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黨鋒
隨著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的大力推進,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作文命題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試題聚焦“立德樹人”,立足《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依托具體的寫作情境,綜合考查了考生的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呈現(xiàn)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并存的顯著特征,全方位地落實了“一核四層四翼”之測評體系,以著力考查考生的綜合素養(yǎng),從而讓《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平穩(wěn)落地。可以預測,此命題特點將會成為未來高考作文命題的主流趨向,因此,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作文教學,必須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宗旨……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題的穩(wěn)定性與創(chuàng)新性
縱觀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作文命題,在基本穩(wěn)定的基礎上又從多方面逐年創(chuàng)新、持續(xù)深化內容改革,此命題理念,既兼顧了舊考區(qū)的教學實際,又彰顯了新高考的課程導向及測評體系。
1.穩(wěn)定性
(1)價值導向穩(wěn)定?!吨袊呖荚u價體系》指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教育改革中發(fā)揮著統(tǒng)領作用,決定著高考的前行方向和價值取向。高考評價體系的核心目標,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fā)揮考試的引導作用,切實體現(xiàn)高考的育人功能,形成人才選拔、考試評價、教育引導和教學反撥的一體化新格局?!盵1]請看近兩年高考作文試題——
2021年:全國甲卷“可為與有為”引導考生在“可為”的時代一定要積極“有為”,全國乙卷“追求理想”引導考生追求符合“義”之理想,全國新高考Ⅰ卷“強弱之辯”引導考生思考如何由“弱”變“強”,全國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紅”引導考生思考如何做人與做事,北京卷“論生逢其時”引導考生思考在盛世中的生命姿態(tài)。
2020年:全國新課標卷Ⅰ“齊桓公人才強國”引導考生關注理想、寬容、尊重等話題,全國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離與聯(lián)系”引導考生關注疫情下的人間大愛,天津卷“中國面孔”引導考生思考中國面孔背后的中國力量。
縱觀上述試題,均落實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延續(xù)了高考旨在引導考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的測評宗旨。正如《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所言:“高考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不僅承載選拔和評價的功能,而且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和素質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盵2]
(2)情境設置穩(wěn)定。教育部考試中心張開指出:“情境是實現(xiàn)考查內容和考查要求的載體,高考評價體系‘一核四層四翼的實現(xiàn)需要借助情境化的設計理念與實踐,才能確保改革設計目標的落實落地。”[3]請看近兩年高考作文試題——
2021年:天津卷“時間與價值”、北京卷“這,才是成熟的模樣”、浙江卷“得失之辯”依托個人體驗情境,全國甲卷“可為與有為”依托社會生活情境,全國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紅”依托學科認知情境,全國乙卷“追求理想”依托學科認知及個人體驗情境。
2020年:全國新課標卷Ⅲ“如何為自己畫好像”、浙江卷“人生坐標與現(xiàn)實變化”依托個人體驗情境,全國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離與聯(lián)系”、北京卷“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天津卷“中國面孔”依托社會生活情境,全國新課標卷Ⅰ“齊桓公人才強國”、全國新高考II卷“帶你走進? ? ”依托學科認知情境。
縱觀上述試題,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作文試題,全面落實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涉及的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學科認知等語文實踐活動情境,也基本上延續(xù)了近年來任務驅動型作文巧設寫作情境的命題之妙。
(3)命題形式穩(wěn)定。2021年8套高考作文試題,其中7套為材料作文,北京卷雖為命題作文,但采取的卻是“材料+命題”的形式;2020年8套高考作文試題,其中6套為材料作文,北京卷與全國新高考II卷雖為命題作文,但采取的也是“材料+命題”的形式。由此可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作文試題基本延續(xù)了近年來“材料+寫作提示”的主流命題思路。
