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虹
摘要:學?!拔镔|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位一體,共同構成校園文化的精神內核。美術學科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四大領域之一的“設計·應用”教學以“改善環(huán)境與生活而非只是美化環(huán)境與生活”為主張。此領域教學可依托校園現(xiàn)有資源與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共建,以此構建基于實踐,面向人人的學校美術教育體系。
關鍵詞:中學美術“設計·應用”校園文化建設融合
一、“設計·應用”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的可行性
(一)“設計·應用”領域教學現(xiàn)狀分析
“設計·應用”教學領域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皆關系密切。設計方法的引導多以“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為思維主軸,是以“問題為導向”最為凸顯的領域。當下,這一領域的教學目標因受場地、材料、師資等因素制約往往不能充分達成,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實踐材料簡陋,限制了學生的發(fā)揮。學生以廢棄物、替代品等為材料完成的作品投放到真實場景中,往往因實用性能弱、使用價值低而無法驗證設計的合理性,至于張揚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體驗社會參與的意義基本流于空談,課程價值也勢必大打折扣。
其二,教學受場地制約,重設計輕應用現(xiàn)象普遍。如“建筑設計、工業(yè)產品造型設計”等強調作品的創(chuàng)新性與功能性,教學中因實操場地缺乏,教師被迫選擇以“設計稿”單向度檢測教學效果,完全依賴課堂這一狹窄的空間,無法有效完成教學目標。
其三,在滿足功能性的前提下設計出的作品強調獨特性,鼓勵個性彰顯,教師的精細指導是前提。筆者所在區(qū)域的公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小班化教學尚未普及,個別指導、精準施教因師資條件限制而難度巨大。
(二)“設計·應用”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的可用元素
以人民美術出版社初中美術教材為例,“設計·應用”領域涵蓋了平面、廣告設計,建筑、工業(yè)產品造型設計,服裝、裝幀、動畫、綜合設計等內容。“建筑、工業(yè)產品造型設計”可以與校園物質文化建立鏈接,參與優(yōu)化校園環(huán)境布局?!捌矫?、廣告設計”“服裝、裝幀、動畫、綜合設計”等可與校園活動文化建立鏈接,如文化藝術節(jié)的標志、招貼、舞美設計;校徽、校刊裝幀設計;校服、班牌、班旗設計等。
“設計·應用”教學可依托校園實境,解決校園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再輔以視覺文化加以呈現(xiàn)。由此推演,可以毫無違和地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去。
二、“設計·應用”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的進路設計
(一)教學空間轉移,參與校園環(huán)境文化建設
初中生對生活的體悟尚淺,對目標人群的使用需求缺乏透徹分析,對何人使用、有何應用、如何應用等問題缺少有效關注,對使用場景的評估能力需加強。優(yōu)秀范式、案例是學生靈感的主要來源。設計思維動力不足,呈現(xiàn)作品空有其表是常態(tài)。
“教育要培養(yǎng)人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借由學校的書香亭在冬季暴雪中被壓塌需要重建契機,我將教學空間由教室轉至校園場景中。
1.征求建議
作為學生最為熟悉的校園場景,原有的建筑因其既有使用體驗,又有記憶留存而形象鮮活。因此,當向學生們征求新建建議時大家顯得非常興奮,都有強烈的表達欲:最美的、顏色艷麗的、書香幽靜的……由于沒給他們限定條條框框,他們的表達自由而熱烈。雖說構想稍顯抽象,但卻為理性思考做好了鋪墊。
2.預設問題
對于專業(yè)的建筑設計來說,功能承重預設、風格環(huán)境配搭等皆需高度契合。而初中生在初期構思時,會更關注外形而鮮少顧及功能需求。為此筆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想在新建筑中做哪些與校園生活有關的事情?”
