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月玲
音樂是盲校義務教育課程中一個重要的學科,不僅能補償視力障礙學生的視覺缺陷,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審美情趣,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盲校音樂教材中的樂譜涉及鍵盤、彈撥、吹奏等多種樂器的符號,學生需要靠摸讀樂譜和聆聽不同聲音的配器、不同的節(jié)拍與節(jié)奏來理解和欣賞音樂。因此,盲校音樂教學需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覺能力。教師通過多種感官體驗、“聽覺聚集”訓練、任務驅動等教學策略豐富他們的聽覺體驗,提升他們的聽覺能力與音樂素養(yǎng)。
盲校音樂新教材中選用了不少經(jīng)典的中外器樂合奏作品作為欣賞內容,其中既有《鴨子拌嘴》等打擊樂合奏曲、滬劇曲牌《紫竹調》等民族器樂合奏曲,也有《打字機》《口哨與小狗》等西洋管弦樂隊合奏曲。在盲校音樂課堂上欣賞這些合奏曲時,教師需發(fā)揮學生的聽覺與觸覺優(yōu)勢,采用聽、唱、奏、演等多種表演形式豐富他們的音樂體驗,激發(fā)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參與音樂教學課堂的積極性,強化學生的聽覺感知。
例如,在教授低年級木琴欣賞曲《我愛北京天安門》時,筆者將聽覺、觸覺、運動覺等多種感官綜合運用。首先,讓學生先聽一遍音樂,熟悉樂曲。隨后,筆者播放第二遍音樂,要求學生跟著旋律哼唱,關注樂曲中的旋律及節(jié)拍。接著,筆者播放第三遍音樂,要求學生用打擊樂器隨音樂伴奏,體會節(jié)奏。在播放第四遍音樂時,學生以聲勢表現(xiàn)曲中情感,加強他們對此樂曲節(jié)奏、節(jié)拍的理解與掌握。最后,學生通過背唱旋律加深音樂記憶,進而增加他們的聽覺體驗。
“聽覺聚焦”是指學生由于視覺障礙,需要高度集中聽覺注意來接受外界信息、辨認周邊環(huán)境。盲校音樂新教材中的音樂作品大多數(shù)是多個聲音線條同時進行的,學生在欣賞樂器合奏時,一般會集中注意力聽某件樂器聲或某段旋律,容易忽略和聲、配器、織體等其他方面。學生如果單純從旋律去欣賞音樂作品是達不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因此,培養(yǎng)學生有意識地進行聽覺的“聚焦”,是提高其聽覺分辨能力的重要一步。教師需對音樂作品的旋律和其他部分進行整理與拆解,在沒有盲文樂譜的情況下,引導學生以耳助目,通過聆聽旋律中的各種要素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
以盲校音樂新教材二年級下冊管弦樂合奏曲《口哨與小狗》為例。音樂描繪小主人和心愛的小狗在林蔭道上散步、玩耍的情景。在盲生聆聽整首樂曲之前,筆者提出“現(xiàn)在你聽到了幾種音色?”“你覺得有哪些音樂形象?”等參考性問題,引導學生帶著疑問聽音樂。需要注意的是,此樂曲的結構為單三部曲式,涉及引子、轉調、音色等變化,教師需將樂曲中不同角色的音樂拆解出來,帶領學生聆聽和欣賞不同的音樂角色。隨后,筆者鼓勵學生對音樂作品中的音色進行描述,從而理解樂曲的結構,將小主人和小狗兩個角色分別用不同音色表示。接著,筆者提示學生根據(jù)音色與音高的變化想象小狗與小主人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學生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小主人開心地吹著口哨帶著心愛的小狗,可愛的小狗跟著小主人在路上跑跑跳跳。
在進一步的音樂賞析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感知口哨與管樂器音色及音高的區(qū)別,感受音樂作品中角色情緒的變化。其中A 樂段口哨聲的出現(xiàn)使樂曲顯得活潑而富有動感,B 樂段主體轉至F 調,由低音樂器演奏,與A 樂段形成鮮明對比,刻畫了小狗的可愛形象。樂曲的尾聲加入了小狗的叫聲,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學生通過音樂體會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筆者此時引導他們向善向美。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對樂曲的分析不需要十分專業(yè)的理論知識,結合他們的生活實際,用音樂的基本要素就可以理解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意圖了。
