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華 呂曉丹 曾睿智 韓 冰 張維維 徐小芳 陳如艷 葉衛(wèi)政 陳曉戰(zhàn) 范俊華 詹靈凌 呂小平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1 消化內科,2 檢驗科, 南寧市 530021,電子郵箱:624785938@qq.com)
炎癥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以胃腸道不受控制的慢性炎癥為特征,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其患病率逐年增加[1]。IBD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其與遺傳、免疫功能紊亂、腸道菌群失調、腸道屏障受損及環(huán)境等因素均有密切的關系,已成為全球性的健康問題[2-3]。目前治療IBD的藥物主要有5-氨基水楊酸類藥物、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這三類藥物對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及不良反應[4]。
金雀異黃素(genistein,GEN)是一種大豆中天然存在的異黃酮類物質,化學名為4′,5,7-三羥基異黃酮,不溶于水,但可溶于常用的有機溶劑。有研究表明,GEN有多種生物學作用,包括抗氧化、抗炎和抗癌[5-6]。還有研究表明GEN能顯著降低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1、IL-6的表達水平,且能顯著抑制HCT116細胞系中的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的核轉位,以及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IκB)和核因子κB抑制蛋白激酶(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 kinase,IKK)α/β的磷酸化[7],而NF-κB信號通路在炎癥、適應性免疫反應中起著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8]。p65是NF-κB家族成員之一,其一般以二聚體的形式存在。在未受到刺激時,這種二聚體被IκB-α隔離在胞質中;受到刺激時,IκB-α被磷酸化和降解,使游離的二聚體進入細胞核內,進而激活靶基因的轉錄,促進炎癥的發(fā)生、發(fā)展[9-10]。由此可見,GEN可能可通過調節(jié)NF-κB信號通路參與炎癥反應。本研究旨在探討GEN對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誘導的結腸炎小鼠模型的干預作用,并基于NF-κB 信號通路探討其作用機制,旨在為治療IBD的新藥研發(fā)提供理論依據和實驗參數。
1.1 實驗動物與分組 健康雄性C57BL/6小鼠32只,6~8周齡,體重為20~22 g,購于北京維通利華實驗動物中心(許可證號:SCXK 京2021-0011)。在無特定病原體級動物房里飼養(yǎng),環(huán)境相對濕度為60%,溫度為24℃。給予所有小鼠自由進食、飲水1周后用于實驗。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小鼠分為正常對照組、模型組、柳氮磺砒啶組、GEN組,每組8只,并用耳標做好標記分別飼養(yǎng)。
1.2 主要試劑 GEN(批號:A2198)由APExBIO公司生產;TNBS(批號:P2297)由Sigma-Aldrich公司生產;柳氮磺砒啶由上海信宜天平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批號:EM0183)、IL-1β(批號:EM0109)、IL-10(批號:EM0100)ELISA試劑盒由武漢菲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兔單抗NF-κBp65抗體由Abcam公司生產;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抗體由Abcam公司生產(批號:ab181602);兔單抗IκB抗體由Abmart公司生產;蛋白酶抑制劑(批號:A8260)、RIPA裂解液(批號:R0010);洗膜緩沖液(TBST,批號:1085)、磷酸緩沖鹽溶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聚偏氟乙烯膜(批號:ISEQ00010)均由Solarbio公司生產。
1.3 構建TNBS誘導的結腸炎小鼠模型與藥物干預 參照相關文獻[11-12]的方法進行造模:所有小鼠于造模前1 d禁食不禁水,正常對照組給予生理鹽水(4 mL/kg)灌腸,其余3組給予2.5%的TNBS溶液(4 mL/kg)灌腸。建模后第2天若小鼠出現明顯的體重下降,大便性狀改變或血便,則可以初步確定小鼠造模成功,隨后在鏡下觀察小鼠結腸病理切片進一步確定。確定造模成功后再進行干預。造模第2天,給予正常對照組、模型組生理鹽水(8 mL/kg)灌胃,對柳氮磺砒啶組小鼠用柳氮磺砒啶(450 mg/kg)(柳氮磺砒啶用生理鹽水溶解)灌胃,GEN組小鼠用 GEN(20 mg/kg)灌胃,藥物的灌胃劑量參照相關文獻[13-14]及預實驗結果,均為1次/d,連續(xù)給藥7 d。實驗期間若有小鼠建模不成功或死亡,則進行等量補充。