這一問題讓學生將討論重心轉向了建筑的功能性上:與好友談心聊天、徜徉在閱讀的海洋、寫作業(yè)等。這些具象的建議正來源于他們過往的生活經驗。有生活,有體會,才會讓設計腳踏實地而非僅僅停留在云端。
3.設計探究
接著筆者又提出問題:“滿足以上功能的建筑應該是什么樣子?請你畫一畫”。
學生的思維由天馬行空的想象開始轉向理性思考。他們根據(jù)建筑占地原址,有重點地查找資料,研究形制,篩選出“帶屋頂,四面鏤空的長廊式”建筑樣式。
師生共同對設計方案進行梳理與改良,隨后我將設計圖遞交給專業(yè)設計部門進行完善,最終完成設計施工圖。
4.反思完善
落成后的建筑采用玻璃、防腐木組建,造型通透簡練,與環(huán)境完美融合;功能上可滿足師生交流、閱讀、書寫、休閑等需求。學生們因參與了建筑的前期策劃,故對整個興建過程表現(xiàn)出極大的關注。因建筑屬敞開式通透無圍擋空間,一次風雨讓其間的部分書籍遭雨淋而受損。同學們受帽檐遮光的啟發(fā),提出為書櫥加“帽檐”的改良建議。事實證明,這一方法在不改變建筑整體造型的基礎上很好地解決了潲雨問題。他們的“開鑿水溝,引水入窨井”的建議為雨天地面積水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法;而加裝“太陽能燈及驅蚊設備”的建議,為放學后邊寫作業(yè)邊等家長的學生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場所。
現(xiàn)在這里已成為大家最愛去的地方。在這里,我們可以聽鳥鳴,嗅花香,觀風雨,閱美文,與同伴交流互動,這里儼然成為校園最熱的“網紅打卡地”。
從提出、分析、解決問題到反思改良,教學空間的轉移開拓了學生的思路、眼界,他們面對真實情境主動思考,反思技巧均得到有效訓練,實操能力、合作意識得到提高。
(二)單一主題,多維實操,參與校園活動文化建設
校園活動承載著校園有特色的行為文化,是學校活力的體現(xiàn)。教材中涉及平面廣告設計5個課時,含宣傳品、標志、旗幟、廣告、紀念冊設計等;服裝設計2個課時,含色彩搭配、文化衫設計;書籍裝幀設計1個課時及展廳設計1個課時,這些內容為“設計·應用”與校園活動文化結合提供了豐厚的實踐土壤。
以校慶30周年活動策劃為例,我將分散在6本教材中的相關內容按“梯度+坡度”的方式加以歸類排序,整合成一個圍繞校慶活動由3個部分11個分項組成的學習單元:平面設計含“標志、邀請函、活動招貼、節(jié)目單、校慶??b幀設計”5項;立體設計含“班服、班旗、班牌及學校紙杯設計”4項;綜合設計主要指“展示設計”,包含“優(yōu)秀學生作品展廳布置、學校公共區(qū)域校慶氛圍營造”等。
以標志設計為例,我們圍繞“創(chuàng)設情境,習得設計方法;制定規(guī)則,征集作品;小組探究,分層海選評價;公平遴選,確定中標作品;推廣使用,給予表彰獎勵”幾個環(huán)節(jié)組織教學活動。
單一主題,多維實操,可讓學生保持對這一主題的持續(xù)關注,使主題內容探究的廣度和深度得到加強。
三、“設計·應用”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的效能
以校園實景為背景的“設計·應用”教學過程可感、可觀、可觸摸。與校園文化融合讓學生明白了學習目的、知識用途,對目標能做出清晰研判。教學評價除來自師生、生生之間,更來自所有使用者的體驗,評價維度更全面。
真實的挑戰(zhàn)任務激活學生創(chuàng)造力,過程中生成性問題的探究成為推動可持續(xù)學習的動力。以已所學回饋師生,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喚醒其自身價值意識,為成長為大寫的人加持助力。
教師以美學修養(yǎng)做底色,運用視覺文化浸潤作用,熏陶、漸染、參與學生文化人格的塑造,給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供最為適切的價值關照。師生聯(lián)手共筑校園文化形象,校園文化認同感、群體歸屬感同步加強,校園集體記憶活色生香,全員共建逐漸成為全體師生的共識。
參考文獻:
萬麗君.學習領會落實新要求加快推進學校美育高質量發(fā)展\[J\].中國美術教育,2021(1):1.
責任編輯:唐丹丹98FEE775-9291-42EE-A749-AEF63F2FD1E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