(4)考查能力穩(wěn)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繼續(xù)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良好語感,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語言文字運用和思維密切相關,語文教育必須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與思維品質的提升?!盵4]可以說,近兩年高考作文試題對此教學理念的教學效果均進行了全面測評——
2021年全國甲卷“可為與有為”引導考生思考“可為”與“有為”之間的邏輯關系;2021年全國新高考Ⅰ卷“強弱之辯”引導考生思考“弱”與“強”之間的辯證關系,2021年上海卷“時間與價值”引導考生思考“時間”與“價值”之間的辯證關系,2021年浙江卷“得失之辯”引導考生思考如何用“終點”“起點”“過程”來定義“得失”的價值,2020年浙江卷“人生坐標與現(xiàn)實變化”引導考生思考“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辯證關系,2020年全國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離與聯(lián)系”引導考生思考“距離”與“聯(lián)系”之間的辯證關系;2021年全國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紅”、2020年全國新課標卷Ⅰ“齊桓公人才強國”、2020年天津卷“中國面孔”著力考查考生的開放思維能力。
2.創(chuàng)新性
(1)試題材料的選取思維逐年創(chuàng)新。舊高考時期及新高考初期,試題材料大多直接源自時政熱點,如2020年全國新課標卷Ⅱ“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chuàng)未來”、2020年全國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離與聯(lián)系”、2018年全國新課標卷Ⅲ“改革開放三部曲”等,而2021年8套試題,試題材料直接源自時政熱點的試題幾乎不見了蹤影,但試題又不回避考查時政熱點,將時政熱點取而代之的是用相關文化經典、歷史知識、言論等非時政必備知識類材料來暗扣時政熱點,以引導考生關注社會現(xiàn)實。如:全國甲卷“可為與有為”的試題材料源自節(jié)日、歌曲、名著、榜樣等文化經典以引導考生關注時政熱點“建黨百年”,全國乙卷“追求理想”的試題材料源自歷史人物楊雄的經典言論以引導考生關注熱點話題“青年理想”,全國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紅”的試題材料源自傳統(tǒng)書法以引導考生關注做人之姿態(tài)、大國之姿態(tài)。5DC078FE-5535-4BE0-9629-42FECC54857B
此類試題通過不同的載體,緊扣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將立德樹人有機融入語文素養(yǎng)與能力的考查,引導考生懂得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實現(xiàn)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續(xù)寫新的時代篇章?!盵5]既考查了考生的必備知識,又彰顯了試題的基礎性與綜合性。
(2)試題材料的組合形式逐年創(chuàng)新。舊高考時期及新高考初期,試題材料大多為單則材料,如2020年江蘇卷“你未來的樣子”、2020年浙江卷“人生坐標與現(xiàn)實變化”、2019年全國新課標卷Ⅱ“青年接力、強國有我”、2018年天津卷“器”等,而2021年8套試題,試題材料大多為復合類材料,如:全國甲卷“可為與有為”以建黨百年為命題背景將節(jié)日、歌曲、名著、榜樣有機組合,全國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紅”將漢字書寫筆畫的相關內容有機組合。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任務群追求語言、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養(yǎng)等多方面、多層次目標發(fā)展的綜合效應,而不是學科知識逐‘點解析、學科技能逐項訓練的簡單線性排列和連接。學習任務群的設計,旨在引領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力求改變教師大量講解分析的教學模式?!盵6]此類試題將不同領域、類型的材料有機組合形成一個小的閱讀任務群作為試題材料,既落實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關學習任務群的教學理念、考查了考生的關鍵能力,又彰顯了試題的綜合性與創(chuàng)新性。
(3)寫作任務的設定形式逐年創(chuàng)新。舊高考時期及新高考初期,試題的寫作任務十分明確,寫作指令也很清晰,試題材料對寫作任務的限制性也不太強。如2020年全國新課標卷Ⅰ“齊桓公人才強國”、2020年全國新高考Ⅱ卷“帶你走進? ? ”、2019年全國新課標卷Ⅱ“青年接力、強國有我”、2018年全國新課標卷Ⅰ“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等,而2021年8套試題,寫作任務較之上述試題則顯得相對不太顯性化且寫作指令也相對較少,同時欲準確完成寫作任務,考生又必須將其與材料內涵深度融合。如全國乙卷“追求理想”,雖說寫作任務是寫一篇有關追求理想的作文,但考生又決不能泛泛而談“追求理想”,而必須結合材料、結合自身發(fā)展的思考從“樹立什么樣的理想”與“怎樣實現(xiàn)理想”兩大方面來完成寫作任務,不然文章則為偏題或離題。此類試題將老材料作文與近年來的任務驅動型作文有機結合,從而彰顯了試題的綜合性與創(chuàng)新性。
