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璇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江西 九江 332000
糖尿病屬于常見內分泌疾病,以血糖水平異常升高為特征,隨著病情進展可引起機體免疫功能減退,加之長期處于高糖狀態(tài)可為細菌繁殖提供有利條件,導致糖尿病合并感染風險較高[1-2]。對于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臨床多在穩(wěn)定血糖的基礎上予以抗感染治療,但該病較為復雜,若未能選用適宜的抗菌藥物,不僅難以取得理想抗感染效果,導致病情遷延不愈,還可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威脅患者生命安全[3-4]。臨床藥師是一種依托于臨床藥學的新興職業(yè),近年來臨床藥師參與臨床會診逐漸興起,臨床藥師從藥物用法、藥物不良反應、適應證、藥物相互作用等多方面介入,綜合考慮患者情況,以制定合理的抗感染治療方案[5]。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臨床藥師參與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療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 年3 月至2021 年3 月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18 例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臨床資料,依據(jù)臨床藥師是否參與干預分為兩組,各59 例。研究經(jīng)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非干預組男32 例,女27 例;年齡(54.69±4.15)歲,年齡范圍41~68 歲;感染時空腹血糖(FBG)水平(9.35±1.07)mmol/L,F(xiàn)BG 范圍7.8~11.5 mmol/L;糖尿病病程(7.35±1.12)年,病程范圍3~12 年;感染類型:28 例呼吸道感染,19 例泌尿感染,12 例皮膚感染。干預組男34 例,女25例;年齡(54.72±4.18)歲,年齡范圍40~69 歲;感染時FBG 水平(9.37±1.09)mmol/L,F(xiàn)BG 范圍7.5~11.8 mmol/L;糖尿病病程(7.41±1.15)年,病程范圍3~12 年;感染類型:30 例呼吸道感染,18 例泌尿感染,11 例皮膚感染。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均符合《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6]中2 型糖尿病診斷;伴有不同部位感染,且經(jīng)實驗室指標等綜合確診;精神狀態(tài)良好,可配合治療;患者及近親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伴有嚴重酮癥酸中毒者;肝腎衰竭者;臨床資料不全者;1 型糖尿病者。
非干預組由臨床醫(yī)師依據(jù)患者感染具體類型選取適宜抗菌藥物,后續(xù)依據(jù)病原菌檢查結果調整抗感染方案。
干預組由臨床藥師參與干預。(1)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參照2015 版《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并結合抗菌藥物的藥代動力學特點和院內既往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致病菌特點、感染類型等提出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建議,如合并肺部感染、泌尿系統(tǒng)感染時未取得病原菌結果應選用何種抗菌藥物。(2)參與臨床工作:臨床藥師參與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會診,掌握患者具體病情,從而與醫(yī)師深入探討,制定適宜的抗感染治療方案,包括藥物選取、用法用量等,并每日參與查房,及時查閱患者病歷,了解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及患者病情變化,據(jù)此實時調整或更改用藥方案。(3)重視病原學送檢及藥敏分析:抗菌藥物使用前需留取微生物標本送檢,待得出病原學結果及藥敏結果后,需協(xié)同臨床醫(yī)師依據(jù)患者病情更換敏感抗菌藥物,以快速控制感染。(4)不良反應監(jiān)測:加強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不良反應監(jiān)測,及時記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以便于及時處理,降低安全隱患;關注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中心發(fā)布的相關信息,及時更新知識儲備,熟知藥物特性,使后期抗菌藥物選取更具有針對性。
(1)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通過開展處方點評分析兩組抗菌藥物使用合理性,記錄選用合理率及療程合理率。(2)抗感染治療效果: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抗菌藥物使用時間、抗菌藥物治療費用。(3)微生物標本送檢率:記錄兩組微生物標本送檢率。(4)不良反應情況:記錄兩組用藥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組抗菌藥物選用合理率、療程合理率高于非干預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對比[例(%)]
干預組住院時間、抗菌藥物使用時間短于非干預組,抗菌藥物治療費用低于非干預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抗感染治療效果對比()
表2 兩組抗感染治療效果對比()
干預組微生物標本送檢率高于非干預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非干預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微生物標本送檢率與不良反應情況對比[例(%)]
感染為糖尿病患者常見并發(fā)癥,臨床認為糖尿病患者由于體內糖、脂、蛋白質代謝發(fā)生紊亂,可影響中性粒細胞趨化、吞噬及殺菌功能[7-8]。同時,蛋白質合成減少,會影響免疫球蛋白、抗體等生成,使淋巴細胞轉換率降低,最終導致體內免疫功能低下,對病原微生物抵抗能力下降,且高血糖環(huán)境有利于細菌生長繁殖。以上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使糖尿病患者易合并多部位、多器官感染,若不及時予以抗感染治療,有較高病死風險。
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方案多由臨床醫(yī)師依據(jù)患者感染程度、感染部位等綜合信息制定,但臨床醫(yī)師普遍存在經(jīng)驗性使用抗菌藥物情況,使得治療缺乏一定針對性,易增加抗菌藥物耐藥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抗菌藥物選用合理率、療程合理率高于非干預組,住院時間、抗菌藥物使用時間短于非干預組,抗菌藥物治療費用低于非干預組,微生物標本送檢率高于非干預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非干預組,表明臨床藥師參與可提高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療效果,規(guī)范抗菌藥物使用的合理性,且利于降低不良反應風險。臨床藥師利用藥學領域知識開展以患者為中心、以合理用藥為核心的藥學工作,有助于提高院內整體醫(yī)療質量[9-10]。相較于臨床醫(yī)師,藥師在藥物領域方面的知識更為豐富,更加熟悉藥物特性,由其參照抗菌藥物使用指南,并結合院內既往經(jīng)驗提出感染初期抗菌藥物使用建議,可使院內抗菌藥物選取更具有針對性,避免盲目性經(jīng)驗給藥。同時,臨床藥師積極參與臨床會診與日常查房,不僅能及時掌握患者病情變化,便于治療方案的調整,還可了解抗菌藥物使用合理性,減少用法用量不適宜、聯(lián)合用藥不當?shù)炔缓侠碛盟幥闆r發(fā)生,同時可避免醫(yī)療資源浪費。此外,臨床藥師參與工作可更加重視病原學檢測,有助于后期針對性予以敏感性抗菌藥,進一步加快感染癥狀消退,且密切監(jiān)測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期間不良反應可保障用藥安全性,促使院內抗菌藥物使用水平不斷提高。
綜上所述,臨床藥師參與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可提高微生物標本送檢率,規(guī)范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縮短抗菌藥物使用時間,加快患者病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