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軍,林 潔,李延儒, 左鐵東
(中國人民解放軍95795部隊,廣西 桂林,541003)
在抗震救災、軍事演練或作戰(zhàn)時,食品、生活用品、醫(yī)藥、軍事設備的運輸補給至關重要,空投以其快捷方便的特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2],其捆綁包裝能力直接影響投送保障能力?,F有保障條件下,空投捆綁包裝任務大多依賴手工操作和人工協調,組織實施難度大,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時間,其能力的評估長期以來僅憑經驗判定,缺乏系統(tǒng)科學的研究和定量分析。本文針對空投捆綁包裝的流程及特點,采用排隊論建立捆綁包裝典型過程模型,基于Matlab仿真計算評估投送任務的捆綁包裝能力,分析影響系統(tǒng)工作效能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優(yōu)化資源配備的原則和方法。
排隊論(或稱隨機服務理論)是一種性能建模與分析方法[3],它可以考慮離散時間動態(tài)系統(tǒng)問題中不可避免的隨機因素,并從統(tǒng)計平均的角度分析系統(tǒng)的效能。排隊論利用顧客、服務臺、隊列等概念,分析系統(tǒng)中顧客數的穩(wěn)態(tài)分布、隊列的平均隊長、服務臺的平均利用率、顧客平均逗留時間和系統(tǒng)的平均輸出率等[4]。
空投捆綁包裝過程包括請領器材、傘具折疊、貨臺組裝、牽引鎖清洗裝配、空投物定位、捆綁、調整重心、包裝至配傘配鎖等,由空投骨干分成若干個操作小組同時作業(yè)完成。將待捆綁包裝的物資看成“顧客”,出庫、疊傘、請領、組裝、捆綁、吊平等看成“服務臺”,空投捆綁包裝過程屬于典型的多服務臺排隊系統(tǒng)(x/y/c)。其中:x表示捆綁包裝任務相繼到達時間間隔的分布;y表示服務時間的分布;c表示服務臺的數量。設捆綁包裝任務相繼到達的時間間隔服從參數為λ的泊松分布,每個服務臺的服務時間相對獨立,且服從參數為μ的指數分布。任務流到達時,如果有空閑的服務臺,目標接受服務,且遵循先到先服務(FIFO)的原則,如果沒有空閑的服務臺,則按照先后順序進行排隊等候服務。
(1)
(2)
(3)
(4)
(5)
(6)
假設某次物資投送任務應隨隊空投大件m個,需使用A型投物平臺n套,按照每個大件配4具投物主傘計算,共計4m具主傘。此次任務出動空投骨干s人,分成k個操作小組同時作業(yè)(每組s/k人)。分析空投捆綁包裝整個流程,最具典型代表性、工作耗時最多的是投物主傘折疊、投物平臺組裝捆綁,其余過程可以通過調整模型參數的方式參照分析。A型投物平臺是一種有貨臺的重裝空投平臺,貨臺組裝和調整重心環(huán)節(jié)需要吊車全程配合,工作流程較其它投物平臺更完整復雜。本文以A型投物平臺為例,基于MatLab對投物主傘折疊、投物平臺組裝捆綁過程建模評估。
根據投物傘折疊流程,按照請領器材到傘具折疊的順序建立排隊服務模型[6],如圖1所示。根據任務需要,共折疊4m具主傘,假設傘庫同時能夠出庫傘具c套,平均用時tc分鐘。全部人員投入疊傘任務,根據抽樣實測疊傘時間,綜合考慮以往歷史數據統(tǒng)計,平均疊傘時間為td分鐘。
圖1 投物傘折疊服務模型
A型投物平臺組裝捆綁任務包括請領器材、貨臺組裝、牽引鎖清洗裝配、空投物定位、捆綁、調整重心、包裝至配傘配鎖等過程,且在貨臺組裝和調整重心環(huán)節(jié)需要吊車全程配合。通過分析整個流程,耗時最多、作業(yè)能力受制約最大的環(huán)節(jié)包括:請領器材、組裝、捆綁、吊平,分別對其建立服務模型。假設貨臺倉庫有h臺行吊,同時出庫的貨臺數量不超過h套,平均作業(yè)時間th分鐘;提供吊車f臺,在進行組裝和吊平作業(yè)時,同時開展的最大數量不超過f,平均作業(yè)時間均為tf分鐘;受限于重裝空投骨干分組數量(同前面的疊傘作業(yè)),同時開展的捆綁作業(yè)不超過k,平均作業(yè)時間tk分鐘。
建立的排隊服務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投物平臺A組裝捆綁服務模型
通過仿真計算4m具主傘的請領器材、傘具折疊過程。設m=500,k=12,c=10, tc=5(min), td=60(min),圖3給出仿真時間軸上傘具出庫和疊傘作業(yè)數,經計算得到平均出庫作業(yè)數為1.4個,平均疊傘作業(yè)數為10.6個,完成作業(yè)的總時長5591.5分鐘。
圖3 傘具出庫和疊傘作業(yè)數
