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東,郭連勝,沈洪麗,沈紅瑞,張 梅
1.滄州市中心醫(yī)院感染內二科,滄州 061000;2.滄州市傳染病醫(yī)院檢驗科,滄州 061000;3.滄州市中心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滄州 061000;4.滄州市人民醫(yī)院急診科,滄州 061000;5.滄州市傳染病醫(yī)院肝病六科,滄州 061000
鮑曼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baumannii,AB)是一種能長期存活的革蘭陰性桿菌,極易造成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患者的感染,同時由于該病原菌抵抗力較強,常規(guī)消毒不徹底而易增加有創(chuàng)傷或抵抗力弱的患者細菌感染的概率[1]。研究發(fā)現(xiàn),醫(yī)院內感染AB最易感染的部位是肺部,是醫(yī)院獲得性肺炎發(fā)生的主要致病菌之一[2]。碳青霉烯類藥物作為一類毒性低及對β-內酰胺酶穩(wěn)定的抗菌藥物,其抗菌活性極強,往往是治療細菌感染的首選藥物[3]。但由于亞胺培南、美羅培南等碳青霉烯類藥物廣泛及不規(guī)范使用現(xiàn)象的存在,導致AB的耐藥率每年都在增加,尤其是耐碳青霉烯類AB的出現(xiàn),使治療難度越來越大[4-6]。本研究匯總分析河北省某三甲醫(yī)院ICU醫(yī)院獲得性肺炎AB感染的情況,計算碳青霉烯類藥物的用藥頻度(DDDs)值,并分析其與AB耐藥率的關系,為規(guī)范碳青霉烯類藥物的使用及控制耐藥菌的產生提供依據。
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河北省某三甲醫(yī)院收治的2 700例ICU醫(yī)院獲得性肺炎患者的病例資料,患者病例資料均完整,其中男性1 482例,女性1 218例,年齡為35~85歲,平均(61.27±18.58) 歲。醫(y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標準[7]:臨床診斷中出現(xiàn)以下2項或3項者,即可診斷為醫(yī)院獲得性肺炎:(1)體溫在38 ℃以上;(2)白細胞數(shù)量異常;(3)有膿痰現(xiàn)象。
1.2.1菌株來源 AB分離自2 700例ICU醫(yī)院獲得性肺炎患者送檢的標本,主要為纖維支氣管鏡灌洗液、痰標本,每例患者分離出的重復菌株僅分析第一株菌株,其余的剔除。
1.2.2菌株鑒定和藥敏試驗 AB鑒定使用VITEK 2 Compact System型全自動微生物鑒定系統(tǒng)(法國梅里埃公司)及其配套鑒定卡,操作步驟參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4版[8],質控菌株為購自衛(wèi)生部臨床檢驗中心的大腸埃希菌ATCC25922。依據2019年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化協(xié)會(CLSI)中藥敏折點標準及最小抑菌濃度法,評估AB對碳青霉烯類藥物的敏感、耐藥和中介情況。
1.2.3碳青霉烯類藥物的品種 碳青霉烯類藥物主要為注射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深圳市海濱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1.0 g)和注射用美羅培南(??谑兄扑帍S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93397,規(guī)格:0.5 g)。
1.2.4碳青霉烯類藥物的DDDs 用醫(yī)院信息系統(tǒng)匯總河北省某三甲醫(yī)院2010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ICU醫(yī)院獲得性肺炎患者注射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羅培南的季度或年使用量,并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限定日劑量(DDD),計算DDDs。DDDs=某抗菌藥物季度或年使用量÷該藥DDD。
2010~2018年2 700例ICU醫(yī)院獲得性肺炎患者總分離菌株為3 943株,分離率呈逐年升高趨勢。見表1。
表1 AB分離情況
2010~2018年AB對注射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的耐藥率呈升高趨勢,敏感率呈下降趨勢,中介率呈無規(guī)律變化。每年的第4季度至下一年的第1季度(如2010年的第4季度至2011年的第1季度)AB的耐藥率均會出現(xiàn)一個小高峰。見表2。
表2 AB對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的耐藥性
2010~2018年AB對注射用美羅培南的耐藥率呈升高趨勢,敏感率呈下降趨勢,中介率呈無規(guī)律變化。每年的第4季度至下一年的第1季度,AB對注射用美羅培南的耐藥率均會出現(xiàn)一個小高峰。見表3。
