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鑫炬 羅曼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發(fā)展,公眾之間的通信更加便捷,而且移動通信技術的升級和創(chuàng)新也為公共藝術開辟了一個新的體驗領域。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fā)展,公共藝術的形式越來越豐富多變,其公共屬性和公眾參與也在不斷優(yōu)化。針對6G技術給未來公共藝術與公眾關系帶來的變化,文章以1G到5G時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fā)展為基礎,通過具體實例梳理公眾與公共藝術之間的通信方式,發(fā)現移動通信技術及其發(fā)展的進步規(guī)律,并推斷6G技術將以5G技術的材料萬物互聯為基礎,這樣公眾與公共藝術之間的交流將打破現有直接感知的局限,開辟數字情感互聯領域。這將為公共藝術帶來一種新的形式,也可以讓公眾更好地參與其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6G;公共藝術;情感互聯;交互
中圖分類號:J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4-00-03
在如今全球信息化滲透的時代背景下,公眾的生活習慣隨著移動通信行業(yè)的發(fā)展發(fā)生了巨大變化。20世紀80年代至今,通信方式從傳統(tǒng)的信件發(fā)展到網絡信息數字化傳遞,社會行業(yè)架構在短短幾十年間迭代更新。2018年5G技術問世,信息傳輸速度是4G同等環(huán)境下的10倍,真正開啟了全球萬物互聯時代,同年全球各國科學家開始著手6G技術的研發(fā)工作。公共藝術是公眾能直接參與的時代表現載體之一,隨著未來6G技術的問世,在數字化背景下,公共藝術的形態(tài)演變和與公眾的關系深化是現在需要研究的問題。
1 公共藝術與移動通信
移動通信技術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類科技的發(fā)展,而公共藝術作為人類科技與美學的集中載體之一,其發(fā)展和移動通信技術也有緊密的關聯。
第一,20世紀80年代是通信技術發(fā)展的重要分水嶺,在此之前,工業(yè)社會時期的通信和信息獲取依靠傳統(tǒng)信件、報紙和固定電話,且基本依靠人力及動物進行運輸和傳播。在大力發(fā)展工業(yè)的背景下,許多新型材料及科學技術被藝術家們運用到自己的公共藝術作品中,但由于時代限制和思考的范式,大多表現為靜態(tài)的紀念性雕塑、極少數機械動態(tài)的雕塑以及藝術表演如舞龍、舞獅、煙火秀、燈光秀等藝術形式。
第二,20世紀80年代之后,1G通信技術的誕生正式標志著信息化社會及民用移動通信時代的到來。而“大哥大”就是彼時的民用移動通信工具,由于售價很高,所以用戶很少;固定電話是公眾聯系的主要方式,城市的大街上也建有移動電話亭。90年代的上海淮海中路立有由政府委托藝術家制作的一個“打電話的少女”(見圖1)公共藝術雕塑,記錄了一個少女使用公共電話亭的瞬間。
2G時代(1995—2007年)的到來,意味著社會邁入了移動圖像信息時代,公眾可以通過低門檻的移動設備發(fā)送彩信、圖像等信息,這個時期的藝術家將圖像通信技術運用到自己的作品當中,打造了不同于以往傳統(tǒng)藝術的表現形式,公眾參與的空間不再僅限于燈光充沛的環(huán)境,如巴特羅之家于2005年被選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后,每月20號和24號在建筑外墻上有精彩的燈光秀(見圖2),編程的動態(tài)燈光與巴特羅之家原本就奇異的設計相契合,為公眾帶來了不同的感受。
3G時代(2007—2013年)和4G時代(2013—2018年)也就是公眾熟知的互聯網時代,此時無線通信功能和國際互聯網結合,蘋果公司與微軟公司是其中的先行行業(yè)巨頭,大眾可以通過移動設備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公眾初步與網絡關聯。在網絡科技和大數據運算的加持下,交互技術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公眾參與的公共藝術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公共藝術的公共性被無限開拓,參與門檻降低。例如交互藝術作品ECHO- Public interviews(見圖3)通過電腦實時捕捉加上人工智能運算可以生成一個和參與者相似又陌生的人像,藝術家希望以此拉近人與智能技術及陌生人之間的關系。
第三,在當下5G時代(2018—),技術的商用正式開啟萬物互聯時代,移動通信技術已經成為當代人們交流必不可少的關系紐帶,公眾通過移動設備和生活中的一切產生聯系,互聯網將世界的信息數字化集中到網絡環(huán)境中,形成一個數字化的公共空間。這對擁有公共性特征的公共藝術來說是一個新興環(huán)境,它模糊了許多事物之間的界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公共藝術必須接受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特征,并適應人們對藝術產生的新需求。這體現在數字化產品和網絡空間的不斷介入上,于是公共藝術的創(chuàng)作空間從物理空間轉變?yōu)閿底只h(huán)境[1]。公共藝術和公眾的關系從單一的單向體驗轉變?yōu)殡p向互聯。公眾對公共藝術的感知體驗在移動通信技術發(fā)展的背景下得到擴充豐富,但兩者之間的交流仍表現為公眾對公共藝術的單向信息接收(見圖4)。
2 公共藝術與感知架構
