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恬[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廣州 510006]
林奕含曾在其生前的采訪中直言,自己是“中毒非常深的張迷”,可以從頭到尾、一字不落地背誦出張愛玲的全套作品。張愛玲具有非凡的意象營構才能和獨特的語言風格塑造能力,林奕含作為其追捧者,自然深受其語言風格的影響。
迄今為止,關于林奕含與張愛玲寫作關系的研究,暫無學者結合實例對林奕含繼承張愛玲小說語言風格的問題進行分析。在林奕含寫作藝術手法的研究層面上,目前主要成果有:第一,結合全知視角、第三人稱有限視角和視角越界的定義分析小說文本,暫無對敘述視角的混淆進行進一步論述;第二,以真人真事作為基礎進行虛構的藝術創(chuàng)作,對作者“沖破了虛構與非虛構的隔膜”這一寫作方式進行論述;第三,通過分析小說的章節(jié)架構與文本內(nèi)容、語義與語境、角色身份與職能設置的背離,論述文本的“反抒情”書寫效果。在“語義與語境的背離”的研究中,學者大都選取書中的“古典”意象,分析其對文本“陌生化”效果塑造的作用,暫無學者從“意象的逆向化處理”和“意象的詞義偏離”層面分析文本。
綜上所述,本文將在此研究基礎上,尋覓林奕含對張愛玲式藝術手法繼承的蹤跡,通過列舉實例,分析作者對小說文本敘述視角的有意混淆以及對意象的逆向化和陌生化處理,進而論述其寫作藝術手法對文章背離感塑造的作用,以彌補該方面研究的空缺。所謂背離感,即采用具有審美性的敘事手法和修辭語言來突出“反抒情”的宗旨,在文中體現(xiàn)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關系的建構和文學語言的粉飾這三個方面。
張愛玲式藝術手法有一重要特點:刻意地混淆敘述角度。如在《第一爐香》中,有一日葛薇龍穿了一件磁青薄綢旗袍,喬琪喬看向她后,“她覺得她的手臂像熱騰騰的牛奶似的,從青色的壺里倒了出來,管也管不住,整個的自己全潑出來了…… ”此處采用了第三人稱的視角,描述主人公“認為自己的手臂發(fā)燙得像潑出來的熱牛奶”的主觀感受。然而牛奶卻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客體,這便是作者有意將看似客觀的事物描寫同主人公的主觀感受相互混淆的結果。作為“張愛玲迷”的林奕含,亦將此藝術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生動地刻畫出房思琪“表里不一”的狀態(tài)。
主人公主觀感受的第三方視角呈現(xiàn),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其潛意識的描寫。十三歲的思琪在被老師強暴后,依舊每周下樓去聽老師“講作文課”?!澳黹_她制服上衣的一顆顆紐扣,像生日時吹滅一支支蠟燭,他只想許愿卻沒有愿望,而她整個人熄滅了 ”。捻開的紐扣像被吹滅的蠟燭,這是思琪此時此刻的主觀感受,如葛薇龍覺得自己的手臂像潑出來的熱牛奶一般。然而“她整個人熄滅了”又似乎并非主人公自己的感受,而是敘述者在描述主人公的狀態(tài)。林奕含承襲了張愛玲這種有意混淆敘述角度的手法,在一句話中便進行了敘述角度的轉換。隨后文本出現(xiàn)了一段關于臥室的風景描寫,這是思琪眼中的風景,眼前之物使她產(chǎn)生聯(lián)想,“枝狀水晶燈圍成圓形,怎么數(shù)都數(shù)不清有幾支,繞個沒完。他繞個沒完。生命繞個沒完 ”。風景聯(lián)系著主人公的心境,客觀存在的水晶燈與她的聯(lián)想相互混合,敘述視角再次進行重合。那個晚上思琪第一次失去了記憶,她在回家的馬路上忘記了自己何時出的門、去了何處、做了什么,她的靈魂從肉體中跑了出來,即弗洛伊德所言的“精神分裂”。眼前的風景使她的潛意識產(chǎn)生了某種情緒,而那時她并未意識到自己已靈肉分離,只知道“心里有什么被他捅死了”?!霸谒軌蛑滥莻€什么是什么之前就被捅死了”似乎是主人公的自言自語,但更讓人覺得這是敘述者直接交代主人公自己尚未意識到的潛意識——她早已被捅死了。她的生命永遠停留在十三歲,以至于后來每一次大家給她過生日,她都只覺得木然。悄無聲息地顯露出主人公的潛意識,是人物與作家的敘述角度相互混合這個藝術手法的高妙之處。
