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勝軍
通過學習古詩詞,初中生可以全面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歷史風貌,從而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魅力,理解古詩詞蘊含的文化底蘊,透過古詩詞了解詩人的思想內(nèi)涵,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
融入古詩詞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人的所思所感
教師在指導學生對古詩詞進行學習和解析時,要讓學生了解創(chuàng)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這樣,學生才能把握古詩詞的精華和脈絡,充分體會、理解詩人的情思。
例如,在教學杜甫的《春望》時,教師要讓學生結(jié)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歷史環(huán)境,使學生明白詩人面臨的真實境況。在安史之亂的大背景下,國都長安淪陷,杜甫在投奔唐肅宗的途中被叛軍俘虜。面對未知的國家前途,看著蕭條破敗的長安,詩人抒發(fā)了一腔的愁緒與悲情。只有結(jié)合這些歷史因素,學生才能真正理解詩的內(nèi)涵。
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品味古詩詞的意境
部分教師過于注重學生對古詩詞的背誦和朗讀,忽略了促使學生提高鑒賞能力,進而阻礙了學生理解古詩詞的意蘊。從五千年歷史文明中傳下來的詩詞,每一首都是高度凝練的經(jīng)典。創(chuàng)作者用短短幾十個字在我們腦海中深深刻下鮮明的時代風貌,展示出他們深厚的文化功底。學生只有多讀、多寫、多想,提高鑒賞能力,才能理解這些文字的精妙,領(lǐng)略其中蘊藏的無限風光,真正觸及創(chuàng)作者的精神世界。
例如,在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詩人把對親人的思念寄托在對月亮的抒懷中,感嘆“明月幾時有”,并把當空的明月當成自己的至交好友,舉起酒杯邀請它與自己共飲。這表現(xiàn)了蘇軾豪邁不羈的性格和氣魄,同時也抒發(fā)了孤寂冷清之感。借著與明月的對飲,詩人想到了人間的悲歡離合,感嘆世事無常。但蘇軾并沒有因此消沉,反而升華了整首詞:人間自有悲歡離合,月亮也有陰晴圓缺,這件事自古難以兩全。既然如此,又何必黯然神傷呢?不如把希望寄托在未來的團圓和美好上。賞析這首千古佳作,學生需要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鑒賞能力,才能在景物描寫和情感抒發(fā)中抓住作品的意蘊。
強化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提升詞匯領(lǐng)悟力
閱讀是提升古詩詞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學生只有大量閱讀古詩詞,積累古典詞匯,才能提高閱讀和欣賞能力。因此,教師要督促學生打好古詩詞閱讀的基礎(chǔ),盡量廣泛地閱讀古詩詞,不僅要讀還要讀出感情,在閱讀中滲透思想。
例如,教師在教學《登幽州臺歌》時,要讓學生感受作品的大氣磅礴、蒼涼豪邁。教師要督促學生充滿感情地朗讀,體會詩人陳子昂的開闊心胸和雄渾氣魄。學生只有充滿感情地大聲朗讀,才能感受到詩歌表現(xiàn)出的蒼涼悲愴的情感。教師應適時對學生進行古典文化教育,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加深感悟,最終達到掌握古詩詞的詞匯、深刻理解含義、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本欄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