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鵬飛 劉志軍
河南許昌 461682
鈞窯鼓釘洗
鈞窯瓷器的燒制始于唐,盛于宋,其窯址遍及河南省禹州市多個鄉(xiāng)鎮(zhèn),鈞官窯位于河南省禹州鈞臺,所燒瓷器專供北宋皇宮使用,自宋代以來一直是古代宮廷傳世秘藏的國之重寶。其特點是造型考究、端莊厚重、胎薄釉厚,釉色有天青、天蘭、月白、海棠紅、葡萄紫等,色澤斑斕,絢麗多姿,并常常伴隨有迂回曲折的蚯蚓走泥紋和各種窯變的自然流紋,綺麗莫測,微觀下攢珠聚泡,宏觀上似玉非玉勝似玉。故而成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等珍貴場館的鎮(zhèn)院重器。
關于鈞窯的來歷以及特征,可在眾多古籍中窺得一二。清代道光年間《禹州志》記載:“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亂山之中有鎮(zhèn)曰‘神垕’。有土焉,可陶為磁。”窯變是鈞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藍浦《景德鎮(zhèn)陶錄》贊美曰:“窯變之器有二,一為天工,一為人巧,其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則工,故以作幻色,物態(tài)直名之窯變?!彬球咀吣嗉y,是鈞窯的另一大特點,由于爐內窯火熔融致使鈞窯釉面自然形成多種形態(tài)的紋路,妙趣橫生。鈞瓷被列入宋代五大名窯,始見于明代的《宣德鼎彝譜》一書中:“內庫鎖藏柴、汝、官、哥、鈞、定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标P于鈞窯的鑒賞,明末文震亨在《長物志》中也說:“均州窯,色如胭脂者為上,青若蔥翠,紫若墨色者次之,雜色者不貴。”后民國劉子芬在《竹園陶說》中說:“唐宋人尚青,明清人尚紅,近日西商則重紫,均窯紫器一枚價萬金。”近年來,在拍賣場亦是表現不俗,彰顯出獨特的藝術價值。
與鈞窯同為五大名窯之一的汝窯,也是中國古代宮廷藝術的范式。其發(fā)源地就在鈞窯的附近——河南省寶豐清涼寺。汝瓷文化是中華文明藝術高峰期——宋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汝瓷以極簡秀致、釉面溫潤、高雅素凈而著稱于世,明代曹昭曾在《格古要論》里說:“汝窯器,出北地,宋時燒者。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土脈滋媚,薄甚亦難得。”這就道出了汝窯的典型特征。北宋后期也為皇室宮廷燒制御用瓷器,其胎色釉層較薄,釉色有天青、月白、粉綠、豆青等。燒造制法以滿釉裹足、支釘燒造,制作精細。金滅北宋后,汝窯隨之消失,汝官窯燒制時間短,傳世不多,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有少量收藏。因此,所謂“鈞汝不分”一般是針對古瓷而言,因為在當時,所燒制作品的色彩沒有多少的區(qū)別。而如今的鈞瓷和汝瓷,根據釉色的豐富和變化,就能加以識別。而對于天青、天藍、月白之類的釉色,如果加以細心辨認,也會發(fā)現有很明顯的不同。
這兩個名窯瓷器的藝術水平極高,在中國窯瓷界都占有重要位置,并且同屬于青瓷系。由于這兩個官窯的地理位置相近,原產地分別是許昌市禹州和平頂山市汝州,兩地雖有一山之隔,相距十多公里,如神后民窯多集中在西部山區(qū),選用瓷原料接近或相同,工藝也大致相似,加上兩地工匠相互學習和借鑒,甚至一些窯口既燒鈞瓷,也燒汝瓷,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獨特現象。其中的天青、天藍、月白等釉色,乍看起來也大致相似。而在當年古窯址的挖掘調查中,天青、天藍和帶紅斑釉的某些傳世之物,在禹縣、臨汝兩地窯址內也確有殘片大量存在。這就是在收藏界普遍流傳的“鈞汝不分”,所以在民間一直流傳有“鈞汝不分”之說。
