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榮
經典閱讀,對許多學生來說是“曲高和寡”的事,直白說就是“讀不懂”“不愛讀”。如何解決學生讀不懂、不愛讀的問題,讓學生掌握閱讀經典的方法,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課外閱讀推薦書目多為大部頭的書,許多還是文言,或半文言,如《三國演義》,不少學生讀起來有一定困難。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批注交流,能夠讀懂基本內容;然后指導學生制作章節(jié)圖,學會借助思維導圖梳理情節(jié)發(fā)展和人物關系,做到讀清楚;最后讓學生能形成獨立見解,理性評述人物。
課外閱讀導讀課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學生獨立閱讀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通過讀寫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倡有效閱讀、快樂寫作。本文以指導《三國演義》閱讀為例,談談如何帶領學生閱讀經典。
一、章節(jié)選擇——從喜愛的章節(jié)入門,走進經典
《三國演義》線索紛繁、人物眾多,學生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欣賞的人物,愛聽的故事,這兩點就串起了整本書。入門很重要,可引導學生挑選性格鮮明的人物和描寫精彩的故事來作為閱讀的開始。
諸葛亮的智謀無雙、劉備的仁厚愛民、張飛的率直勇猛、呂布的有勇無謀……在一個個形象鮮明的人物中,俠肝義膽、武藝超群的關羽應該是許多孩子仰慕的對象。而在關羽眾多的經典故事中,不妨選擇篇幅較短、富有傳奇色彩的“溫酒斬華雄”,走進經典之門。
二、目標設計——由情節(jié)到人物,由讀到寫
課外閱讀指導課的教學設計思路為“交流疑惑—梳理事件—人物評議—寫人物評述”。學生在閱讀時遇到不認識的字、詞,可以猜測,也可以略過,讀懂文本的內容即可。筆者設定了4個教學目標。
1.讀圈畫作批注,指導學生批注的多元性。
2.培養(yǎng)學生找關鍵詞句的能力。能提煉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準確概述情節(jié)。
3.找關鍵詞句,感受人物形象,準確概括人物特點。
4.對人物評價,能準確判斷、評價人物,嘗試寫人物評述。
三、預習設計——自主閱讀,初步感知內容
在導讀課前,筆者給學生布置了3項預習任務。
1.自讀故事,進行圈畫批注。自己發(fā)現問題,自己解決,分享交流。
2.梳理文章結構,嘗試補充結構圖。教師提供一級標題,學生嘗試補充二級標題。
3.嘗試對人物評價。指導學生規(guī)范表達,如:我認為關羽是一個( ? )的人,從( ? )可以看出來。
四、課堂教學設計——學會批注,梳理情節(jié),概括內容
課堂上筆者帶領學生交流自讀情況,指導學生總結批注角度。
1.理解方面的批注。例:“言未畢?!迸ⅲ涸挍]有說完。
2.注音。例:釃shī酒
3.語言表達方面的注釋。例:“丹鳳眼,臥蠶眉?!迸ⅲ和饷裁鑼?。
4.文本理解、評價。例:這段話寫了關羽主動出戰(zhàn)。
5.標出疑問之處。用“?”標記不理解的詞、句。
6.對不容易讀懂的文本,嘗試劃分層次閱讀。
在第二次授課“曹操計收關羽”中,學生的批注更為全面、多元,完成理解文本。在讀懂文本基礎上,帶學生梳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引導學生分層閱讀,提煉小標題,完成結構圖。對“曹操計收關羽”中的計謀,“屯土山關公約三事”中的“三罪三約”,讓學生進行四五字小標題式的提煉和概括。
五、課后拓展設計——走向深度思考與表達
課后的延展設計,能引領學生走向深度思考、概括表達。閱讀完《三國演義》,可讓學生課后設計三國人物評說。指導學生將課堂評論匯總,形成自己對人物的觀點,并用評說的文本形式表達出來。最后,展示優(yōu)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