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芬蓮,溫海鵬,成江燕,梁麗儀
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qū)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廣東佛山 528500
肝癌屬于臨床中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早期無明顯癥狀,晚期可出現(xiàn)肝區(qū)疼痛、乏力、發(fā)熱等,與長期飲酒、食用霉變食物、遺傳等有關。在肝癌患者中,如果能在早期接受治療,存在治愈的可能;中晚期的治療較復雜,其治療效果有較大的差異[1-2]。發(fā)生肝癌后,對患者自身及家庭造成一定的影響,嚴重時還會危及患者的生命,需盡早明確病因,采取相應治療措施。以往臨床認為,腸道微生態(tài)包括了許多腸道微生物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可通過肝-腸循環(huán)參與肝癌的進展過程[3-4]。在肝癌患者中,通過檢驗其糞便中的雙歧桿菌、大腸桿菌等,能夠了解其腸道微生態(tài)變化情況,對其預后有一定的影響[5-7]。基于此,該文選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在該院就診的44例肝癌患者與44名健康體檢者,就檢驗糞便中雙歧桿菌、大腸桿菌水平對于肝癌預后效果的評估作用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該研究選取在該院接受治療的44例肝癌患者(觀察組)與在該院接受體檢的44名健康者(對照組)為研究對象。觀察組44例肝癌患者中共有26例為存活組,18例為死亡組。對照組男23名,女21名;年齡35~77歲,平均(53.26±4.28)歲;體質量41~85 kg,平均(63.94±5.48)kg。觀察組男23例,女21例;年齡35~77歲,平均(53.26±4.28)歲;體質量41~87kg,平均(64.10±5.37)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次研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對照組納入標準:①個人資料完整,具備一定的溝通能力;②對該次研究知情,并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③依從性良好,全程參與研究。觀察組納入標準:①經(jīng)肝癌血清標志物檢測、CT檢查等確診為肝癌;②經(jīng)超聲檢查腫瘤清晰可見;③臨床資料完整,首次診斷為肝癌,近3個月內無化療史;④對該次研究知情,并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凝血功能異常者;②合并多種惡性腫瘤或者伴有顱內壓出血者;③胸腹腔臟器受損嚴重,既往有肝臟手術史者。
收集對照組與觀察組的糞便標本,將1 g新鮮糞便放置離心管內,使用5 mL蒸餾水對其進行稀釋,培養(yǎng)觀察48 h,計算培養(yǎng)皿中的雙歧桿菌與大腸桿菌含量及兩者的比值。
分析對比對照組與觀察組的雙歧桿菌、大腸桿菌水平及雙歧桿菌/大腸桿菌,并對肝癌患者中存活組與死亡組的總膽紅素(TBIL)、甲胎蛋白(AFP)、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血小板(PLT)、白細胞(WBC)。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大腸桿菌水平對比方面,觀察組較對照組高,在雙歧桿菌水平及雙歧桿菌與大腸桿菌的比值對比方面,觀察組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與觀察組雙歧桿菌、大腸桿菌水平及兩者比值比較(±s)
表1 對照組與觀察組雙歧桿菌、大腸桿菌水平及兩者比值比較(±s)
組別 雙歧桿菌(×109/L)大腸桿菌(×109/L)雙歧桿菌/大腸桿菌對照組(n=44)觀察組(n=44)t值P值6.94±0.85 5.08±0.61 11.793<0.001 7.25±2.27 8.73±2.66 2.807<0.001 0.96±0.37 0.58±0.23 5.786<0.001