表3 AB對美羅培南的耐藥性
2010~2018年ICU醫(yī)院獲得性肺炎患者注射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羅培南的DDDs值均呈逐年上升趨勢。見表4。
表4 DDDs值情況
注射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的DDDs值和美羅培南的DDDs值均與ICU醫(yī)院獲得性肺炎患者AB的耐藥率呈正相關(r=0.461,r=0.587,P<0.05)。
近年來,AB的臨床分離率越來越高,主要分布于ICU[9]。蒙光義等[10]研究報道,2012~2016年醫(yī)院住院區(qū)AB的分離率分別為6.78%、10.22%、13.91%、13.94%、14.16%,呈逐年升高趨勢。本研究通過分析連續(xù)9年河北省某三甲醫(yī)院ICU醫(yī)院獲得性肺炎AB的分離率發(fā)現(xiàn),由2010年的5.59%增加至2018年的14.13%,呈逐年增加趨勢,與蒙光義等[10]的研究結果相似,提示AB已成為河北省某三甲醫(yī)院ICU醫(yī)院獲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張慧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2015~2018年其所在醫(yī)院的AB分離率無差異性,且2018的分離率有所降低,本研究結果與其不一致,考慮可能與地區(qū)差異性有關。由于AB具有多重和交叉耐藥的特點,其抗感染治療的難度相對較大,因此臨床需高度重視抗菌藥物的選擇及合理應用。
AB耐藥性的產生與碳青霉烯產生、外排泵活性增強、整合子機制、外膜蛋白和青霉素結合蛋白位點的改變等有關,其中碳青霉烯產生是最主要的原因[12-14]。碳青霉烯類抗生素對AB等革蘭陰性桿菌敏感,抗菌活性強,可通過干擾細菌細胞壁合成致細菌死亡,在嚴重細菌感染治療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臨床常用的有亞胺培南和美羅培南[15-16]。亞胺培南抗菌作用強,但其單一使用時80%左右可被腎輔酶Ⅰ分解并破壞,而西司他丁作為腎輔酶Ⅰ的抑制劑,聯(lián)合應用可使亞胺培南在腎臟的作用最大化,且能減輕腎毒性,因此臨床上常將兩者聯(lián)合使用[17]。本研究2010~2018年耐藥性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AB對注射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的耐藥率呈逐年增高趨勢,敏感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其中2014~2018年的耐藥率均超過50.00%,依次為54.90%、56.14%、59.18%、65.22%、69.23%,且與注射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的DDDs值呈正相關,與蒙光義等[10]的研究結果類似,提示對于注射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臨床應加強規(guī)范管理以及合理使用,從而控制或最大限度地降低AB對該藥的耐藥率。
美羅培南是可供注射用的人工合成抗生素,可作為治療醫(yī)院獲得性肺炎等院內重癥感染的首選藥物[18]。本研究結果顯示,2010~2018年AB對注射用美羅培南的耐藥率呈升高趨勢,敏感率呈下降趨勢,其中2014~2018年AB對注射用美羅培南的耐藥率均超過50.00%,分別為58.82%、61.40%、65.31%、69.57%、75.00%,且與注射用美羅培南的DDDs值呈正相關,與馮銳等[19]的研究結果相似。因此,建議治療ICU醫(yī)院獲得性肺炎時需嚴格掌握適應證,科學、規(guī)范使用注射用美羅培南,盡可能延長該藥物的使用壽命。鄧杰倫等[20]研究發(fā)現(xiàn),AB對亞胺培南的耐藥率具有季節(jié)性,其中每年的第1季度對亞胺培南的耐藥率最高,第2、第3季度相對較低,第4季度又開始升高,至下一年的第1季度對亞胺培南的耐藥率達高峰。本研究折線圖分析發(fā)現(xiàn),每年的第4季度至下一年的第1季度,AB對注射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羅培南的耐藥率均會出現(xiàn)一個小高峰,與鄧杰倫等[20]的研究結果相似,考慮可能與冬春交替時期人體免疫力較低有關[21]。因此,建議在每年的冬春交替時期,應重視并密切關注AB對注射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羅培南的耐藥情況,以指導臨床合理用藥。
綜上所述,DDDs值(注射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羅培南)越大,ICU醫(yī)院獲得性肺炎患者AB耐藥率可能越高,因此臨床在注射此類藥物時,應首先了解AB耐藥率的規(guī)律,以防止或減少耐藥菌的產生,延長使用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