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凌
(安徽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安徽蚌埠 233030)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結合起來?!敝袊F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作為一門闡述中國近現代發(fā)展歷程,從歷史的維度支撐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課程,在進行“四史”教育方面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安徽紅色文化氛圍濃厚,在高?!八氖贰苯逃腥绾谓Y合教學運用這些紅色資源,對大學生進行更好的教育和引導,具有現實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本文擬以“綱要”課程教學為例,探討“四史”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特殊地位,分析紅色文化資源運用于高校“四史”教育的內在邏輯,以期推動高?!八氖贰苯逃倪M步與革新。
“四史”是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帶領中國人民走上國家獨立、民族繁榮、人民富裕之路的奮斗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論述中國近現代歷史發(fā)展脈絡,以教育學生認識“兩個了解”“四個選擇”為目的,進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政治信仰的“綱要”,其教學內容與“四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將“四史”教育融入“綱要”教學,需要遵循以下兩點基本原則。
思政課教學既要有政治性,又要注重其具有的學科性,這是由思政課本身的性質決定的,二者必須統(tǒng)一。具體到“綱要”課程,既有歷史課的生動性、鮮活性,又蘊含著思政課的政治性和育人性。這就要求教學既要符合歷史學的教育理念,又要實現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從而實現歷史性與政治性的統(tǒng)一。
具體到教學過程中,需要用翔實客觀的史實支撐“四史”的教學和研究。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認識歷史事件的本質和歷史發(fā)展的趨勢,進一步用嚴謹的邏輯和正確的指導思想去分析歷史、支撐重要歷史結論的論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
馬克思曾經指出,“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余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于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因此,“綱要”結合“四史”內容,需要將理論和實際更好地結合。一方面從現實的歷史教訓中總結發(fā)展規(guī)律,另一方面又需要把握歷史規(guī)律,總結經驗教訓,使理論更好地服務于現實。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唯一可以拯救中國的力量,也是唯一可以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領導力量,這是“四史”教育的出發(fā)點,也是“綱要”授課的立足點。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才會有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會有社會主義中國一系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這些史實對增加“四史”教育的說服力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也進一步要求教師在授課時將理論和實際相統(tǒng)一,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去講授“四史”、研究“四史”。
“四史”融入“綱要”教學,還應該注意共性與個性的相結合。“四史”的共性在于,都是中國共產黨為了爭取中華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富裕、英勇奮斗的歷程;從更加廣闊的視角來看,“四史”同樣可以歸屬于馬克思主義進一步發(fā)展并持續(xù)實踐的社會發(fā)展史。
19世紀中葉,馬克思、恩格斯深入解析了資本主義的本質,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創(chuàng)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偉大飛躍。1917年,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勝利,開始了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本質上都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和實踐運動相結合的歷史,這是“四史”的共性,也是貫穿“四史”進程的主線。但從起始時間和相關時代背景及側重點來看,“四史”又各自具有一定的個性。
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時間跨度最長,起始時間甚至早于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空想社會主義到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直至馬克思主義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經五百年,其主題一直離不開社會主義的實踐。
而黨史的主題側重點則在不同的時期有所變化。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最初的主題是救國存亡,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于既倒。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獨立、人民解放的任務基本完成,中國共產黨成為領導力量,黨史和新中國史相伴相隨,其主題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奮發(fā)圖強,實現共同富裕、國家強盛。
在這個過程中又出現了馬克思主義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的偉大創(chuàng)舉: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史的主題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本質和黨史及新中國史一致,都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努力奮斗的歷史。
“四史”的時間跨度大、內容涉及廣,其共性明顯,個性存異。因此,在將“四史”融入“綱要”課程教學中時,不能將內容簡單疊加,而是應該與教材內在統(tǒng)一,以啟發(fā)學生在大歷史觀的視角下看問題;同時對“四史”不同的側重點進行有針對性的重點講解,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四史”教育和“綱要”課程教學的根本任務都是立德樹人,而將紅色文化資源應用于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中,是實現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手段。
安徽的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著中國共產黨人信仰馬克思主義、領導安徽人民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輝煌歷史。其內容豐富、種類齊全,特別是與“四史”教育主題高度契合,具有非常高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安徽紅色文化資源和“綱要”課程相結合,應用于高?!八氖贰苯逃兄鋬仍谶壿嫛?/p>
高校的“四史”教育及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培養(yǎng)合格接班人的使命和任務。紅色文化資源功能獨特,對于立德樹人,引導大學生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具有極高的價值和意義。從教育目標和意義來看,“四史”“綱要”“紅色文化資源”三者存在極高的一致性。在教育內容上,三者之間又存在著近乎一致的契合性。
“四史”內容磅礴,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特征;“綱要”教科書因為篇幅所限,無法兼顧“四史”的方方面面,如果只從理論方面加以解讀,則難以引發(fā)學生的興趣。紅色文化資源承載了中國共產黨踐行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歷史印記,直觀呈現了中國從落后挨打到獨立富強的歷史過程,這恰恰也是“四史”的歷程和“綱要”教學的核心內容。
