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紅巖
257300山東省廣饒縣人民醫(yī)院,山東東營
分娩是指胎兒從母體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個體的過程[1]。孕婦經過40周的孕育,可通過自然分娩方式和剖宮產的方式進行分娩。孕婦骨盆正常、身體健康、胎兒發(fā)育正常且胎位正常,便可通過陰道自然分娩[2]。如產婦患有妊娠期疾病、骨盆條件較差或者胎兒存在危險時便需要通過剖宮產,來快速完成生產過程,減少生產時對產婦或胎兒造成不可逆的損害[3]。在分娩的過程中,從產婦感覺到陣痛開始到分娩結束,一共可分為3個產程:第一產程時,產婦的宮口會逐步擴張至完全打開,胎兒會在第二產程中分娩出來,胎盤的娩出為第三產程[4]。整個分娩過程的長短,根據產婦自身的個體差異會有很大的區(qū)別。經產婦的分娩時間要比初產婦更快一些,分娩過程更順利,痛感也更少一點,但對于初產婦,所用的時間要更長,若產婦在第二產程時所用時間過長,會對產婦和胎兒造成不可逆的影響,所以縮短第二產程,有利于胎兒和產婦的健康[5]。在自然分娩時,如第二產程較長,胎兒出現窘迫、娩出費力時,便需要產鉗進行助產。產鉗助產和順產的區(qū)別較大,產鉗助產是指醫(yī)生通過器械幫助胎兒從陰道內娩出,助產鉗通常會置于胎兒頭部兩側,耳朵上方,助產鉗的放置對產婦的傷害較大,會引發(fā)產婦各種近期以及遠期的并發(fā)癥,影響著產婦的生活質量,不僅如此,對產婦的盆底肌功能也有一定的損傷[6]。本研究旨在分析產婦在生產時是否使用助產鉗對產婦的影響,比較生產方式的優(yōu)缺點,具體方法實施如下。
選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廣饒縣人民醫(yī)院接收的70 例初產婦作為研究調查對象,按照生產方式分為產鉗助產組35 例和陰道順產組35 例。產鉗助產組年齡21~34歲,平均(25.79±1.64)歲;體重60~75 kg,平均(67.35±2.15)kg;孕周37~40 周,平均(39.45±1.12)周;初中文化程度產婦15 例,高中文化程度產婦11例,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產婦9例;有固定工作產婦20 例,無工作產婦15 例。陰道順產組年齡22~34 歲,平均(25.81±1.74)歲;體重62~79 kg,平 均(67.82±2.35)kg;孕周38~41周,平均(39.94±1.36)周;初中文化水平產婦14 例,高中文化水平產婦13 例,大專及以上文化水平產婦8例;有固定工作的產婦有19例,無工作的產婦有16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盆底功能正常者;②符合順產條件者;③單胎產婦;④初產婦;⑤對研究知情并自愿加入者;⑥胎兒健康者;⑦無嚴重疾病者。
排除標準:①生產時的周數<37 周者;②存在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者;③存在妊娠期糖尿病疾病者;④存在妊娠期甲狀腺功能減退或者亢進者;⑤生產困難轉為剖宮產者;⑥存在精神疾病者;⑦存在溝通障礙產婦;⑧不接受助產鉗者;⑨對本次研究結果不認可者。
方法:產鉗助產組對產婦會陰部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和備皮后,助產士的右手四指經產婦的陰道后壁伸入陰道中觸摸胎兒的耳郭,用左手持住產鉗以垂直向下的方式順著右手與胎頭之間的位置向左側滑行,放置好左葉產鉗。再以相同的手法用左手的四指經產婦的產道后壁伸入尋找胎兒的耳郭,用右手持住產鉗放置好右葉產鉗,與左鉗位置相對。檢查好產鉗位置和產鉗中有無宮頸組織后將鉗扣合攏,將產鉗的鎖扣鎖好,如產鉗的位置放置準確,鎖扣會輕松的上鎖,檢查完畢后緩慢牽拉。在胎兒頭枕部娩出后將產鉗松開,將胎兒娩出,縫合會陰。陰道順產組在產婦自主宮縮待宮頸全開以后,在助產士的指導下配合宮縮進行用力,不可使用蠻力,減少力量的輸出,保持好體力,緩慢地將胎兒娩出。胎兒會在產婦主動用力下順利娩出,若胎兒在娩出的過程中受阻嚴重,影響分娩,可通過側切的方式來增大產道口,然后再配合用力使胎兒娩出[7]。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標準:①比較兩組產婦在產后3 個月時的盆底肌電值,包括前靜息平均肌電值、快肌最大肌電值、混合肌平均肌電值、慢肌平均肌電值。利用盆底肌電儀和肌電生物反饋儀對產后3個月患者的陰道盆底肌肉進行測定,在放松的狀態(tài)下進行前靜息平均肌電值,在快速收縮和放松的狀態(tài)下檢測快肌的最大肌電值,在快速收縮肌肉并堅持10 s后檢測混合肌的平均肌電值,在陰道肌肉快速收縮并維持60 s后進行慢肌平均肌電值的監(jiān)測。