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存禮 顧燕麗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新時代高素質教師的核心素養(yǎng)。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實施以來,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改進教育教學的意識和能力普遍提高,但仍然存在信息化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教師應用能力薄弱、支持服務體系不夠健全等問題。教師有了用技術參與教學的思維,但容易走進為技術而技術的怪圈,教學模式化、套路化嚴重,教學效果較差。
濮陽市開德中學教師隊伍結構合理,教師平均年齡32.2歲,是一個充滿活力又具備一定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團隊。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動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從用技術到積極有效地利用技術開展教育教學,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促進師生進入“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為我們亟需探究解決的問題。我校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關注教師信息能力點的培養(yǎng)和提升,鼓勵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聚焦課堂教學,突出校本應用與創(chuàng)新。學校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課題研究為帶動,分學科、分課型、分環(huán)節(jié)對信息技術與課堂深度融合做了探究,運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課堂教學。
運用信息技術,解決詩詞誦讀難題
詩詞誦讀是詩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通過信息技術優(yōu)化誦讀訓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加深學生對詩詞內涵的理解,有效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古詩詞教學應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充分發(fā)揮其在誦讀教學中的作用,化靜為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于樂,化無聲為有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科學的誦讀指導與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
如教學古詩《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學生走進教室便看到黑板上在播放視頻:遼闊的江南大地上,煙雨蒙蒙,鶯歌燕舞,紅花綠葉掩映,河水潺潺,村落靜臥,古剎林立,樓臺錯落,酒旗在微風中招展。整間教室都籠罩在春天里,我們恍如置身江南。學生通過觀看古詩描繪的景色,引發(fā)聯(lián)想,品味意境,深入體會古詩蘊含的情感。他們興致盎然,名家誦讀的聲音一出,就不自覺地跟誦起來,語感培養(yǎng)水到渠成。
運用信息技術,解決情感體驗難題
新課改實施以來,語文教學以更加豐富的內容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無論是詩意課堂、智慧課堂還是激情課堂、翻轉課堂,都離不開情感的升華和體驗,而信息技術就成為這些課堂中最佳的情感升華助力。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使教學生動、情景交融,不僅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認知材料,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思維向更深、更廣處延伸。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打破空間限制,把學生帶進更廣闊的空間,為課堂注入活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再別康橋》一詩構思別致,色彩簡潔鮮明,有畫面的流動美,節(jié)奏與旋律和諧。如此動人的詩歌,單憑口頭講述很難讓學生完全領略它的美。所以,適時地應用信息技術,用聲、圖、影把康橋的美、作者和康橋的關系展示出來,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音樂中靜聽、慢讀、細品,仿佛和詩人一起在康橋徐徐而行。信息技術的應用能讓學生和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解決語文教學中復雜的情感體驗難題。
運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難題
在地理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可以使地理知識變得更直觀、生動,從而突破重難點,提高課堂效率。如教材中“世界的氣候差異”這一節(jié)只是簡單地介紹了不同氣候的差異,而且很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展示不同國家的氣候,并設計活動讓學生說出它們的差異,加深學生對氣候知識的理解,提高課堂效率。
理化生演示實驗最大的問題是距離遠、空間大時無法兼顧全局。教師使用希沃授課助手以來,解決了這個難題。希沃授課助手是一款支持手機移動端與電腦PC端互聯(lián)互動的軟件,無論在講臺上還是教室后面都可以操作,便于時時與學生進行互動。如教學“植物種子的萌發(fā)”時,演示實驗的教具是微型的,測溫計和濕度計的讀數(shù)也比較小,離講臺較遠的學生無法觀察到具體的實驗現(xiàn)象及實驗過程中的變化。這時,教師用手機連接希沃授課助手,實驗就會同步放大到大屏上,很好地解決了演示實驗因客觀條件限制而導致學生無法觀察清楚的難題。
在數(shù)學教學中,有些邏輯性強、抽象的知識非??简瀸W生的思維能力,也是數(shù)學學習中的重難點。恰當?shù)剡\用信息技術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效解決這些難題。幾何畫板、GeoGebra等數(shù)學軟件的運用,可以使難點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比如,在探究函數(shù)的圖像與性質時,用GeoGebra軟件可以快速畫出函數(shù)圖像,還可以任意改變函數(shù)中的一些參數(shù),有助于學生觀察圖像,理解函數(shù)的性質。利用幾何畫板、GeoGebra解決教學中函數(shù)、統(tǒng)計、代數(shù),以及幾何圖形的平移、翻折、旋轉等運動變化問題,能給學生更直觀的感受,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運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評價效率
完整的課堂環(huán)節(jié)一般會有針對學習目標達成與否的檢測。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設計練習呈現(xiàn)在黑板上,下課時把學生完成的練習收上來批改。這種方式對當堂學習的知識點反饋不及時。平板電腦教學評價可以讓教師高效掌握學生的學習程度,從而更好地調整教學思路,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輔導。在課堂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利用平板電腦發(fā)布習題,學生完成的速度、質量會第一時間呈現(xiàn)在教師的平板電腦上。教師根據(jù)數(shù)據(jù)及時進行反饋,從而提高課堂評價效率。
我校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進的實施過程中找準支點,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做出亮點。學校根據(jù)不同學科、不同起點,采用菜單式、自助式、開放式等方式,研磨出867節(jié)典型課例的微課,形成了云辦公資源庫,供全校師生共同學習。我校教師積極參加國家、省、市各級信息技術和課程融合優(yōu)質課、一師一優(yōu)課、基礎教育精品課、微課制作、實驗優(yōu)質課等大賽,1人獲得國家級獎項,6人獲得省級獎項,45人次獲得市區(qū)級獎項。
實踐證明,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了課堂質量。
(劉存禮系濮陽市開德中學校長,顧燕麗系濮陽市開德中學校長助理)245EF559-D838-42A6-904E-B76132081D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