實際上,鈞瓷和汝瓷作為河南兩大著名瓷種,不論是釉料成分還是燒制工藝,都有很多不同。在釉料成分上鈞瓷釉的氧化硅與氧化鋁含量較高,氧化銅、氧化鐵和氧化磷含量則較低;而汝瓷釉的氧化硅含量較低,氧化鈣、氧化鎂和氧化鐵含量則較高。
鈞窯、汝窯瓷片化學分析列表
下面我們根據他們的礦物分析和呈現機理加以研究說明:
首先鈞官窯和汝官窯的S4O2和 Ae2O3之比不同。鈞釉組成中S4O2含量高,Ae2O3含量低,同時含有一定量的P2O5,這是釉產生二液分相的主要因素。S4O2含 量高同時Ae2O3含量低,則釉的乳濁度高,含銅的釉色向青白發(fā)展;汝窯釉組成中S4O2量 低或Ae2O3量高,則釉的透明度高,釉色向青綠色發(fā)展。這說明釉的乳濁度和呈色取決于釉組成的S4O2和 Ae2O3之比。
鈞釉是一種二液分相乳光釉,從鈞釉的組成看鈞釉的磷、鈦、鐵含量較高,這是液相分離和產生微氣泡的主要原因,鈞釉是高硅低鋁質,在高溫還原氣氛中,對光有輻射作用,能呈現瑩潤如玉的乳光效果,釉中的富磷斑相互交錯流動,使鈞釉有絢麗多彩的顏色,有的青如藍天,有的紅似朝霞,有的紫紅色背景上有流動的藍白色條紋,諸色交錯掩映宛如瞬息萬變的自然景觀,印證了“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說法。
鈞釉的S4O2含量大,使釉的燒制溫度高,釉的高溫粘度大,所以鈞窯的燒制周期時間長,有利于藍色的磷酸亞鐵生成,也可使銅的紅色液相穩(wěn)固,鈞釉的另一特點是鈞釉青色不同于其他青瓷釉的青色,由于二液分相的原因使它在青色背景下布滿宛如月白汗珠的流紋,并有迂回曲折的蚯蚓走泥紋,這就是所謂的“宋鈞之紫汗漫全體、暈成一片”的記載。
汝瓷釉溫潤、柔和、半失透性,色澤素雅自然,以天青色為基調,有天青、天蘭、豆綠、月白等釉色。汝釉是高鈣高鋁質石灰釉,乳濁度小,受燒制溫度和保溫時間影響大,燒制溫度越高,則釉的玻璃質越感強,透明度越大,釉色容易向綠色發(fā)展。
汝釉的含鈣量較高,當高溫燒制時保溫時間延長,則釉容易產生鈣長石折晶,即“失透”現象,使釉面失去光澤。汝釉的失透與釉的硅、鋁、鎂含量有很大關系,硅量提高,釉容易透明;鋁量提高釉的失透性大;鎂量提高,釉向微光發(fā)展。宋代汝釉中硅成分的引入,是一種稱謂“瑪瑙根”的礦石,這種礦石硅含量較高,也含有其他微量元素,沒有瑪瑙的開采使用價值,這種礦石是純度不高的石英礦石,瑪瑙引入釉中,使釉有一定的乳濁效果,釉面隱現柔和含蓄的光澤。
鈞官窯和汝官窯的地理位置相距不遠,成礦背景接近,無疑在造型、釉料選用和燒制技藝上有相近之處,然而囿于古代交通不便,外來材料難以流通,制瓷一般都是靠近原產地就地取材,鈞、汝兩大窯口也不例外,它們的原料來自各自的產地,加之鈞官窯和汝官窯都嚴格依據皇宮高標準,燒制帶有自己風格的御用瓷器,可以說不僅選料和制作工藝比較嚴格,各自的釉料配方也都很成熟,在長期的燒制摸索過程中兩大官窯瓷器發(fā)揮原料化學優(yōu)勢,形成各自獨特的瓷器風格。因此,所謂“鈞汝不分”一般是針對古瓷而言。而御用汝瓷天青色、支釘燒造,制作精美。鈞官窯器型厚重,釉色多窯變,底下加有數目字。稍加留意,便可區(qū)分。如今的鈞瓷和汝瓷,根據釉色的豐富和變化,就能加以識別。
鈞窯、汝窯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藝術瓷,蜚聲瓷林,名揚中外,窯址交錯起源接近,又有著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