②對比兩組產婦近期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情況,包括產后出血、陰道血腫、會陰裂傷、宮頸裂傷。記錄兩組產婦遠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包括尿失禁、性交痛。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分析系統(tǒng)展開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產婦產后3 個月的盆底肌電值比較:陰道順產組前靜息平均肌電值、快肌最大肌電值、混合肌平均肌電值和慢肌平均肌電值明顯優(yōu)于產鉗助產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在產后3個月時的盆底肌電值比較(±s,μV)
表1 兩組產婦在產后3個月時的盆底肌電值比較(±s,μV)
組別 n 前靜息平均肌電值 快肌最大肌電值 混合肌平均肌電值 慢肌平均肌電值陰道順產組 35 5.51±1.60 43.14±7.51 25.79±5.51 24.10±4.42產鉗助產組 35 3.79±1.40 27.24±6.51 18.41±4.72 16.81±4.15 t 4.786 2 9.4645 6.017 8 7.113 5 P 0.000 0 0.000 0 0.000 0 0.000 0
兩組產婦發(fā)生近期并發(fā)癥比較:產鉗助產組近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高于陰道順產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近期并發(fā)癥比較[n(%)]
兩組產婦遠期并發(fā)癥比較:陰道順產組的遠期并發(fā)癥僅包括1 例性交痛產婦,占比2.85%;產鉗助產組中有2 例尿失禁產婦和4 例性交痛產婦,占比為17.14%;陰道順產組遠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產鉗助產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盆底肌是對盆底骨有著封閉作用的肌肉群,可以將尿道、陰道、膀胱、子宮以及直腸等器官緊緊地包圍[8]。如果盆底肌的張力不夠,便會引起女性患者發(fā)生大小便失禁和盆底臟器脫垂等癥狀。除了年齡的增長、過胖的體態(tài),引起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分娩[9]。當患者盆底肌的功能失調之后,患者的尿液會在腹壓增大時不自主地流出,咳嗽、大笑或者打噴嚏,都會導致腹壓增大。這種情況也叫作壓力性尿失禁[10]。經常性漏尿不僅會帶來異味,還會給生活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盆底功能紊亂之后,還會導致子宮脫垂或者陰道前壁或后壁的膨出,嚴重的會導致患者大便失禁。脫垂程度越嚴重,治療越難,對于治療后的預后也就越差,只能通過手術進行緩解,也會對生活帶來極不必要的麻煩[11]。除了以上兩種尿失禁以及子宮脫垂等遠期的影響以外,盆底功能失常帶來近期的主要影響便是性生活質量下降,性交痛的產生。陰道黏膜變薄、干澀以及會陰部位的傷口恢復不完全,都會降低產婦在產后性生活的質量。盆底肌肉松弛會給患者帶來難言之隱,嚴重地影響著女性患者的生活質量,心理也會承受嚴重的負擔。雖然自然分娩的優(yōu)點有很多,經過產道的擠壓,胎兒的肺功能得到了良好的鍛煉,胎兒的安全感更足,前庭覺等功能發(fā)育更完善,產婦在產后恢復的也比較快,可在產后幾小時下床行走,方便為嬰兒哺乳,增加親子關系[12]。但若第二產程過長,胎兒出現供氧不足等危及的情況時,便會使用產鉗助產,來減少對胎兒的傷害。但若產鉗放置的位置不對,牽引的力度過大、牽引時間過長,會造成產婦的盆底損傷,而且助產鉗的使用要格外小心,防止劃傷胎兒面部,在牽引時注意力度,減少對會陰的傷害[13]。助產鉗使用后的并發(fā)癥較多,不僅會造成新生兒頭顱血腫和窒息等,對產婦的傷害更多,如軟產道裂傷、產后出血、尿失禁和盆底肌受損等。其中盆底肌受損帶來的后遺癥會一直困擾著產婦。所以在使用產鉗時,一定要將助產鉗的危害降到最低。陰道順產是對產婦傷害較小的一種分娩方式,順應自然規(guī)律,產婦產后恢復較快,撕裂傷和剪切傷在產后幾日便可恢復,在健康產婦中是值得推廣的最佳生產方式。本次數據說明了陰道順產的分娩方式更好,對于產婦的盆底功能影響更小,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也更低。
綜上所述,和產鉗助產的分娩方式對比,陰道順產對于產婦盆底功能的傷害更小,并有效地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此種生產方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