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勛
巨野縣人民醫(yī)院急診科,山東巨野 274900
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屬于間質性肺疾病,該病發(fā)病后患者會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干咳、呼吸困難等癥狀,隨著病情逐漸加重,還會見一步產(chǎn)生呼吸衰竭等嚴重問題,進而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1-2]。據(jù)調(diào)查顯示,間質性肺炎的病死率常年來居高不下,患者因病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異常、氧化應激能力失衡等問題,嚴重干擾了疾病的診療工作[3-4]。低分子肝素屬于臨床常見抗凝劑藥物,在人體中具有良好的抗血栓、抗凝血功能,能進一步改善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5-6]。該研究以2019年3月—2021年6月該院抽取的135例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開展評估低分子肝素與乙酰半胱氨酸聯(lián)合治療就該癥臨床效果的專項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行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治療的135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jù)治療差異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共67例,男性33例,女性34例;年齡35~65歲,平均年齡(48.52±5.09)歲。觀察組患者共68例,男33例,女35例;年齡35~65歲,平均年齡(48.53±5.11)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jīng)臨床及影像學檢測確診為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具完整的臨床資料,且具一定治療依從性;無心理障礙和精神類疾病。排除標準:對該研究涉及藥物具過敏史者;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功能嚴重損傷者。開展研究前,由涉及醫(yī)師針對患者與家屬予以了涵蓋治療行為、預期結果等內(nèi)容的全面醫(yī)療詮釋,基于患者及家屬信任了解的基礎上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內(nèi)容經(jīng)院內(nèi)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研究。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行心肺功能和血氣分析檢查工作。對照組予乙酰半胱氨酸(國藥準字H20080326;規(guī)格:600 mg)治療方式,單次服用1片,3次/d,口服3個月。觀察組予以乙酰半胱氨酸與低分子肝素聯(lián)合治療方式,低分子肝素(國藥準字H20043155),單次劑量為5 000 U,1次/d,采用皮下注射方式,連續(xù)治療14 d。乙酰半胱氨酸治療方式與對照組相同。
評估比對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以及臨床效果情況。治療前后肺功能情況指標涉及: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肺活量(FVC)、FEV1/FVC、6 min步行距離(6MWD)共4項指標。同時依據(jù)對象臨床表現(xiàn)情況綜合評價兩組治療效果情況,其具體細分為3個級別:顯效:對象干咳、呼吸不暢等各項臨床癥狀消失,影像學檢測提示各項臨床指標顯著改善;有效:對象干咳和呼吸不暢等各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影像學檢測提示各項指標大幅度改善;無效:對象干咳、呼吸不暢等各項臨床癥狀均無變化,甚至病情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表達方式為(±s),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4項肺功能指標比對結果均未體現(xiàn)顯著區(qū)別(P>0.05);治療后,觀察組FEV1、FVC、FEV1/FVC以及6 min步行距離指標均較大幅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對比(±s)
組別對照組(n=67)觀察組(n=68)t/P組間治療前值t/P組間治療后值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FEV1(L)FVC(L)1.71±0.17 2.01±0.20 1.70±0.18 2.42±0.21 0.332/0.740-11.613/<0.001 2.16±0.20 2.75±0.23 2.17±0.20 3.18±0.25-0.290/0.772-10.396/<0.001 FEV1/FVC(%) 6 min步行距離(m)55.13±1.35 60.24±2.12 55.15±1.33 66.58±2.36-0.087/0.931-16.412/<0.001 231.25±13.16 318.85±38.62 229.98±13.23 403.68±45.78 0.559/0.577-11.629/<0.001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7.06%)高于對照組(83.5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是臨床常見彌漫性肺實質疾病,該病目前的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但多以持續(xù)性呼吸困難為主要臨床特征[7]。研究證實,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患者中出現(xiàn)肺泡炎癥的情況較多,肺泡持續(xù)受損進而加大了肺部纖維化[8]。據(jù)悉,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的早期癥狀并不明顯,但隨著病情逐漸嚴重可發(fā)展成為呼吸衰竭等較為嚴重的疾病,進而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健康造成威脅。傳統(tǒng)治療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的方式以實施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等治療方式,但其治療效果并不理想[9]。究其原因在于,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患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氧化應激失衡和凝血異常等問題,加大了治療難度和治療風險[10]。
糖皮質激素是目前治療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的常用藥物,應用于人體后可有效阻止炎癥因子的轉移,避免炎癥加重,有效改善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的機體免疫功能[11]。但值得注意的是,糖皮質激素使用后的不良反應較多,隨著病情加重還會出現(xiàn)明顯的耐藥性,導致治療效果受限[12-13]。此外,抗生素和免疫制劑也是治療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的常用藥物,但其起到的治療效果有限,患者預后效果不佳。乙酰半胱氨酸是一種還原谷胱甘肽前體物質,應用于人體后可提高機體的氧化應激反應能力,阻止炎性因子大量釋放,避免氧化應激失衡[14]。乙酰半胱氨酸在治療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時具有明顯的抗氧化效果,不僅能顯著改善人體抗氧化應激能力,還能有效提高和維持支氣管上皮襯液中谷胱甘肽還原酶的含量。同時,乙酰半胱氨酸還能干擾人體炎癥細胞的活性,減輕炎癥反應[15-16]。同時,乙酰半胱氨酸還能抑制前纖維化信息的傳導工作,抑制纖維細胞的大量生成。低分子肝素屬于臨床常見抗凝劑,應用于人體后具有顯著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的效果,阻止中性粒細胞的趨化和聚集,抑制白細胞黏附作用,放置細胞大量無序繁殖,阻礙肺部纖維化,改善患者的臨床效果[17]。
國內(nèi)學者鄧義云[18]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89%),高于對照組的(70.27%)(P<0.05),該次研究中,經(jīng)低分子肝素聯(lián)合乙酰半胱氨酸 聯(lián) 合 治 療 的 觀 察 組FEV1 (2.42±0.21)L、FBC(3.18±0.25)L、FEV1/FVC(66.58±2.36)%及6 min步行距離(403.68±45.78)m均高于對照組(2.01±0.20)、(2.75±0.23)L、(60.24±2.12)%、(318.85±38.62)m(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7.06%)高于對照組(83.58%)(P<0.05)。結果進一步證實了低分子肝素聯(lián)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療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提高臨床治療效果。該次結果也與鄧義云學者研究結果保持了基本一致性,充分印證了研究的真實有效。
綜上所述,在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治療中實施低分子肝素聯(lián)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療的效果顯著,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