(4)對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形式逐年創(chuàng)新。舊高考時期及新高考初期,試題材料大多源自時政熱點且其作用僅僅是預設一個寫作情境,因而考生也相對容易理解材料的內涵。如2020年全國新課標卷Ⅱ“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chuàng)未來”、2019年全國新課標卷Ⅱ“青年接力、強國有我”、2018年浙江卷“浙江精神”等,而2021年8套試題,試題材料不僅非直接源自時政熱點,而且考生對材料內涵的理解難度也相對較大。如:全國乙卷“追求理想”考生必須理解“義”的內涵,天津卷“紀念日”考生必須理解“紀念日”“歲月厚重的注腳”的內涵,全國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紅”考生必須理解“逆鋒起筆”“藏而不漏”“不偏不倚”“緩緩出頭”等詞語的內涵,如此才能準確立意。此類試題立足《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特別注重考查考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分析能力,如此既全面考查了考生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等學科素養(yǎng),又彰顯了試題的綜合性。
(5)對關鍵能力的考查形式逐年創(chuàng)新。舊高考時期及新高考初期,試題注重對考生辯證思維能力的考查。如2020年全國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離與聯(lián)系”、2020年上海卷“轉折”、2019年上海卷“中國味與世界味”等,而2021年8套試題,除了繼續(xù)注重考查考生的辯證思維能力之外,還特別注重考查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開放思維能力。如:全國乙卷“追求理想”,考生必須從所樹理想的性質、實現(xiàn)理想的途徑等邏輯關系上來行文方能得高分,如果泛泛而談追求理想顯然邏輯是混亂的;全國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紅”,考生如果就漢字的筆畫特點來談其特點,而不將其拓展到個人、國家、民族的品格等層面上,其立意是沒有深度的;全國新高考Ⅰ卷“強弱之辯”,考生如果不能將“弱”與“強”上升到國家之強弱、民族之強弱,此立意是沒有陽剛之美的。
由此可見,此類試題立足《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既通過多樣化的內容與形式從多角度實現(xiàn)對閱讀理解、信息整理、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等關鍵能力的綜合考查,又彰顯了試題的創(chuàng)新性。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考作文的命題規(guī)律及命題趨向
由近幾年高考作文試題的穩(wěn)定性與創(chuàng)新性可以看出,新高考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題立足《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積極推動《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平穩(wěn)落地,呈現(xiàn)出以下顯著命題規(guī)律與命題趨向。
1.命題規(guī)律
(1)聚焦立德樹人。引導考生關注社會焦點事件、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特別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典型事件,旨在增強考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培育考生的家國情懷,以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慕ㄔO者。如:2021年全國甲卷“可為與有為”,2020年全國新課標卷Ⅱ“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chuàng)未來”,2019年全國新課標卷Ⅰ“熱愛勞動,從我做起”,2019年全國新課標卷Ⅱ“青年接棒,強國有我”等。
(2)選材自由寬泛。文化經典、名言警句、哲理漫畫、時政熱點等皆可作為命題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的必備知識及關鍵能力。如:2021年全國新高考II卷“人字描紅”試題材料為哲理漫畫,2021年全國甲卷“可為與有為”試題材料為時政熱點,2021年全國乙卷“追求理想”試題材料為名言警句;2020年全國新課標卷Ⅰ“齊桓公人才強國”試題材料為文化經典;2019年全國新課標卷Ⅰ“熱愛勞動,從我做起”與2019年全國新課標卷II“青年接棒,強國有我”試題材料為時政熱點。
(3)命題形式多樣。既有“當紅”題型任務驅動型作文,又有經典題型命題作文、話題作文,還有將任務驅動型作文、命題作文、話題作文、應用文巧妙融合的綜合創(chuàng)新題型,從而使全國高考作文試題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如:2021年全國甲卷“可為與有為”將話題作文與任務驅動型作文有機結合,2021年全國乙卷“追求理想”為任務驅動型作文;2020年全國新課標卷Ⅰ“齊桓公人才強國”將任務驅動型作文與應用文有機結合,2020年全國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離與聯(lián)系”將話題作文與任務驅動型作文、應用文有機結合,2020年全國新高考卷II“帶你走近_____”將命題作文與任務驅動型作文、應用文有機結合;2019年全國新課標卷Ⅰ“熱愛勞動,從我做起”與2019年全國新課標卷II“青年接棒,強國有我”將任務驅動型作文與應用文有機結合。5DC078FE-5535-4BE0-9629-42FECC54857B