“人生不能重來,這句話的意思,當然不是把握當下……意思是,早在她還不是贗品的時候就已經(jīng)是贗品了……意思是人只能一活,卻可以常死 ”。作者的敘述角度在此混淆得十分嫻熟。該文段若是主人公的內(nèi)心獨白,那便是她在這段關系中的自我定位,認為現(xiàn)在的自己是過去的自己的贗品,在她的潛意識中自己是“死”的,可“早在她還不是贗品的時候就已經(jīng)是贗品了”這句話又是敘述者的評說,是作者對李國華性侵女學生這件事的隱晦揭示和背景介紹。作者已跳出主人公的視角,告訴我們“思琪不只有一個”,早在思琪被強暴之前,老師已對其他女孩進行性侵,她不過是那第一個女孩的贗品,但這是主人公永遠不會知道的事情。
這種混淆敘述角度手法的使用,一方面是將思琪“靈肉分離”的背離狀態(tài)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另一方面是增強了讀者閱讀的代入感,但又使得讀者與角色在某種程度上保持著一定距離。讀者在“進入”后又“抽離”,“抽離”后又再次“進入”。且讀者不僅會代入“房思琪”,亦會代入“李國華”,在多元的反反復復之間,讀者會不自覺地產(chǎn)生一種快感與痛感相互交織的情緒。
張愛玲式藝術手法的另一重要特點是逆向化營造意象,即以實體之物來刻畫風景或心情等,亦可稱為“反方向的象征”。如在《第二爐香》中,“整個的世界像一個蛀空了的牙齒,麻木木的。倒也不覺得什么,只是風來的時候,隱隱的有一點酸痛 ”。這是男主人公在女主人公離開后對這個世界的感悟。借被蛀空的牙齒經(jīng)風一灌后的酸痛感來表達男主人公內(nèi)心的酸澀,采用較虛無縹緲的自然物形容較實際實在的人,暗示男主人公的回心轉意。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林奕含模仿張愛玲的遣詞造句,采用以實寫虛的手法,緊密聯(lián)系人物心境,將人物間表象與內(nèi)在情感的背離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過往學者在對作品標題進行解讀時,均是以基督教文化傳統(tǒng)為基礎,從“陌生化”角度分析“樂園——失樂園——復樂園”的隱喻性。筆者認為,若從“逆向化營造意象”的角度分析該作品標題,更有一番新解。第一章的“樂園”,過往學者稱其為怡婷的樂園,筆者認為不夠準確。試問,作為思琪靈魂雙胞胎的怡婷,在思琪發(fā)瘋后,她又怎么還能快樂?故該“樂園”實際上是十三歲以前的思琪和怡婷的樂園,它承載著二人一生中最快樂的童年時光。對于這個標題的設置,作者便采用了“以實寫虛”的手法,本體是思琪與怡婷的精神世界,喻體是樂園。只要二人在一起,便是“樂園”,頗有“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的意味。且在“樂園”這個整體的被逆向化營造的意象中,亦嵌套著許許多多“反方向的象征”,以此表達出二人的“親密無間”之感。
“下面高雄港好多船正入港,每一艘大鯨貨輪前面都有一條小蝦米領航船,一條條小船大船……一時間,她們兩個人心里都有一點凄迷。成雙成對,無限美德”。這是二人一同被罰站在高樓落地窗時看到的景象。此時作者借“小船引領大船,成雙成對互相成就”的喻體,表現(xiàn)二人的親密。即使只是怡婷一人犯錯,思琪也會同她一起接受懲罰。但作者又指出二人心中有一種“凄迷”之感?!捌嗝浴奔瓤尚稳菥拔锏钠鄾瞿:嗫尚稳萑饲榫w的悲傷悵惘。眼前這“無限美”的景象為何會使得二人心生“凄迷”?這便是該章節(jié)的另一個重要背離現(xiàn)象。其原因在于,她們似乎都隱隱覺得這種“成雙成對”的美好之物無法長存,頗有“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之感。她們二人的確似靈魂的雙胞胎,但終究是有嫌隙的。橫亙在二人情感之間的木梁早已存在,在二人心底深處亦知此物的存在,那便是二人容貌的差距。
作者在“樂園”中寫道,怡婷在意識到思琪不敢對她說出“你真難看”這句玩笑話時(因為說怡婷時仿佛是真的在罵人,而不是開玩笑),她本“孵出來的笑整個地破了 ”。以“剛孵出來的蛋破了”形容怡婷笑容的消失,亦是“以實寫虛”手法運用的表現(xiàn)。作者形容二人為“靈魂”的雙胞胎,可后來這兩個靈魂卻形同陌路,怡婷甚至對思琪說出“你別死在我家”這種尖酸刻薄之語,這難道不是一個強烈的反差張力的體現(xiàn)嗎?這個樂園無論是對十三歲以后的怡婷,還是對十三歲以后的思琪而言,都不會是快樂的。故而第二章以“失樂園”為名,如她們早前那份“凄迷”的預感那般,二人的樂園已經(jīng)失去。直到后來的怡婷看到思琪的日記,這兩個靈魂才又開始重疊。怡婷帶著思琪的靈魂繼續(xù)生活,回到最初如作者所說的“二人好得像一罐麥芽糖,也將永永遠遠如此 ”的狀態(tài)?!皹穲@”似乎“復”了,又似乎未“復”,因為無論二人多么相似,她們終究不是一個人。怡婷仍可繼續(xù)生活,而思琪卻只能永遠待在精神病院。在全書的整體章節(jié)架構上采用“反方向的象征”手法,對營造人物關系之間隱晦微妙的表里不一具有重要作用。
