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2、群體只會干兩種事——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3、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約束的一面。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zhí)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4、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實上,我們的絕大多數(shù)日常行為,都是一些我們自己根本無法了解的隱蔽動機的結(jié)果。
5、群眾沒有真正渴求過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證據(jù),他們會充耳不聞……凡是能向他們提供幻覺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凡是讓他們幻滅的,都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6、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shù)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并且會立刻屈從于這種誘惑。出乎預(yù)料的障礙會被狂暴地摧毀。人類的機體的確能夠產(chǎn)生大量狂熱的激情,因此可以說,愿望受阻的群體所形成的正常狀態(tài),也就是這種激憤狀態(tài)。
7、群體因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希望感動群體的演說家,必須出言不遜,信誓旦旦??浯笃滢o、言之鑿鑿、不斷重復(fù)、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這些都是公眾集會上的演說家慣用的論說技巧。
8、群體總是對強權(quán)俯首帖耳,卻很少為仁慈善行感動!在他們看來,仁慈善良只不過是軟弱可欺的代名詞。
9、從長遠看,不斷重復(fù)的說法會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的深層區(qū)域,而我們的行為動機正是在這里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時候,我們會忘記誰是那個不斷被重復(fù)的主張的作者,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移。
10、群體也許永遠是無意識的,但這種無意識本身,可能就是它力量強大的秘密之一。在自然界,絕對服從本能的生物,其行為會復(fù)雜得讓我們不敢相信。理智是人類新近才有的東西,太不完美了,不能向我們揭示無意識的規(guī)律,更不能替代它。在我們的行為舉止中,無意識部分占的比重很大,理智所占的比例卻很小。無意識現(xiàn)在仍作為未知的力量在起作用。
(好奇博士摘選自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