(4)落實四層四翼。試題以“四層四翼”為測評切入點,在穩(wěn)定的基礎上又逐年創(chuàng)新,從而讓《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平穩(wěn)落地。如:2020年全國新課標卷Ⅰ“齊桓公人才強國”著重考查核心價值,2021年全國新高考II卷“人字描紅”著重考查學科素養(yǎng),2019年全國新課標卷Ⅰ“熱愛勞動,從我做起”著重考查關鍵能力,2020年全國新高考卷Ⅱ“帶你走近_________”著重考查必備知識;2020年全國新課標卷Ⅱ“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chuàng)未來”突出了試題的基礎性,2021年全國乙卷“追求理想”突出了試題的綜合性,2019年全國新課標卷II“青年接棒,強國有我”突出了試題的應用性,2020年全國新課標卷Ⅰ“齊桓公人才強國”突出了試題的創(chuàng)新性。
(5)突出自我意識。試題的寫作身份大多為時代青年或特別強調書寫“自我感受”,從而要求文章必須充滿極強的自我意識。如:2021年全國乙卷“追求理想”與2020年全國新課標卷Ⅱ“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chuàng)未來”,2019年全國新課標卷II“青年接棒,強國有我”等明確要求文章的寫作身份為當代青年;2021年新高考全國II卷“人字描紅”、2020年全國新課標卷Ⅰ“齊桓公人才強國”、2019年全國新課標卷Ⅰ“熱愛勞動,從我做起”寫作指令中分別包含“反映你的認識與評價、鑒別與取舍”“你對哪個感觸最深”“你的認識與思考”。
2.命題趨向
(1)注重擴大選材寬度。以必備知識為切入點,繼續(xù)將文化經典、名言警句、哲理漫畫、時政熱點等作為命題材料,以著重考查考生的必備知識,同時也彰顯試題的基礎性。如2021年全國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紅”與2020年全國新課標卷Ⅰ“齊桓公人才強國”等。
(2)注重群文閱讀意識。以大單元教學為切入點,繼續(xù)將廣泛選取的材料進行自由組合以形成復合類材料,然后再引導考生從整體上對其內涵進行解讀,以彰顯試題的綜合性與創(chuàng)新性。如2021年全國甲卷“可為與有為”與2020年全國新課標卷Ⅰ“齊桓公人才強國”等。
(3)注重理解分析能力。以學科素養(yǎng)為切入點,繼續(xù)增大審題難度,試題材料將由原來的淺顯易懂型逐步轉變?yōu)楦游窈钚?,以刻意增加考生對材料的理解、分析難度,旨在考查學生的信息獲取、知識整合等學科素養(yǎng)。如2021年全國新高考Ⅰ卷“強弱之辯”與2021年全國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紅”等。
(4)注重提升思維品質。以關鍵能力為切入點,繼續(xù)在注重考查考生辯證思維能力的基礎上再著力考查考生的邏輯思維、開放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等思維品質,以彰顯試題的應用性與創(chuàng)新性。如2021年全國甲卷“可為與有為”與2020年全國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離與聯(lián)系”等。
(5)注重巧妙設置任務。以綜合創(chuàng)新為切入點,繼續(xù)將試題材料與寫作任務高度粘合,以彰顯試題的綜合性與創(chuàng)新性。如2021年全國乙卷“追求理想”與2020年全國新課標卷Ⅰ“齊桓公人才強國”等。
(6)注重落實五育并舉。以核心價值為切入點,通過多種途徑引導考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如:2021年全國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紅”與2020年全國新高考卷Ⅱ“帶你走近? ”等。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考作文的教學策略
通過以上闡述我們可以看出,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作文命題,“以全面融入的形式落實立德樹人,引導全面發(fā)展;以融會貫通的形式考查關鍵能力,服務科學選才;以相融相通的形式對標課程標準,引導教育教學?!盵7]鑒于此,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可做以下有益探索——
1.加強大語文學習觀,擴大考生視野。要求考生閱讀歷史文化、科普百科、天文地理、經典名著、時政熱點等書籍,以增長見識、充實自己的必備知識庫。具體教學策略為:①每周開設一節(jié)閱讀課,②定期舉辦讀書交流會,③開辟教室門口閱讀園地,④每周必看《新聞周刊》,⑤定期舉辦科普百科知識競賽。
2.加強思維能力訓練,提升思維品質。要求考生先積累哲學中的相關理論,然后再通過合適的方式對其進行思維訓練。具體教學策略為:①堅持課前3分鐘演講,②緊跟社會熱點撰寫時評文,③定期舉辦辯論賽,④參與《奇葩說》話題的討論。
3.加強審題能力訓練,以求立意精準。要求考生每次作文立意必須“直擊靶心”,切忌立意時“打擦邊球”或“二次立意”。具體教學策略為:①多做對老材料作文試題材料內涵解讀的訓練,②多做提綱式作文訓練,③多做擬寫作文標題及片段訓練。
4.加強信息檢索訓練,找準寫作任務。要求考生能夠快速、準確檢索試題材料中和寫作提示中的關鍵詞,以求準確把握寫作任務和寫作指令。具體教學策略為:①強化時時給關鍵詞做標記的閱讀習慣,②舉辦限時閱讀競賽,③多做偏離寫作任務的二類文作文升格訓練。
5.加強群文閱讀訓練,提升閱讀深度。要求考生能夠從整體上把握群文本內涵,以提高作文立意的深度與內容的廣度。具體教學策略為:①自行確定某一主題對現(xiàn)有教材文本進行重組建構,②挖掘統(tǒng)編新教材大單元文本中所蘊含的其它主題,③自主確定某一主題獨立編寫課外閱讀材料,④在整本書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跨媒介閱讀及比較閱讀。
參考文獻:
[1][2]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
[3]張開.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語文科考試內容改革實施路徑[J].中國考試,2019(12).
[4][6]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
[5][7]教育部考試中心.立德樹人自然融入 內容改革持續(xù)深化[J].中國考試,2021(7).5DC078FE-5535-4BE0-9629-42FECC5485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