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端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表現(xiàn)載體之中,紫砂可以稱得上是最令人驚嘆的一種材質。紫砂的故里宜興位于江蘇省南部,太湖西岸,天目山脈穿越而過,正是在這山水相交的地理環(huán)境之下,蘊藏著豐富的紫砂礦料,富含石英、云母和鐵質等等元素,在1180攝氏度的高溫燒制之下,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與此同時,我們主要還是依靠于紫砂的可塑性和肌理質感,讓其可以區(qū)別于陶瓷、玻璃等等材質,在紫砂藝術家們的手中,紫砂自由地變幻著自己的形態(tài),從紫砂壺到雕塑擺件,從精工細作到大開大合,都展示出紫砂獨特的肌理和質感,呈現(xiàn)出一場藝術交融的視覺盛宴,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藝術體驗和文化熏陶。
這件紫砂雕塑擺件作品《太石屏山》采用了一種我們都能夠實實在在感受到紫砂肌理的雕塑手法,把太湖石的形態(tài)和特征完美地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折射出江南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深刻影響,以及雅玩清供在我們生活之中的陪伴和寄托。這件作品的主體是紫砂捏塑而成的一組太湖石造型,圍繞著“瘦、漏、皺、透”的特點展開,在一個精致的底座之上,展示出江南的藝術文化魅力。太湖石的雕塑在許多的紫砂藝人手中都有過演繹,其中瘦的元素,主要表現(xiàn)的是整體的形態(tài)特征,也是控制好作品的第一步,瘦不僅僅是一種形態(tài)的表現(xiàn),更是我們中國文人藝術審美的關鍵。漏則是表現(xiàn)出水能夠穿越其中,具有靈動的韻味。皺是微觀方面,每一塊太湖石的表面,都要展示出這一特點。透則是包含幾個方面的意思,從個體到整體,都圍繞透的特征展開,而在這一切的背后,是作者巧奪天工的雙手和匠心的獨運。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雕塑藝術作品《太石屏山》,其主要的作用就是賞玩,但是卻把紫砂良好的肌理特征展示得淋漓盡致,凸顯出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審美和國人低調內斂的性格特征。這樣的紫砂藝術作品陳列在書桌、文房之中,可以讓我們沉浸在古代江南的煙雨朦朧之中,享受著難得的靜雅時光,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
在紫砂藝術的歷史上,有許多經(jīng)典的融合,最為讓我們熟知的就是書法、繪畫、篆刻等等藝術形式與紫砂的結合,形成了“字隨壺傳,壺隨字貴”的傳承,也讓高高在上的書法、繪畫藝術走入尋常壺友之家,帶給我們非同尋常的體驗之感。太湖石,其實經(jīng)常以陶刻內容清供的形式出現(xiàn)在紫砂壺上面,是紫砂藝人們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之中的太湖石抽象演繹而來。作為江南園林之中常見的裝飾之物,太湖石可以起到曲徑通幽和情景交融的效果,而且當我們把雕塑,這一傳統(tǒng)的中國技藝用紫砂的材質展示出來的時候,可以驚喜地發(fā)現(xiàn),其中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專研的地方。盡管,在歷史上雕塑并沒有和其他的藝術形式一樣受到較高的待遇,而是作為一種建筑的補充而呈現(xiàn)出來。在后來受到了西方雕塑藝術思想和理念的熏陶之后,結合我們本地匠人的手法,形成了非常接地氣的藝術形式,最大程度地體現(xiàn)出中國民間技藝的豐富和勞動人民的智慧。這件紫砂雕塑藝術作品《太石屏山》,作為江南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賞器,太湖石在能工巧匠的手中,以屏山的形式精致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把原本只能在園林、院落之中才能夠看到的景觀組合縮微到文人雅士的案桌之上,把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交融的形式展示得淋漓盡致,也是紫砂愛好者們心中的真實情感寫照。
結語:江南文脈,源遠流長,最為值得我們關注的太湖石和紫砂,居然可以有機地集合在一起,共同展示出國人的精神寄托和意境的追求,可謂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正是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之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才能夠不斷地延續(xù)下來,弘揚光大,讓今天的我們還有幸體會到其中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