第一,直接感知是指公眾面對某個客觀物體是直接通過感官接收信息和參與的,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美國哈佛商學院有關研究人員的分析資料表明,人的大腦每天通過5種感官接收外部信息的比例如下:視覺83%,聽覺11%,嗅覺3.5%,觸覺1.5%,味覺1%。公共藝術包括早期的雕塑藝術、燈光藝術,統(tǒng)一將視覺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直到現在視覺仍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要作用方式。隨著2020年沉浸式體驗的流行,藝術的各個行業(yè)也逐漸往其他的感官方式努力,如早些年的沉浸式美術館、5D體感電影、氣體實驗室等再到如今的虛擬現實技術、聲光電全息感應裝置。公眾的直接感知感官被不斷開發(fā),公共藝術的形式從固有形態(tài)漸漸轉變?yōu)橐环N無定義性。
第二,間接感知是指公眾面對某個客觀物體不直接通過原始感官體驗的感受方式,但還是要以直接感知為基礎,是公眾對特定物體產生的情感上的共鳴,這一感知過程就屬于間接感知。此類手法在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中屢見不鮮,其中又包含限定情感傳達。有戲謔、充斥喜劇色彩、傳達歡喜的公共藝術,如湯姆·弗蘭岑(Tom Frantzen)于1985年創(chuàng)作的《捉弄警察的叛逆少年》,展現了一位正在巡視的警察被一個藏在下水道里的男童突然抓住腳踝的畫面[2],這個喜劇化的情景被藝術家定格下來傳達給公眾;2000年,在被炸毀的艾爾弗雷德·P.默拉聯邦大樓的原址上,建設了紀念堂,還有一組空椅子的公共藝術,空椅子由青銅和石頭組成,整齊排列成方陣,每把椅子上都刻著遇難者的名字,代表死去的168個生命[3]。63F5E53E-882D-4953-A988-F4E8FD158C03
3 公共藝術與情感互聯
移動通信技術的本質在于交流,其作為媒介使得公眾之間的交流方便快捷,世界網絡的信息傳遞與接收更智能?;厮菀苿油ㄐ偶夹g的變遷,從最初的文字信息到聲音再到如今的實時影像通話,就是通信技術對公眾的感官開發(fā)以及交流方式的發(fā)展史。而公共藝術是藝術家與公眾之間交流的媒介,通過感官的直接傳達及情感的間接傳遞達到交流的目的(見圖5)。
目前移動通信技術依舊局限于公眾之間表面的信息傳達或者公眾與虛擬世界的直觀信息傳達。即使是現在最先進的交互類電子科技公共藝術,仍然停留在刺激公眾初始的直接感知之上,待到6G技術問世后,對5G萬物互聯通信技術進行升級,通信方式將交流本身純粹化、簡單化,將使公眾與公共藝術之間的交流不再只依靠以五官的初始直接感知為主、情感感知為輔的感知架構。直接感知依舊占據主導地位,但情感感知將脫離間接和被動的地位,轉為直接的、主動的感知方式,這意味著公眾可以依靠6G移動通信技術實現情感通信和互聯,直接準確地傳達信息。
當情感成為公眾與公共藝術交互的途徑之一,加上情緒腦電波成功被采集和通過數據化保存下來,公眾直接通過公共藝術的媒介與藝術家進行特定的情感互聯,藝術家將自己的直觀情感感受寄托于公共藝術,或者將情感本身作為公共藝術,傳達的信息直觀準確,從某些方面來說剝奪了部分群體已經習慣的藝術探索過程,但同樣準確的信息傳達可以消除錯誤信息,減少誤解。公共藝術的形態(tài)結構從現實的、可視的部分轉變?yōu)樘摂M化的、無形的,部分甚至可以擺脫場地的限制。通過互聯網、移動通信技術,公眾可以使用移動設備隨時隨地參與公共藝術的情感互聯。同時,公眾也能借助6G移動通信技術參與到公共藝術的情感互聯創(chuàng)作中,由此打破藝術與公眾、藝術與生活現實的界限,開發(fā)公共藝術公共性的新領域。
4 結語
公共藝術是藝術家與公眾之間交流的媒介,移動通信技術是公眾之間交流的媒介。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fā)展,公眾與公共藝術交流感知的方式將從現實的、原始感官的往虛擬的、情感直觀的方向發(fā)展,形成情感互聯的交互方式。6G技術的開發(fā)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情感傳遞的步伐卻早已開始,未來公共藝術的演進,需要藝術家、科學家及公眾的共同努力與探索。
參考文獻:
[1] 趙華森,陳燕.智慧城市中的公共藝術設計:解放即將被數據馴服和囚禁的人類[M].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9:45.
[2] 廖嬋,李世國.互聯時代的溝通方式及情感體驗[J].包裝工程,2011(24):80-83.
[3] 尹智欣.公共藝術在數字化環(huán)境中的角色研究:以雜音墻為例[J].裝飾,2021(9):2.
作者簡介:吳鑫炬(1998—),男,浙江湖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與城市公共藝術。
羅曼(1981—),女,遼寧鞍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與城市公共藝術。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一般課題“公共藝術多維助力上海舊區(qū)改造與社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再造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BWY028;上海市設計學IV類高峰學科資助項目“環(huán)G60城鄉(xiāng)創(chuàng)新及可持續(xù)設計研究”成果,項目編號:DES21002;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青年科研團隊培育計劃資助項目“公共藝術與智慧環(huán)境空間研究”成果,項目編號:QNTD20210963F5E53E-882D-4953-A988-F4E8FD158C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