學生演奏琵琶
學生欣賞音樂作品的同時,教師需引導他們思考音樂背后的內涵,追求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結合。這是“聽”音樂的根本意義所在,既要感官得到愉悅,又要讓精神得到升華。
任務驅動是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某項任務展開主題學習,以任務完成的結果來總結學習過程。這種方法能讓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進行自主學習,從而提高對樂曲的分析能力。在設計任務清單時,筆者以音樂作品主題為中心,安排了學習內容、學習目標、過程與方法、學習任務、學習疑惑等版塊(見表1),也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實行分層與分類教學,為他們設計個性化的學習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筆者幫助學生有目的地聆聽音樂主題,從而深度挖掘音樂作品的內涵,提高對樂曲的分析能力,逐漸提升他們的聽覺理解能力。
表1 音樂作品《打字機》的欣賞任務清單
例如,筆者以音樂作品《打字機》為例,展開任務驅動教學?!洞蜃謾C》是美國作曲家安德森在辦公室打字時聽到打字機發(fā)出的聲音后獲得的靈感,創(chuàng)作了這首作品。該音樂作品最大的特點是在快速的旋律中用打字機作為打擊樂器,表現(xiàn)出緊張忙碌的辦公氛圍以及人們愉快工作的情境。學生所用的盲文打字機發(fā)出的聲音與該音樂作品中打字機的聲音相似,倒機聲、鈴聲、打字聲等音樂要素容易引起他們對樂曲的興趣。在聆聽樂曲之前,筆者先給學生任務清單,學習任務的內容需既有實踐性的體驗,也有思考性的細聽感悟,同時要求學生把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記錄下來,以便筆者為學生解惑。當學生熟悉樂曲后,筆者讓他們選擇喜歡的打擊樂器與同學合作,隨播放的樂曲一起演奏倒機聲、鈴聲、打字聲等音樂要素,也鼓勵學生用拍手、跺腳等動作表現(xiàn)鈴聲和倒機聲,用模擬打盲文的動作表現(xiàn)打字的節(jié)奏,通過這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對聲音的敏銳度,同時提高他們的聽覺理解能力。
內心聽覺是指借助音樂記憶來想象聲音的音高、旋律、節(jié)奏、音色,甚至是音樂形象。內心聽覺分為旋律及和聲兩種,是學生學習音樂重要的能力之一。盲校音樂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唱、念、奏、聲勢等表現(xiàn)方式來輔助聽覺,教師依據(jù)不同音樂作品的具體表現(xiàn)要求,恰當?shù)卣{整音樂的強、弱、快、慢等變化音色,強化學生對節(jié)拍秩序感的準確把握能力及聽覺記憶能力。經(jīng)過反復練習,聽覺記憶能力會不斷提高并逐步實現(xiàn)為內心聽覺。
在筆者所任教的班級中,學生在欣賞樂曲的過程中,可以快速分辨出旋律的音高、節(jié)奏、音色、結構等,并對音樂作品表達的內容有主觀判斷,逐漸達到不需借助他人的幫助,在音樂表現(xiàn)中可以自然地呈現(xiàn)生動而富有美感的樂感特征,并享受音樂的美,形成良性循環(huán)。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個體之間的音樂能力及音樂素養(yǎng)差異較大,教師在教學初期的音樂作品選擇上可以適當?shù)靥岣呒兤鳂纷髌返谋戎?,從純粹的音響角度分析音樂,幫助學生形成自己對音樂的獨特見解,從而提高他們的聽覺記憶能力。
在盲校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的健康發(fā)展為本,尊重和滿足他們的教育教學需要,開發(fā)他們的潛能。從低年級開始,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聽覺能力,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guī)律,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將學生聽覺經(jīng)驗的培養(yǎng)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用豐富的聽覺經(jīng)驗去多維度地感知音樂,全面提升學生音樂素養(yǎng)。
致敬“戰(zhàn)疫”周藝(四川省成都市特殊教育學校)指導老師: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