以紅色文化為載體,一方面可以使“四史”教學和“綱要”教學更加生動活潑,在拓展教學空間的同時,更加吸引學生;另一方面,也為“四史”和“綱要”的理論提供了充足的現實基礎,從而增加了理論的說服力。在改變以傳統(tǒng)說教方式授課的同時,達到“寓教于樂”“潤物細無聲”的教學目的。
安徽地處江浙皖地區(qū)內陸,歷史文化悠久,有長江、淮河、大運河溝通東西南北,中西思想在這里融會貫通,激烈碰撞。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之后,安徽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仁人志士紛紛投入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與活動當中,因此安徽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國家2016年公布的《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名錄》顯示,安徽有新四軍紅色旅游系列景區(qū)、淮海戰(zhàn)役系列景區(qū)、渡江戰(zhàn)役系列景區(qū)、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等八個系列共31個景區(qū)入選。
安徽的紅色文化資源不僅在數量上眾多,內容更是“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集大成者,涵蓋了“四史”教育和“綱要”課程的主要內容。很多書本上記載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在安徽的紅色文化資源中都能找到對應的身影,這為安徽紅色資源無縫融入“四史”和“綱要”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在鄂豫皖三省邊界以大別山為中心,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其中以安徽金寨為中心的皖西蘇區(qū),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第二十八軍都在此誕生??谷諔?zhàn)爭時期,新四軍開辟豫皖蘇邊抗日根據地,安徽更成為華中地區(qū)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zhàn)的指揮中心和重要戰(zhàn)場。新四軍軍部長期駐于安徽,皖南事變更是留下了共產黨人顧全民族大義的偉岸英姿。及至解放戰(zhàn)爭,安徽成為國共兩黨戰(zhàn)略決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之一。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拉開了人民解放軍戰(zhàn)略進攻的序幕?;春?zhàn)役期間,大批安徽青壯年踴躍參加人民軍隊并擔負起了后勤補給的重任,與眾人用小車推出了一場偉大的勝利。在渡江戰(zhàn)役中,合肥肥東、蚌埠孫家圩子,都留下了中共渡江戰(zhàn)役總前委戰(zhàn)斗的痕跡。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安徽為新中國輸送了130位開國將帥,更有無數英雄兒女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
新中國成立以后,安徽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更是取得了偉大的建設成就。在毛澤東同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下,安徽霍山縣建立了第一座中國自行設計的鋼筋混凝土連拱壩水庫——佛子嶺水庫,展現了安徽人民“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英雄氣概。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的農民更是在重大關頭響應黨的號召,積極求變,創(chuàng)造性地開創(chuàng)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河,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打響了第一槍。
進入新時代以來,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徽發(fā)展的重視,對安徽人民生活富裕的企盼,紅色文化資源與時俱進。2016年習總書記親臨安徽視察指導,在六安、滁州、合肥等地留下了關心群眾、奉獻群眾的英姿。2020年8月18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百忙中再次親臨安徽考察。4天時間里,他先后深入阜陽、馬鞍山、合肥等地,對社會經濟發(fā)展、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防汛救災和災后重建、加強民生保障和社會建設、夯實黨執(zhí)政的群眾基礎等一系列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做出重要指示,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再次書寫了華麗的篇章。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也可以被視為安徽紅色資源文化在精神領域新樹立的一座豐碑。
由此可見,安徽的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優(yōu)質文化資源,為“四史”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四史”教育和“綱要”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紅色文化資源,需要找準教學的側重點與切入點?!八氖贰迸c紅色文化資源間有獨特的關聯性;而“綱要”課程基于“中國共產黨實踐馬克思主義,領導中國人民走上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之路”這條主線,每個章節(jié)內容有各自的側重點。因此,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安徽現有的紅色文化資源,需要認真總結規(guī)劃。
在大學的各種教育活動中,課堂教學是最基本、最穩(wěn)定的教育方式?!熬V要”的課本內容具有比較完善的理論指導和系統(tǒng)性。將與課本相呼應的“四史”教育和紅色文化資源內容應用于課堂教學是最直接的方式。例如第六章講述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就可以直接引用新四軍的相關紅色文化資源進行說明和補充。再比如第九章講述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產生在安徽鳳陽小崗村,其相關紅色資源可以和“綱要”課本內容及“四史”無縫連接。
將紅色資源應用于現場實踐教學,同樣是有效的方案之一。教師可以充分結合安徽紅色文化資源,協(xié)同學校組織學生開展現場參觀、考察等活動。在政策的扶持下,相當多的紅色景點都對大學生免費開放,這就使現場實踐教學開展較為便利。但現今高校學生數量較多,即便是分散到單一年級,可能往往都有數千人之多。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安全、經費、組織管理、時間等原因,很難照顧到每一位學生。在此情況下,必須充分結合實際情況,采取較為靈活的方式。例如,可以從每個班級選派抽調一批同學,進行實地考察參觀,隨后組織這批同學在課堂上分批分次發(fā)表自己的心得體會,從而帶動整個班級深入到對“四史”的學習當中。
除此以外,將紅色文化資源的投入向線上教學傾斜也是現實的基本要求。特別是在疫情期間,眾多學生聚集不僅風險高,也不被政策所允許。隨著網絡的發(fā)展,大學生基本上已經能做到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將紅色文化資源運用到線上“四史”“綱要”教學中,依托網絡新媒體平臺,更多地讓學生參與互動。這一方面豐富了教學手段,提高了紅色文化資源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為網絡意識形態(tài)斗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而虛擬現實技術(VR)等新科技的出現,也為網絡教學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可能。
在高校開展“四史”教育和“綱要”理論課的過程中,應當重視紅色文化資源與傳統(tǒng)授課內容的有機結合,實現立德樹人與紅色文化精神相統(tǒng)一。因此要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以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為依托,與事實相結合,透徹地闡述“四史”以及“綱要”的核心內容,使大學生在認知紅色文化的過程中,自覺、主動地對“四史”真信、真學,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