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欣榮
關鍵詞:托爾斯泰 《 安娜·卡列尼娜》 卡列寧 理性至上
20 世紀以來,隨著思想的逐步解放和學術理論的不斷發(fā)展,我國學術界的反權威主義、反教條主義意識不斷加強,學者們逐漸采用愈發(fā)豐富的視閾重新審視和解讀過去的文學作品和人物形象,賦予眾多文學形象以新的內涵,托爾斯泰筆下的人物亦被重新闡釋。但與此同時,學界對《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卡列寧形象的研究卻稍顯遲緩,只有楊正先等少數(shù)學者從容地跳出對卡列寧形象的舊界定,對卡列寧形象予以新的評價,但未能對卡列寧性格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和解釋?;诖耍疚霓饤夑P于卡列寧形象的舊論斷,立足于文本細讀的方法,重新審視卡列寧形象,探尋卡列寧形象被貶低的原因,賦予卡列寧形象以新質,并發(fā)掘卡列寧性格形成的原因,以應答現(xiàn)實社會對反權威主義的召喚,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一、卡列寧形象舊論斷的問題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無論是在諸多外國文學教材中,還是廣闊的文獻庫中,卡列寧都被認為是一個從外貌到內心無不丑惡虛偽的扁平式負面人物、一個沒有感情的官僚機器。雖然近些年來,學界對卡列寧形象的詮釋出現(xiàn)了零星的新視角,但是,筆者認為對舊論斷進行反思以吸取教訓仍是做卡列寧形象研究時必不可少的一步。筆者認為,過去那種一味貶低卡列寧形象的研究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部分學者在評價卡列寧形象時,主要是以安娜對卡列寧行為的敘述和性格的評價作為依據(jù)性材料,但是這些敘述材料的可靠性卻并沒有得到嚴肅的思考。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爾斯泰主要是從安娜的視角對卡列寧的行為進行描述和評價,其敘述的可靠程度有待商榷?!敖栌萌宋镅酃鈱α硪蝗宋镄蜗筮M行描述,那么,這種形象則可能帶有觀察者的主觀理解與判斷”a。在安娜遇到渥倫斯基之前,安娜認為卡列寧是個不錯的人,愿意與他結婚,為他操持家務、孕育孩子;但在安娜與渥倫斯基進入熱戀以后,卡列寧這個正牌丈夫就在安娜眼里變成一架精神乏味、沒有感情、虛偽自私的做官機器。而在產后病危之際,安娜卻又贊美卡列寧是個好人。但難產復生后的安娜又覺得自己被卡列寧的“寬宏大量”所“壓倒”,痛斥卡列寧的假仁假義,與渥倫斯基私奔??傊?,安娜對卡列寧形象的褒貶評價完全隨著她自己的情感變化而變化:當她認可卡列寧時,卡列寧的行為是得體的、人品是高尚的;當她仇視卡列寧時,卡列寧的行為是虛偽的、人品是低劣的。這種敘述和評判被安娜的主觀性所扭曲,既不穩(wěn)定亦不客觀,屬于不可靠的敘述,因而不能作為客觀評價卡列寧形象的依據(jù)。
其次,有些學者僅僅從愛情婚姻方面去評價卡列寧,忽視卡列寧在工作人際、生活習慣、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優(yōu)點,切入點狹窄,全面客觀性不足。不可否認,卡列寧在婚姻上,是存在失職的,他身為丈夫卻未能滿足妻子的情感需求。但僅僅用卡列寧的錯誤婚戀觀來完全否認他身上的其他閃光點顯然也是不正確的。就生活習慣而言,卡列寧自律克己,堅持讀書;就工作方面而言,他是個負責任、有能力的官員,兢兢業(yè)業(yè),年輕有為;就人際關系而言,他與人交談時禮貌端方,從無私情。顯然,卡列寧不是一個扁平式負面人物,他的身上交織著好與壞、善與惡,這種人物形象的塑造與托爾斯泰的文藝創(chuàng)作觀直接相關。托爾斯泰曾在日記中寫道:“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樣,都是黑白相間的花斑馬——好壞相間,好好壞壞,亦好亦壞。”b 即托爾斯泰主張的是塑造性格復雜多樣的圓形人物。在這樣的文藝觀下,托爾斯泰怎么可能創(chuàng)作一個完全是壞的、性格單一的卡列寧形象呢?因此,一味強調卡列寧形象的負面特征顯然與托爾斯泰本人的創(chuàng)作主張不符。因此,擴展評價卡列寧形象的切入點是客觀認識卡列寧形象的應有之義。