1.4 評估小鼠的疾病活動指數 于造模后第2天開始至給藥結束,參照相關標準[15],評估各組小鼠的疾病活動指數(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最后取7 d的平均值作為小鼠的DAI,評分標準見表1。
表1 DAI評分表
1.5 獲取標本 連續(xù)給藥7 d后采用頸椎脫臼法處死小鼠。眼眶采取800~1 000 μL血液,靜置至第2天,4℃環(huán)境下3 000 r/min離心10 min后取上層血清用于檢測炎癥因子水平;分離結腸組織,觀察大體形態(tài)后,將部分結腸用4%多聚甲醛固定,其余結腸組織放于-80℃冰箱中保存。
1.6 評估結腸形態(tài) 取近肛門端直腸至盲腸的結腸段,測量長度,剖開清理后觀察并測量潰瘍的大小,評估結腸大體形態(tài)損傷指數(colon macroscopic damage index,CMDI)[16],CMDI 評分標準見表2。
表2 CMDI評分標準
1.7 觀察結腸病理變化 取近端肛門處結腸組織進行石蠟包埋、制作切片、HE染色,然后在顯微鏡下觀察結腸組織的病理變化。
1.8 相關指標檢測
1.8.1 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取離心后的血清,根據試劑盒說明書,采用ELISA法檢測血清IL-1β、IL-10、TNF-α 水平。使用iMark型全自動酶標儀(美國Bio-Rad公司)測定450 nm 波長處各孔的光密度值。以標準品的光密度值,繪制標準曲線,通過標準曲線計算標本各指標的濃度。
1.8.2 結腸組織IκB-α和p65蛋白表達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跡法檢測結腸組織中IκB-α和p65的蛋白表達水平。隨機取30 mg的結腸組織用冷PBS沖洗2~3次后置于勻漿管中。加入2個2 mm磁珠、300 μL含蛋白酶抑制劑和RIPA裂解液的混合液后,置于研磨儀(武漢賽維爾科技有限公司)進行研磨。研磨結束后放置冰上靜置30 min,吸取上清,利用RF-5301PC型分光光度計(日本島津公司)上檢測蛋白樣品濃度。然后將5×蛋白上樣緩沖液與蛋白樣品按照4 ∶1混勻后,再進行沸水浴10 min。蛋白經十二烷基硫酸鈉-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分離膠用 120 V,濃縮膠電壓75 V)后進行1 h的轉膜,將蛋白轉移至聚偏氟乙烯膜(200 mA)上,用 TBST洗膜3次(10 min/次)。5%脫脂牛奶封閉 1 h,用 TBST洗膜3次(10 min/次),4℃孵育一抗(稀釋比例為1 ∶20 000)過夜。第2天用TBST洗膜3次(10 min/次),室溫下孵育二抗(稀釋比例為1 ∶10 000)1 h后,用TBST洗膜3次(10 min/次)。然后用Odyssey雙色紅外激光成像系統(tǒng)(美國LI-COR公司)進行掃膜,再利用ImageJ軟件分析目的條帶灰度值。以GAPDH為內參,目的蛋白相對表達量=目的蛋白條帶的灰度值/內參蛋白條帶的灰度值。
1.9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組小鼠的一般情況和DAI的比較 造模后第2天,除正常對照組外,其他組小鼠開始出現大便異常,體重下降;但柳氮磺砒啶組和GEN組小鼠經過灌胃相應的藥物后,大便性狀、便血及體重下降情況均較模型組有所改善。模型組、柳氮磺砒啶組的DAI高于正常對照組,而柳氮磺砒啶組和GEN組的DAI均低于模型組(均P<0.05),但GEN組與柳氮磺砒啶組的DAI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2 各組小鼠的結腸長度和CMDI的比較 與正常對照組相比,其余3組小鼠的結腸均縮短,且出現不同程度潰瘍和炎癥等結腸損傷表現,CMDI升高(均P<0.05);而與模型組相比,GEN組與柳氮磺砒啶組小鼠的結腸長度增加,CMDI降低(均P<0.05);但GEN組與柳氮磺砒啶組小鼠的結腸長度和CMDI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4組小鼠DAI 、結腸長度和CMDI的比較(x±s)
2.3 各組小鼠的結腸病理變化 正常對照組小鼠的結腸組織形態(tài)正常,而模型組小鼠的結腸組織中炎癥細胞浸潤明顯,程度較重,進一步證實建模成功;柳氮磺砒啶組和GEN組小鼠的結腸組織雖有炎癥細胞浸潤,但程度較模型組減輕。見圖1。
圖1 各組小鼠結腸組織病理改變(HE染色,×100)
2.4 各組小鼠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的比較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和柳氮磺砒啶組血清TNF-α水平升高,3組血清IL-1β水平均升高,模型組血清IL-10水平降低,而柳氮磺砒啶組和GEN組血清IL-10水平升高(均P<0.05)。與模型組比較,柳氮磺砒啶組和GEN組血清TNF-α與IL-1β水平降低,而血清IL-10水平升高(均P<0.05)。與柳氮磺砒啶組相比,GEN組血清IL-1β水平降低而血清IL-10水平升高(均P<0.05),但兩組血清TNF-α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4組小鼠血清炎癥因子水平的比較(x±s,ng/mL)
