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榮,劉珊珊
周口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西藥科,河南 周口 466700
受到人口平均壽命延長、生活習慣改變、環(huán)境污染加重等多種因素影響,近些年癌癥發(fā)病率在快速上升,其已經(jīng)嚴重威脅全球居民生命健康[1]?;熓悄壳鞍┌Y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化療藥物特異性不足,其在殺滅腫瘤細胞同時,也會破壞機體正常細胞和組織,從而引發(fā)各種并發(fā)癥。骨髓抑制是癌癥化療患者一種極為常見的不良反應,骨髓抑制的發(fā)生不僅影響化療患者的規(guī)范化治療,還可增大患者感染風險,因此積極治療對出現(xiàn)骨髓抑制的癌癥化療患者是十分必要的[2]。
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rhG-CSF)是目前臨床用于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的常用藥物,但目前臨床關于其治療多集中于臨床療效[3],本研究以周口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部分Ⅳ度骨髓抑制的癌癥化療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不同劑量rhG-CSF治療前后骨髓抑制患者免疫功能的變化,現(xiàn)報告如下。
使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2018年1月—2020年6月在周口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行化療治療的84例癌癥患者分為A、B兩組,每組各42例。A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27~64歲,平均年齡(48.11±4.72)歲;腫瘤類型:肺癌15例,卵巢癌7例,肝癌8例,結直腸癌8例,其他4例。B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25~67歲,平均年齡(48.25±4.89)歲;腫瘤類型:肺癌14例,卵巢癌6例,肝癌8例,結直腸癌9例,其他5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經(jīng)影像學、病理學檢查確診為惡性腫瘤。(2)化療后出現(xiàn)Ⅳ度骨髓抑制。(3)Karnofsky評分(KPS)≥60分。(4)預估生存期>3個月。(5)近期未服用過其他免疫調(diào)節(jié)藥物。(6)至少完成一個化療周期。(7)簽署知情同意書。
(1)同時存在兩個部位及以上原發(fā)性惡性腫瘤或存在骨轉移。(2)妊娠期、哺乳期女性。(3)其他因素導致的免疫功能障礙。(4)精神障礙。(5)入組前1周內(nèi)接受過外科手術治療。(6)化療前存在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異常。(7)過敏性體質(zhì)。
兩組患者均接受rhG-CSF(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123003)治療,A組采用低劑量,2.0~3.5μg/kg,1次/d,皮下注射。B組采用高劑量,3.5~5.0μg/kg,1次/d,皮下注射。兩組患者均以白細胞計數(shù)(WBC)>4.0×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shù)(ANC)>2.0×109/L為停藥標準。
(1)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4 d后的WBC、ANC水平。(2)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4 d后CD3+、CD4+水平。(3)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干擾素-γ(IFN-γ)、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4)比較兩組WBC、ANC恢復正常時間。(5)統(tǒng)計兩組繼發(fā)感染發(fā)生率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4 d后WBC、ANC水平均顯著上升,且B組治療4 d后WBC、ANC水平高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BC、ANC水平情況(±s) ×109/L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BC、ANC水平情況(±s) ×109/L
a表示治療前后組間比較,P<0.05。
組別A組(n=42)B組(n=42)t值P值WBC治療前0.65±0.14 0.62±0.12 1.054 0.295治療4d后6.48±0.75a 7.45±0.81a 5.695 0 ANC治療前0.22±0.11 0.24±0.08 0.953 0.343治療4 d后4.68±0.52a 5.54±0.61a 6.953 0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4 d后CD3+、CD4+水平均顯著上升,且B組治療4 d后CD3+、CD4+水平高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D3+、CD4+水平情況(±s) %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D3+、CD4+水平情況(±s) %
組別A組(n=42)B組(n=42)t值P值CD3+治療前43.67±4.68 43.49±4.55 0.179 0.859治療4 d后62.91±6.45 69.84±7.19 4.65 0 CD4+治療前26.83±2.78 27.05±2.91 0.354 0.724治療4 d后34.62±3.62 40.84±4.48 6.999 0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4 d后IFN-γ、TNF-α水平均顯著下降,且B組治療4 d后IFN-γ、TNF-α水平低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FN-γ、TNF-α水平情況(±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FN-γ、TNF-α水平情況(±s)
組別A組(n=42)B組(n=42)t值P值IFN-γ(μg/L)治療前13.61±2.06 13.74±2.14 0.284 0.777治療4 d后9.18±1.44 7.02±1.08 7.777 0 TNF-α(ng/L)治療前24.37±3.18 24.29±2.97 0.119 0.905治療4 d后16.44±2.04 12.32±1.68 10.103 0
B組WBC、ANC恢復正常時間均早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WBC、ANC恢復正常時間情況(±s) d
表4 兩組患者WBC、ANC恢復正常時間情況(±s) d
組別A組(n=42)B組(n=42)t值P值WBC恢復正常時間6.68±1.24 5.89±0.87 3.380 0.001 ANC恢復正常時間6.43±1.17 5.52±0.81 4.144 0
B組繼發(fā)感染發(fā)生率為2.38%(1/42),略低于A組的9.52%(4/42),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914,P=0.167)。
A組1例患者出現(xiàn)乏力,B組1例患者出現(xiàn)乏力,1例患者出現(xiàn)肌肉酸痛,A、B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38%,4.76%)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346,P=0.557)。
化療是惡性腫瘤特別是晚期惡性腫瘤患者最為重要的治療和輔助治療手段之一,但化療藥物引發(fā)的毒副作用會嚴重限制其臨床應用。骨髓抑制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劑量限制性毒性反應,其發(fā)生主要原因是骨髓中的干細胞具有快速分裂特點,而化療藥物針對快速分裂細胞具有較高的殺滅作用,故其極易抑制骨髓細胞正常分裂作用,從而導致WBC、ANC水平下降,進而破壞機體免疫功能,導致繼發(fā)感染發(fā)生[4-5]。
如何快速恢復骨髓抑制的癌癥化療患者免疫功能是保證化療治療繼續(xù)的關鍵之一,而隨著rhG-CSF臨床應用的普及,癌癥化療患者骨髓抑制的防治取得了極大進步,但關于該藥物用量目前仍存在一定爭議。此次研究對比了2.0~3.5μg/kg、3.5~5.0μg/kg兩種劑量rhG-CSF對存在Ⅳ度骨髓抑制的癌癥化療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結果表明,rhG-CSF對緩解癌癥化療患者骨髓抑制療效顯著,且藥物劑量越大,患者免疫功能恢復越快,這與熊濤等[6]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結果表明,大劑量rhG-CSF雖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繼發(fā)感染發(fā)生,但其療效有效,這可能與此次研究納入樣本數(shù)量較少以及樣本院注重無菌管理有關。而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發(fā)現(xiàn),在3.5~5.0 μg/kg劑量下,rhG-CSF的應用仍較為安全,相較于2.0~3.5μg/kg的劑量不會顯著增加用藥風險。
綜上所述,高劑量(3.5~5.0μg/kg)rhG-CSF能快速改善Ⅳ度骨髓抑制的癌癥化療患者免疫功能,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繼發(fā)感染發(fā)生,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