一定的偏頗,原本帶有地方積極意義的價值觀[3],通過對話語事件人物的“立場反轉”,卻形成了背離或誤解的立場態(tài)勢,直接反映出中外對人物事件報道的不同立場觀點。表1所示反映了部分浙江“焦點人物”主題報道,并對其進行立場分析。
表1 焦點人物
第二,社會事件。社會事件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正向報道會加深讀者對事件主體處理的贊成度。然而,由于話語主體和客體的反轉,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對事件描述的扭曲解讀,影響地域形象。西方主流媒體對于浙江社會事件描述褒貶各半,對于一些小問題會存在“小題大做”的看法。表2所示舉例了一些浙江社會事件并對其進行報道分析[4]。
表2 社會事件
第三,風土民情。風土民情報道是陳述地域風貌和風俗特點的客觀表述,報道范圍集中在自然景物、民族特色、飲食習慣等。在報道解讀這類風情方面,中西方報道的立場角度基本吻合,幾乎不存在“反轉”“歪曲”的報道,其措辭客觀實際,不存在抹黑地域形象的意圖。表3所示介紹了一些浙江的風土民情并對其進行話語分析。
表3 風土民情
第四,經濟貿易。西方主流媒體對浙江經濟貿易的報道多以正面形象為主,其報道范圍包括民營企業(yè)、電商經濟、數字經濟、旅游經濟等。報道浙江經濟貿易的話語組織特點多以褒義詞為主,表達了西方媒體對浙江經濟形象的高度贊揚和認可。表4所示例舉了一些對浙江經濟貿易的報道以及話語分析。
表4 經濟貿易
保羅·利科的話語指的是語言事件或應用,他認為,話語是事件發(fā)生的產物,是說話主體對事件的重塑和理解,說話主體在話語交流中占據著主導地位[5]。因此,話語中心位置對襯托形象的描述呈現出一定的強勢導向作用。例如,一些報道中將“浙江民政”(Zhejiang’s civil affairs)、浙江政府(Zhejiang government)、“中國共產黨”(Communist Party)、“中國東部城市”(Eastern Chinese City)、浙江旅行社(Zhejiang travel agency)等政府機關作為句子主語的施動者,來強調浙江政府或機構參與事務的主體形象,對事件的發(fā)展起著主導作用。
話語事件“立場反轉”促發(fā)客體移情負面性。許多報道對浙江形象報道存在誤讀,小題大做,歪曲事實,故意激發(fā)讀者反感情緒。在報道中多使用貶義詞或褒義貶用,使人誤解浙江形象。如scapegoat(替罪羊)、strangely familiar (莫名的熟悉)、arrest (逮捕)、crack down(鎮(zhèn)壓)等。
場域是立場角度的思維方式,有助于理解域源容納提取目標域意義上的意圖。布迪厄指出,場域是推理客觀事實的手段,是話語意義目的的意識反映。對于不同的場域,存在著不同的角度評判。西方主流媒體報道對地域風俗、經濟發(fā)展持有積極肯定、宣傳的態(tài)度。在風土民俗介紹過程中,使用詞匯多用形容詞,其表述更加客觀正面,例如,“吃驚的(amazing)”“富裕的”(affluent)、“美麗的”(beautiful)、“宏偉的”(magnificent)等。對于動詞的應用,也表達了肯定和贊揚,例如,“exceed”(超越)、“make progress”(取得進步)、“enhance”(提高)、“stabilize”(穩(wěn)定)等。
布迪厄指出,行為者的思維存在著內化定勢,這種定勢在歷時性和共時性中形成了行動者社會實踐行為的歸宿。西方主流媒體歷來存在著特定的思維定勢,地域形象的發(fā)展并挑戰(zhàn)其固有內化思維,勢必會在一定時期內產生抵觸和消極情緒。
通過對語料庫的分析發(fā)現,《衛(wèi)報》 和《紐約時報》對浙江政府事務、人權問題、焦點人物等報道存在著扭曲誤解以及部分失望的色彩,這直接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意識形態(tài)固有的慣性思維。然而,對于浙江風土民情、經濟貿易的描述雖然不多,但是多以宣傳肯定、贊揚鼓勵的態(tài)度進行表述??梢?,西方主流媒體對于浙江形象的報道存在著兩面性,這是由于各自的話語立場觀點角度不同造成的,但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從長遠看,這種兩面性會逐漸消失,融入到積極的價值形象觀中[6]。
該文借助保羅·利科的話語理論以及布迪厄的社會理論從“話語事件”“場域”和“慣習”3 個維度解析了英美主流媒介中的浙江形象。21世紀以來,浙江形象獲得了國際主流媒體的關注,雖然存在著一些立場差異的看法,但是其積極正面的形象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好評,浙江的風土民情和經濟貿易也逐漸在這一過程中被世界了解和認可。我們需要了解西方主流媒體的話語中心立場、意圖和習慣,識別文本隱藏的思維定勢,這對于構建新型話語體系,提升浙江形象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