肝癌患者中死亡組的AFP、PLT、WBC、ALT、AST、TBIL分別為(153.29±15.28)ng/mL、(177.36±18.62)×109/L、(25.37±4.36)×109/L、(36.85±3.43)U/L、(33.61±3.29)U/L、(24.67±3.14)μmol/L,均較存活組的(108.44±13.61)ng/mL、(135.82±13.64)×109/L、(17.83±1.59)×109/L、(25.86±3.15)U/L、(23.37±3.04)U/L、(16.28±2.12)μmol/L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4.539、11.938、10.777、15.654、15.163、14.689,P<0.05)。
肝癌患者中死亡組與存活組的雙歧桿菌水平分別為(4.22±0.43)×109/L、(5.69±0.58)×109/L,大腸桿菌水平分別為(8.12±2.35)×109/L、(6.94±1.36)×109/L,雙歧桿菌/大腸桿菌分別為(0.52±0.18)、(0.82±0.4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3.505、2.883、4.269,P<0.001)。
肝癌通??煞譃樵l(fā)性肝癌與繼發(fā)性肝癌兩大類,以繼發(fā)性肝癌較為常見。根據(jù)腫瘤大小可將肝癌分為微小肝癌、小肝癌、大肝癌、巨大肝癌,其腫瘤直徑分別為≤2 cm、2~5 cm、5~10 cm、>10 cm[8-10]。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世界每年新發(fā)肝癌患者將近60萬,居惡性腫瘤的第5位[11-12]。肝癌的并發(fā)癥較多,包括低血糖、高鈣血癥、紅細胞增多癥、高脂血癥等,該疾病已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嚴重的威脅。肝癌的發(fā)病較隱匿,發(fā)現(xiàn)癥狀時通常已進展至晚期階段。為了幫助肝癌患者實施早診早治,在肝癌高危人群中,應每半年進行一次超聲與AFP檢測[13-14]。有研究發(fā)現(xiàn),肝癌與腸道微生物菌群紊亂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當發(fā)生腸道菌群失調時,還可能會改變肝細胞環(huán)境,加快癌細胞的進展速度[15-16]。據(jù)相關資料顯示,通過檢測患者糞便中的雙歧桿菌、大腸桿菌等微生物水平,能夠為患者的預后提供預測價值,以促進其改善預后[17]。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相對于對照組,觀察組的雙歧桿菌水平、雙歧桿菌與大腸桿菌的比值均顯著較低,觀察組的大腸桿菌水平較高(P<0.05),其原因在于,在健康人體中,其腸道內停留著多種類型的細菌,形成不同的菌群,以在腸道消化環(huán)境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使腸道內環(huán)境保持穩(wěn)定。當肝癌繼續(xù)進展時,患者的腸道菌群逐漸失調,其菌群的抵抗力下降,使得雙歧桿菌水平顯著降低,大腸桿菌增多。該研究顯示,觀察組的雙歧桿菌含量與雙歧桿菌/大腸桿菌比值為 (0.58±0.2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0.96±0.37);同時其大腸桿菌含量高于對照組(P<0.05)。該項研究結果與薛飛等[18]的研究類似,在其研究結果中,肝癌患者的雙歧桿菌水平、雙歧桿菌與大腸 桿 菌 的 比 值 分 別 為 (5.11±0.46)×109/L、(0.48±0.02),均較健康者的(7.54±0.65)×109/L、(1.07±0.22)低,肝癌患者的大腸桿菌水平為(10.63±0.13)×109/L,較健康者的(7.01±0.85)×109/L高。從機制上分析,肝癌患者可直接影響胃消化吸收功能,增加腸道黏膜通透性,加重胃腸道淤血及水腫,并為腸道細菌的繁殖提供適宜環(huán)境,從而引發(fā)大腸桿菌的過度生長。同時該次研究結果還顯示,在肝癌患者中,死亡組的AFP、PLT、WBC、ALT、AST、TBIL水平明顯高于存活組;死亡組的大腸桿菌水平明顯高于存活組;其雙歧桿菌水平及雙歧桿菌與大腸桿菌之間的比值均明顯低于存活組(P<0.05),其原因在于,發(fā)生肝癌后,患者的腸道菌群發(fā)生較大的改變,有大量的大腸桿菌生成,其腸道菌群失衡加重。腸道菌群平衡情況與肝臟受損程度呈正相關,患者的腸道菌群失衡后,還可能會加重肝臟的受損程度,引起全身性代謝紊亂,影響血液學指標。此外,當肝癌患者的腸道長期處在缺血的狀態(tài)下,不斷產(chǎn)生自由基,可能會破壞腸道機械屏障,引起腸道菌群失衡。
綜上所述,在肝癌患者中,其病情進展越快其糞便中菌群失衡情況越嚴重,通過檢驗肝癌患者糞便中的雙歧桿菌含量與大腸桿菌含量,對其預后的判斷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