再次,一些學者站在偏頗的立場上,片面地使用文藝理論,對卡列寧吹毛求疵。趙世昌曾指出在閹割卡列寧形象這件事上,“托爾斯泰的‘合謀者是社會歷史批評家們和女性主義者?!眂 的確如此,在早期的卡列寧形象研究中,激烈的階級斗爭使某些社會歷史批評家偏頗地將出身貴族、為沙皇俄國工作的卡列寧視為階級斗爭的對象,刻意忽略文中卡列寧為少數(shù)民族謀福利的客觀文本細節(jié),有失偏頗。女性主義批評家們對安娜的同情憐愛使他們偏向安娜和她的真愛渥倫斯基、憎惡卡列寧。于是,他們一邊刻意忽略作者托爾斯泰對安娜的矛盾態(tài)度,也忽視安娜出軌對婚姻契約的違反和對卡列寧造成的傷害,另一邊卻又對卡列寧吹毛求疵。例如,他們一邊質疑卡列寧為何在沒有愛情的情況下向安娜求婚,另一邊卻拒絕思考安娜是否是因為有愛情而答應卡列寧的求婚。這顯然是不曾充分考慮當時歷史語境下的社會婚姻風俗。
為了更加客觀準確地把握卡列寧這一形象的特征及其成因,筆者力圖避開上述失誤,將《安娜·卡列尼娜》中所有與卡列寧相關的文段挑選出來,盡力摒棄其中的情感成分,運用文本細讀的方法分析卡列寧的行為選擇和心理情感,進而發(fā)掘卡列寧的總體特征。
二、理性至上的卡列寧形象
通過對文本《安娜·卡列尼娜》的分析,筆者認為卡列寧形象不能簡單地以善惡、好壞來定義,卻可以概括出卡列寧形象的突出特征——理性至上。卡列寧總是以理性為準繩,衡量生活里一切事務的價值,并以此作為自己行動的出發(fā)點。這種理性至上的思維方式有其優(yōu)點,亦有其弊端,使卡列寧在實際生活中呈現(xiàn)了多個性格側面,體現(xiàn)了人的復雜性。
第一,理性至上使卡列寧總能保持客觀冷靜的狀態(tài),以嚴謹認真、公平負責的態(tài)度去處理一切事物,絕不摻雜個人的情感偏私。卡列寧自己是貴族,卻愿意為少數(shù)民族人民的困境而努力,因為在他的理性價值觀里,這是他身為官員應該做的、對社會有利的事情。在處理少數(shù)民族的問題時,卡列寧兢兢業(yè)業(yè),“為了完成每天擺在他面前的事,他總是嚴格遵守時間?!痪o張,不休息。——這是他的信條”d。即便自己辛苦取得的成績被政敵破壞、被大眾質疑,卡列寧也依然保持著自己的理性,冷靜而理智地分析自己目前的處境,毅然決然地放下個人的情感困擾,不顧身體的衰損,親自到當?shù)厝フ{查相關事件??梢哉f,理性是卡列寧工作中無往不勝的利器,正是因為強大的理性思維,卡列寧才能成為別人眼中的俄羅斯“極其可貴的人才”e,才能年紀輕輕就成為省長,平步青云。9E49A4A2-8BCA-4042-8655-B7894450C533
第二,理性至上使卡列寧總是根據(jù)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價值判斷去處理一切,更專注于個人的利益得失,性格中不乏自私自利、虛偽冷酷的元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卡列寧追求的既不是安娜想要的愛情,也不是葛朗臺想要的金錢,而是官場的晉升。在作品中可以看出,卡列寧雖身居高位,但卻不曾貪污受賄,更不曾通過權勢欺男霸女、橫行霸道。這些足以證明卡列寧對官場晉升的要求是出自于本心的理想,他希望在官場中通過晉升實現(xiàn)自我價值。理想無貴賤,卡列寧的理想不僅并無錯處,而且還是他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動力。但是,過度的理性使卡列寧將自己對理想的追求作為生活的全部意義,總是根據(jù)事物對自己理想的價值去衡量一切。凡是有利于官場晉升的事情,他都愿意去嘗試,比如為結交更多的高級官員而觀看他并不感興趣的賽馬比賽;凡是不利于官場晉升的事情,他都嚴詞拒絕,比如為仕途和體面而不愿意與安娜離婚,甚至在安娜難產時,希望安娜能一死百了,表現(xiàn)了他冷酷自私的一面。
