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寧
淄博市博物總館 山東淄博 255090
1992年,在臨淄區(qū)商王村一號戰(zhàn)國墓出土了一顆琉璃料珠。珠子為圓形體,直徑4.21cm,中間有圓孔,呈藍綠色,光素無紋,晶瑩透明,表面有白色雜質,為鉛鋇配方。
戰(zhàn)國?臨淄商王墓琉璃珠,藏于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館
琉璃珠在當今被認為是古代的“夜明珠”。夜明珠最初指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珍寶“隨侯珠”,在當時與“和氏璧”并稱“隨和二寶”。
梳爬史料,戰(zhàn)國時期對隨侯珠只有零星記載?!睹献印吩疲骸敖袂矣腥擞诖耍噪S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痹⒁馍嶂厍筝p、大材小用?!赌印吩疲骸昂褪现?,夜光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之良寶者也?!卑央S侯珠與和氏璧、九鼎類比為諸侯的珍寶。其中“夜光珠”就是指“隨侯珠”?!俄n非子》載:“和氏之壁,不飾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其質甚美,物不足以飾。”和氏璧、隨侯珠質美,沒有任何裝飾能與之相襯。
而隨侯珠到底是什么?它的來龍去脈是如何?文獻沒留下只言片語。直到晉代干寶在《搜神記》中演繹:“隋縣溠水側,有斷蛇丘,隋侯出行,見大蛇被傷,中斷。疑其靈異,使人以藥封之,蛇乃能走,因號其處‘斷蛇丘’。歲余,蛇銜明珠以報之。珠盈徑寸,純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燭室,故謂之‘隋侯珠’。亦曰靈蛇珠,又曰明月珠。丘南有隋季良大夫池。”隋侯救了一條垂死的巨蟒,巨蟒傷愈后銜一顆夜明珠到隋侯處報恩。這就是有“夜明珠”美譽的“隨侯珠”的傳說。
隨侯珠在楚國滅隨之后就輾轉至楚國,秦滅楚后,又落入秦手,最后消失于歷史。1978年,考古學家在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隨侯墓)發(fā)現了173顆琉璃蜻蜓眼珠,最大直徑為2.3厘米。因此學界就把“琉璃珠”與“夜明珠”“隨侯珠”劃上了等號。
臨淄戰(zhàn)國墓所發(fā)現的這顆同時代的琉璃珠,不僅色彩亮麗,為現存國內出土的同時代的最大的一顆,更難得的是,不同與以曾侯乙墓出土料珠為代表的西方“鈉鈣”配方的舶來品,它為中國國產的“鉛鋇”配方。
中西兩種配方的由來,也各有淵源。由老普林尼撰寫的、成書于公元一世紀左右的《自然史》記載了西方玻璃的起源:一搜載有nitre(硝石或堿礦石)的貨船在腓尼基沿河??浚倘藗冊诤影稖蕚渚筒蜁r,無物可支鍋,就用船上的堿礦來支撐。沾著細沙的堿礦在被火燒時,流淌下一些透明的前所未知的液體,這就是原始玻璃的由來[1]。因其最初用天然堿礦(Na2C O3)熔煉,故其以“鈉鈣配方”(Na2O-CaO-SiO2)為基礎成分。
而中國玻璃主要分“鉀基”和“鉛鋇基”兩種,它們起源主要與原始瓷、煉銅、煉金工藝有關。原始瓷的草木灰釉中鉀含量高,借鑒到琉璃的冶煉中,就出現了商周時期的“鉀基琉璃”;春秋戰(zhàn)國時期煉銅、煉金術蓬勃發(fā)展,離不開方鉛礦的應用,方鉛礦與重晶石( BaSO4) 共生,加入方鉛礦的同時引入鋇,于是催生了“鉛鋇琉璃”。
根據考古發(fā)現,臨淄齊國故城內石佛堂、城圈地等地戰(zhàn)國至漢代的煉銅水平都比較高[2],方鉛礦藏主要分布在安丘宋官疃、安丘岳家店、濰坊于家莊等[3]。這是齊地冶煉“鉛鋇琉璃”的技術、礦料佐證。加之《考工記》對于齊地材美工巧、器美天下的記載,這顆琉璃珠極有可能為齊地燒制。殊不知,沿著漢代絲綢之路走進漢人視野的,被譽為“西國寶”的玻璃,早在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地就已經有燒冶、流傳的淵源了。
琉璃珠在當時主要做貴族的穿戴配飾用,而這顆直徑達到4.21厘米的大珠被放置于墓室東部棺槨間的漆盤之上,可能為室內懸掛的飾品。據以往考古發(fā)現,有多種結繩懸掛的方式(圖1)[4]。在這顆大珠出土的墓葬中,其他出土器物鐫有銘文“陵夫人”,璽印印文為“音子”,按周禮,墓主人極有可能是諸侯之妻,是身份較高的貴族[5]。
圖1 戰(zhàn)國-漢琉璃珠結繩懸掛方式
可以想象,這顆大型料珠,凝聚著匠人對琉璃工藝的漫漫求索與千錘百煉,也許曾被捧入手中細賞,也許曾被懸在梁下“燭室”,她流轉千年,攜帶著美麗的基因和浪漫的遐想,向今人脈脈訴說著兩千多年前齊地琉璃冶煉技藝的高超水平和匠心獨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