張愛玲擅長營造和構建意象,將字、詞進行別出心裁的改裝和解讀,且喜愛借用、搬用古典用語和字眼,特地采用過時了的詞匯來表達時間的距離感,雙重手法的混合造成文本的“陌生化”效果。以下將這兩種手法稱為“意象的詞義偏離和超常改裝”和“古典意象的使用”。林奕含通過這兩種手法的使用,表達出文學中表征與存在之間的背離現(xiàn)象。
在意象的詞義偏離方面,文本大多體現(xiàn)在思琪的內(nèi)心獨白或語言中?!袄蠋?,你這樣南征北討我,我的身體對床六親不認了 ”?!澳险鞅庇憽痹皋D戰(zhàn)南北,經(jīng)歷過多次戰(zhàn)斗,“六親不認”原指不重天倫,對親屬不管不顧。這里則形容思琪因李國華多次與其發(fā)生性關系而留下的記憶創(chuàng)傷,詞義與猥褻事實的背離使得讀者對文義心生陌生之感。在古典意象的使用方面,文本大多體現(xiàn)在李國華強暴女學生時的內(nèi)心獨白中。其中,“溫良恭儉讓”這句話出現(xiàn)過六次。其原意為形容君子具有溫和、善良、恭敬、節(jié)儉、忍讓這五種美德,而在李國華的思想體系中指的卻是“溫暖的是體液,良莠的是體力,恭喜的是初血,儉省的是保險套,讓步的是人生 ”。此解釋令人咂舌,文義與語境的背離感極其突出。從李國華的“詭辯”之詞中可引申出作者對于“抒情文學傳統(tǒng)”的叩問,即文學中是否存在表象與里征相悖的現(xiàn)象。
林奕含在生前采訪中曾說,李國華具有現(xiàn)實生活人物原型——作者所認識的一個國文老師。李國華,極具中華傳統(tǒng)文化意蘊的名字,然而他并未人如其名對中華傳統(tǒng)文學具有如此高的信仰。他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思想體系,這套思想體系的裂縫是用各式各樣的譬喻法去彌補的,他利用話語修辭來粉飾強暴與誘奸的事實,并以這套自圓其說、自我合理的思想體系達到內(nèi)心“一團和氣”的狀態(tài)。為何話語修辭對思琪而言具有如此大的作用?那是因為情話是從李國華之口說出來的。李國華對于思琪而言,是長輩,是老師,他代表著一定的社會話語權。“你喜歡老師,老師喜歡你,我們沒有做不對的事情。這是兩個互相喜歡的人能做的最極致的事情 ”,她何嘗不知道二人所做之事是“天理難容”,但這些話在一定程度上為思琪找到了容身之處。李國華巧妙地將文學的話語權轉化為具有人文主義的關懷,如果沒有這些話,思琪會活不下去的。這便是作者所設置的一個語境背離。作者大量采用具有強烈文學性質(zhì)的詞語,如成語、古典詩句等,并對這些意象進行改裝,進而構建出一個文與義相互背離的文化象征意義,以叩問“一個真正相信中文的人怎能背叛這浩浩湯湯超過五千年的語境和傳統(tǒng)”這個主題問題,表現(xiàn)出文學語境中表象與里征相悖的現(xiàn)象。
作為深受張愛玲影響的女性作家,林奕含運用混淆敘述角度、逆向化和陌生化處理意象的寫作手法,表現(xiàn)出人物形象靈與肉的脫節(jié)、人物關系表與里的不一、文學語義與語境的背離,在錯位與脫節(jié)的設置中增強了小說的審美快感張力。她為我們呈現(xiàn)出這個偽善的世界以及維持這個世界的扭曲秩序規(guī)則,不論如何,一切都似乎是美好與圓滿的。但掀開譬喻的面具,揭露譬喻丑陋的嘴臉,我們又可深深地明白,這不過是作者失落烏托邦情緒的表現(xiàn),使得我們在絕望壓抑的氛圍中心生“萬端具起,不可勝理”之感。
①⑥張愛玲:《傾城之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第25頁,第73頁。
②③④⑤⑦⑧⑨⑩??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磨鐵樹盟2020年版,第121頁,第122頁,第123頁,第134頁,第9頁,第10頁,第11頁,第179頁,第446頁,第1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