2.5 各組小鼠結腸組織中IκB-α蛋白與p65蛋白相對表達量的比較 模型組的IκB-α蛋白與p65蛋白相對表達量均高于其余各組(均P<0.05);柳氮磺砒啶組和GEN組的IκB-α蛋白、p65蛋白相對表達量與正常對照組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GEN組的p65蛋白相對表達量高于柳氮磺砒啶組(P<0.05),但兩組的IκB-α蛋白相對表達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和圖2。
表5 4組小鼠結腸組織中IκB-α蛋白與p65蛋白相對表達量的比較(x±s)
圖2 4組小鼠結腸組織中IκB-α蛋白和p65蛋白的表達情況
IBD是一組病因未明的慢性腸道炎癥性疾病,可能與遺傳、生物等因素有關,因患病率逐年升高,其已成為全球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17]。目前,治療IBD的常見藥物之一為生物制劑。不可否認,生物制劑具有療效好、起效快等優(yōu)點,但由于價格、免疫原性及長期應用的療效和安全性等原因使其難以成為IBD患者的最優(yōu)選擇[18-20]。另外,對于一部分患者而言,生物制劑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尋找更佳的治療藥物。GEN是一類植物雌激素,為大豆的主要成分,在豆類食品中含量豐富,被人體攝取后主要以糖苷的形式存在[21],具有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活性,參與多種生物過程,可發(fā)揮抗氧化、抗炎和抗腫瘤等多種作用[22-23]。在東方的飲食結構中,大豆是不可或缺的食物,亞洲人群的豆制品食用量高于歐美各國人群[24],《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9)》[25]也建議每人每天應攝取30~50 g大豆或相當量的豆制品,而食用大豆可增加GEN的攝入量[26]。這為我們開展GEN治療IBD的作用機制研究提供了現實依據,且GEN治療IBD在國外是研究熱點之一,這說明GEN具有潛在的研究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建模后模型組結腸炎小鼠出現體重下降,排血便或無便,結腸縮短,且DAI和CMDI均升高(均P<0.05),提示結腸炎小鼠模型建模成功;與模型組相比,GEN組小鼠的大便性狀、便血及體重下降等情況均有所改善,結腸長度增加,DAI和CMDI均降低(均P<0.05)。這提示GEN可以減輕結腸炎小鼠的疾病活動程度,緩解潰瘍和炎癥等結腸損傷情況,有效改善結腸炎小鼠的癥狀。此外,模型組小鼠腸壁炎癥細胞的浸潤程度顯著增加,血清中促炎因子IL-1β、TNF-α水平升高,而抗炎因子IL-10水平降低(均P<0.05);GEN組小鼠腸壁炎癥細胞浸潤情況較模型組減輕,且促炎因子水平降低,抗炎因子水平升高(均P<0.05)。這表明GEN對TNBS所致的結腸炎小鼠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而與柳氮磺砒啶組相比,GEN組促炎因子IL-1β水平更低,抗炎因子IL-10水平更高(均P<0.05),這提示GEN具有更優(yōu)的抗炎作用。雖然GEN組的DAI和CMDI高于柳氮磺砒啶組,但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這可能與樣本量較小、觀察時間較短等因素有關。
NF-κB信號通路是調節(jié)炎癥的關鍵通路,位于胞質中無活性的NF-κB可經TNF-α、IL-1等多種刺激因子誘導而被激活。NF-κB通路被激活后,IκB被IKK磷酸化,磷酸化后的IκB 被26S蛋白酶小體降解,進而使NF-κB被釋放進入細胞核進行轉錄,促進與炎癥相關的組織損傷的發(fā)生[27]。有研究表明,NF-κB信號通路在促進炎癥的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其在結腸炎小鼠結腸黏膜中的表達升高[28]。還有研究表明,激活NF-κB的復合物主要成分為p65蛋白,當NF-κB活性增強時,p65蛋白的水平上調,從而促進腸道炎癥的發(fā)展[29-30]。因此,本研究通過檢測結腸組織IκB-α和p65蛋白的相對表達情況,了解GEN對結腸炎的干預作用是否與NF-κB信號通路有關。結果顯示,模型組小鼠結腸組織中 IκB-α蛋白和p65蛋白的相對表達量升高,而GEN組小鼠結腸組織中 IκB-α蛋白及p65蛋白的相對表達量均低于模型組(均P<0.05)。這表明GEN能夠下調IκB-α和p65蛋白的表達水平,從而抑制NF-κB信號通路的激活。由此推測,GEN對TNBS誘導的結腸炎小鼠的干預作用,可能與其抑制了NF-κB信號通路的活性,從而發(fā)揮抗炎作用有關[31]。
綜上所述,GEN能夠抑制TNBS誘導的結腸炎小鼠的炎癥反應從而緩解癥狀,作用機制可能與其抑制NF-κB信號通路有關,其或可成為治療IBD的潛在藥物。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GEN對TNBS所致結腸炎小鼠的抗炎作用的具體機制還未完全了解,尤其在基因層次的研究尚有不足,也無法得知GEN是否還通過其他信號通路發(fā)揮其抗炎的作用,此外GEN用于治療結腸炎可能會產生的副作用也尚未完全清楚。因此,今后還需深入研究探討GEN治療結腸炎的療效、確切作用機制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