將小組數量k調整至2倍,c保持不變,仿真計算得到平均出庫作業(yè)數為2.4個,平均疊傘作業(yè)數為21.5個,完成作業(yè)的總時長2880.8分鐘,縮短為原先的51%;保持k不變,將同時能夠出庫的傘具數量c增加一倍,即20套,仿真計算得到平均出庫作業(yè)數為1.4個,平均疊傘作業(yè)數為10.6個,完成作業(yè)的總時長5591.3分鐘。
圖4給出以上三種情況下平均疊傘作業(yè)數、平均出庫作業(yè)數及作業(yè)總時長的對比圖,(k,c)為仿真入口參數。
圖4 三種情況下平均疊傘作業(yè)數、平均出庫作業(yè)數及作業(yè)總時長的對比圖
從圖4可知,將空投骨干數量增加一倍,平均疊傘作業(yè)數和平均出庫作業(yè)數都有很大的提升,作業(yè)總時長縮短了近半??胀豆歉蓴盗坎蛔?,將同時出庫的傘具數量增加一倍,平均疊傘作業(yè)數、平均出庫作業(yè)數及作業(yè)總時長沒有變化。分析結果表明:請領器材的過程并未對整個主傘折疊造成太多影響,主要影響部分在于傘具折疊部分,受限于空投骨干小組的數量。
根據投送要求,需要捆綁包裝的A型投物平臺共n套,設n=300,k=12,f=9,h=2, th=20(min), tf=60(min), tk=120(min),仿真計算得到不同時間點對應的空投骨干小組工作數量、吊車使用數量、行吊使用數量如下圖所示:
圖5 空投骨干小組工作數量、吊車使用數量、行吊使用數量
考慮重裝空投骨干的數量、吊車及行吊數量為影響組裝捆綁過程的主要因素,仿真入口參數用(k,f,h)表示,初始值為(12,9,2)。依次改變其值,仿真計算得到空投骨干、吊車、行吊的利用率及完成時長對比如圖6所示,具體數據見表1。
圖6 不同條件下空投骨干、吊車、行吊利用率及完成時長對比圖
表1 空投骨干、吊車、行吊利用率及完成時長
空投骨干數量k增加一倍,吊車利用率提高33%,行吊利用率提高21%,完成時長減少了34%;k保持不變,將吊車數量f增加一倍,空投骨干和行吊的利用率及完成時長沒有任何提高,實際上吊車數量增加一倍后,實際投入使用的還是5.4臺,說明吊車資源冗余,其數量的增加未對系統(tǒng)產生影響;將行吊數量h增加一倍,空投骨干和吊車的利用率有稍微增加,完成時長有所減短,但不明顯。
由上可知,A型投物平臺組裝捆綁過程受多個因素共同制約,其中最首要的制約是空投骨干的數量,在此基礎上,吊車的數量和倉庫的物流能力也對任務有一定的影響,具體影響的大小跟空投骨干的數量密切相關。
入口參數(12,9,2)下仿真計算平均出庫作業(yè)數為1.1個,平均貨臺組裝作業(yè)數為3.1個,平均捆綁包裝作業(yè)數為4.6個,平均吊平作業(yè)數為2.3個,完成作業(yè)的總時長6505.6分鐘。通過將各作業(yè)的平均數加總,得到同時開展的作業(yè)總數平均為11.1個,空投骨干小組利用率達到92.5%,說明各小組都在開展作業(yè),沒有發(fā)生空閑的現象。匯總兩個需要吊車作業(yè)的環(huán)節(jié),平均作業(yè)數為5.4個,說明在整個過程中,吊車大概有40%的時間處于空閑狀態(tài),未充分利用起來。綜合兩個方面,空投骨干的數量制約了整個任務的完成。系統(tǒng)資源配備優(yōu)化如下:
1)將空投骨干小組增加到24。經仿真計算得到同時開展的平均出庫、組裝、捆綁包裝、吊平作業(yè)數分別為1.4、4.5、10.8、4.4,總和為21.1不足24,空投骨干利用率為85.8%,說明過程中空投骨干人數較充足,存在小組等待資源的現象,而吊車資源的利用達到了平均8.9臺,利用率高達90.4%,說明吊車資源緊缺。
圖7 資源配備優(yōu)化前后空投骨干、吊車和行吊利用率對比圖
現有保障條件下人員和設備數量有限,資源配備的合理性、完成任務的總時長是評估空投捆綁包裝能力的重要指標。投物主傘折疊、A型投物平臺組裝捆綁過程的資源配置優(yōu)化原則都是優(yōu)先增加工作過程中利用率較高的資源,尤其利用率高達90%以上的資源在系統(tǒng)工作過程中基本滿負荷運轉,該資源的短缺可能成為影響系統(tǒng)工作能力的瓶頸,此時應優(yōu)先考慮增加。通過調整模型參數,仿真計算各服務臺同時作業(yè)的平均數、利用率、任務完成時長等,對結果比對分析、再重新修正參數,通過多輪迭代后可得到較優(yōu)的資源配備方案。
通過對比分析可知,本文算例的仿真計算結果與抽樣實測數據在資源利用率、完成時長等方面具有較好的一致性,提供的資源配備優(yōu)化原則及方法經過“以小代多”的模式驗證,確實有效提高了空投捆綁包裝能力。驗證結果表明該方法提供的模型可信度較高,評估結果合理,可為投送能力的評估檢驗提供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