第三,卡列寧的理性至上使他缺乏感性能力,難以與人發(fā)生真實的情感交互。對卡列寧來說,他處理感情問題的依據(jù)是就是理性的責任意識。為承擔安娜姑媽口中“姑娘的名譽”f的責任,他向安娜求婚;為了承擔婚姻關系中丈夫的責任,他將忠誠和信任給予安娜;為了承擔起家庭中父親的責任,他在工作之余花時間關注兒子的教育問題。但這一切都基于理性的責任,而非情感的內驅力。他雖不是故意不滿足妻子和兒子的感情需要,但的確在事實上無法建立與妻子和兒子的情感交互。這既是安娜與卡列寧相處八年都沒能愛上卡列寧的原因,也是謝廖沙總覺得父親不是在與自己講話,而是在與“一個憑空想象出來、只有書本里才有的孩子說話”g的原因。這種感性能力的缺乏不是卡列寧為了折磨妻子和兒子而故意犯下的罪行,但卻是他不可否認的缺陷。對于卡列寧而言,難以感受到世俗情愛的悲歡離合亦是悲劇。
另外,應當予以說明的是,卡列寧雖理性至上,但卻絕不是一個完全理性、沒有感情的機器,他的感性因子雖被理性壓抑但仍然存在??袑帟诟行缘淖饔孟峦闇I流不止的弱者、包容痛苦犯錯的妻子、收養(yǎng)柔弱無依的嬰孩。在安娜產后病危時,卡列寧感性在妻子之死的刺激下突破理性束縛得以爆發(fā)?!皩λ膽z憫,對于希望她死這種心理的懺悔,尤其是饒恕的快樂,這一切不僅使他忽然覺得自己的痛苦減輕了,而且體會到以前從沒有體會過的內心的平靜”h。在感性的作用下,他原諒了安娜和渥倫斯基,并對他們的愛情給予祝福。另外,在安娜死后,卡列寧雖然因為妻子出軌而體面不在、官運到頭,但還是收養(yǎng)了她與渥倫斯基的私生女。這些無不證明卡列寧本人感性未泯,并非機器。卡列寧的感性雖在理性的桎梏中難以浮出水面,但又在許多關鍵時刻促使卡列寧行善義之舉,賦予卡列寧形象以復雜性和深刻性。
總之,對卡列寧而言,理性至上是一把雙刃劍,它既給卡列寧帶來學業(yè)上的優(yōu)異和工作上的順利,也導致卡列寧無法體驗到世俗情感的快樂與溫暖,體現(xiàn)了卡列寧人格的悲劇性失衡。
三、卡列寧形象的成因
《心理學大詞典》將心理健康定義為“個體所具有的各種心理狀態(tài)保持在正?;蛄己玫乃缴?,而且自我內部狀況及自我與環(huán)境之間保持在和諧一致的良好狀態(tài)中”i??袑幍睦硇灾辽咸卣黠@然是理性與感性失衡的體現(xiàn),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那么,卡列寧理性至上特征形成的原因成為問題的焦點,這主要在于以下四點。
第一,孤兒出身對卡列寧性格的影響。托爾斯泰在作品中曾用簡短的篇幅交代卡列寧的身世:“卡列寧從小就是孤兒。他還有個哥哥,父親他們不記得了,母親死時卡列寧才十歲……卡列寧都沒有交上過一個知心朋友。哥哥是他最知心的人。但……卡列寧結婚后不久,他就在國外去世了?!眏通過這段敘述,我們可以看出,卡列寧的父母早亡,孤兒出身,最親近的哥哥也英年早逝,無依無靠。在心理學上,“親子關系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一種固定式的交往關系,它是兒童在社會化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第一個人際關系?!眐親子關系的缺失會使孩子缺少情感的交流與滿足,影響孩子的情感體驗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孤兒出身的卡列寧長期缺乏與父母的情感交流,幼時的情感需要總是得不到滿足,便逐漸壓抑自己的情感需要,將所有的情緒都悶在自己的心里,于是長大后的卡列寧在情感方面的需要便愈來愈少,感性始終被理性緊緊壓抑。
第二,社會環(huán)境對卡列寧性格的塑造。孤兒出身的卡列寧沒有父母的指導,只能獨身一人在世界中闖蕩,俄國上流社會這個大染缸深刻地影響著他,他內心深處的價值觀是被上流社會的傳統(tǒng)、宗教、習俗等意識形態(tài)所塑造的,社會權力話語所推崇的道德標準構成卡列寧意識中的理性超我,克制著感性自我。但是,當時俄國上流社會的道德標準卻是黑暗腐朽的。比如,俄國上流貴族的婚姻觀是為理性的利益而聯(lián)姻,成婚后的夫妻倆可以各自出軌,婚外情被視作風流韻事。而感性的真心相愛、追求幸福卻是可笑的、傷風敗俗的。這樣的理性至上、利益至上的婚姻觀念無疑影響著卡列寧,以至于在他的道德觀念中,這樣的婚姻才是正確的婚姻。于是,他將婚姻視為“為上帝結合”,將愛情看得無關緊要,將男主人的體面看得重于一切。借由卡列寧形象,托爾斯泰深刻批判了塑造出卡列寧性格的污糟社會,痛斥俄國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和俄國上流貴族的腐朽墮落,它才是那個最壞的“卡列寧”。
第三,就感情經歷而言,安娜的出軌與離開刺激了卡列寧的不安全感,使他在痛苦中放大理性的自私冷酷的一面。孤兒出身的卡列寧本就因為喪父喪母喪哥的心理創(chuàng)傷而缺乏安全感,這種長久的惶恐不安必定會導致他更加懼怕身邊人的離開與拋棄。對卡列寧而言,安娜不僅僅是名義上的妻子,更是他信任、信賴的伴侶和親人,他不愿也不能接受安娜的離開。起初,他試圖通過宗教勸說安娜回歸家庭,發(fā)現(xiàn)妻子的抗拒后又自欺欺人地不肯承認安娜的婚外戀。面對安娜的坦白,無法自欺欺人的他只要求安娜不要在他們的家里與渥倫斯基會面,不要離婚離開。這些無不體現(xiàn)出安娜對卡列寧的重要意義。可想而知,當安娜與渥倫斯基私奔后,被再度拋棄的卡列寧會受到怎樣的精神傷害??袑幭虬材鹊纳┳犹整惪拊V:“我不是一個狠心的人,我從來沒有恨過什么人,但我現(xiàn)在打從心底里恨她,我不能饒恕她,我恨透她對我所做的壞事!”l 卡列寧將感性的痛苦轉化為理性的力量,為了繼續(xù)將安娜留在身邊,卡列寧用冰冷理性的法律條文、婚姻關系、孩子撫養(yǎng)權去束縛安娜,最終將自己和安娜都逼入絕境,兩敗俱傷。
第四,卡列寧這一理性至上的特征與作家托爾斯泰對工業(yè)理性的反思密不可分。19 世紀,隨著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枯燥乏味的科學理性主義成為“工業(yè)中產階級的統(tǒng)治意識形態(tài)”m,人類經驗逐漸被剝除其感覺特性,理性如大山般壓抑著感性。于是,許多思想家開始反思理性至上的功利主義、利己主義本質,非理性思潮涌現(xiàn)。雖然當時的俄國文學的批判鋒芒主要針對封建主義和農奴制,但是站在時代前沿的托爾斯泰已經看到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對俄國人的異化,他“緊張地注視著資本主義文明給俄羅斯社會帶來的天翻地覆的變革……現(xiàn)代科學貶低了人的價值和人類感情生活的價值,在這個非人化的理性世界中……資產階級在啟蒙運動中所極力張揚的理性,卻蛻變成了滋生罪惡的淵藪”n。托爾斯泰深刻反思著理性這把雙刃劍的作用,痛恨冷冰冰的科學理性而崇尚充滿情感色彩的人文精神。因此,在塑造卡列寧形象時,托爾斯泰有意得將理性至上作為卡列寧性格的核心,通過卡列寧帶有悲劇意義的人生引導讀者正確處理對待理性,處理好理性與感性的平衡關系,以避免過度的科學理性對正常人性的戕害。換言之,卡列寧理性至上的內核是托爾斯泰有意為之,蘊含著他對俄國現(xiàn)實中科學理性的反思。
總之,卡列寧理性至上的特征與其孤兒身世、社會環(huán)境、感情經歷以及作者托爾斯泰對理性的反思是緊密相關的,發(fā)掘卡列寧性格形成的原因有利于發(fā)掘其形象意義之所在。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探析以往卡列寧形象被貶低的原因,客觀概括了卡列寧形象理性至上的特征,并挖掘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袑幍睦硇灾辽系谋瘎⌒詿o疑啟示著現(xiàn)代人在如今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應尋求感性與理性的平衡,做一個既能冷靜處事,又有情有義的人。9E49A4A2-8BCA-4042-8655-B7894450C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