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洋
主題語境為英語課程內容的六大要素之一,包括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涉及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等內容(教育部,2018)。在英語學科中融入“人與自我”主題教育,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并朝著豐富自我、完善自我的方向前進。然而,在當前的繪本閱讀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容易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直接將自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告訴學生,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缺乏思維性;所設計的教學活動脫離生活實際,學生與文本之間不能進行有效對話,缺乏關聯(lián)性;情境創(chuàng)設過于碎片化、孤立化,不利于主題意義的深入探究,缺乏整體性等。
筆者最近觀摩了一節(jié)小學四年級的英語繪本課“Stacey’s Bike Test”。該繪本是《麗聲北極星自然拼讀繪本》第四級中的一本故事類讀物,屬于“人與自我”主題。它講述了主人公小女孩Stacey 不擅長騎自行車,每次都是最后一名。但在一次測試中,Stacey 為了幫助朋友找丟失的小狗,影響了比賽成績,卻獲得了測試的“最高風尚獎”。筆者將以這節(jié)繪本閱讀課為例,闡述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從故事的表層信息走向主題意義理解,實現(xiàn)育人價值。
Make connection 是我們閱讀時常用的一種閱讀策略。Text-toself(將文本與自我相聯(lián)系),作為連接類型的一種,讓學生在閱讀文本和自己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之間建立聯(lián)系。這樣的聯(lián)系能鼓勵他們在課堂上積極分享自己建立的連接內容,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事件、問題和解決方案。
在閱讀前,教師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鼓勵學生們分享自己對于“test”的認知。生活和學習中存在著大大小小的測試,學生們對此深有感觸。他們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頭腦風暴,從測試的種類、測試的排名、測試后的心情等多個角度分享自己對于“test”的理解。這時,教師順勢引入主題:In our daily life, we have many many tests.But have you done the bike tests before?Yes or no? 大部分學生沒有經歷過自行車比賽,感到十分好奇,從而對接下來的繪本學習充滿期待。
教師抓住“test”這一連接點,將文本與生活相連接,讓學生們有話可說。從生活中的測試導入繪本中的測試,這樣不僅能有效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并引入主題,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閱讀期待。
預測是指在事、物未出現(xiàn)或未發(fā)生時,對可能出現(xiàn)的狀況的預期。閱讀過程中的預測,是基于一定的內在邏輯,對接下來要寫什么或怎么寫進行“猜測”“推想”(即“假設”)和“驗證”(陳先云,2018)。學生根據(jù)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對故事情節(jié)做出合理預測,在不斷驗證、修正的過程中,能夠正確評價別人、認識自我,加深對文本主題意義的理解。
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封面信息,知道故事的主人公為Stacey 和Tod,而故事的情節(jié)則是圍繞著自行車大賽展開的。由此,教師通過給出一些疑問詞,如who,where,what 等,鼓勵學生對本次測試的結果、人物的心情、發(fā)生的地點等進行預測。學生們大膽地發(fā)散思維,對故事的情節(jié)和結局展開預測,例如:Whose dog is this?/Why is Stacey so sad? /Who wins?/Where are they?接著,教師呈現(xiàn)繪本的圖3 和圖4,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根據(jù)其中的關鍵詞和詞組來判斷Stacey 和Tod 騎自行車的水平,進一步預測比賽的結果。在這樣層層深入的預測過程中,學生們能基于自己的認知生成個性化的思考,如:I think Tod wins.Because he always wins the bike tests./I think Stacey is the best.Maybe it is like the traditional story“The tortoise and the hare.Everything will happen.最后,教師帶領學生默讀繪本的圖5 至圖14,緊扣學生最關心的測試結果,找到文本的關鍵句“She isn’t the first, she is the best”,及時驗證預測,揭曉故事的結局。
預測的重點不在于猜得對與否,而是在不斷預測、驗證的過程中,加深對故事的理解,領會故事的主題意義。學生從觀察繪本封面開始,再到閱讀繪本故事結束,一步步地預測并驗證自行車比賽的結果。這樣的學習經歷,使文本主題意義逐漸顯現(xiàn),學生能夠領會到“優(yōu)秀的品質遠比結果更重要”的道理,達到潤“人”細無聲的效果。
比較是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將文本與現(xiàn)實進行比較,最大的作用在于“遷移”,既可以從現(xiàn)實“遷移”到文本,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加深對文本的體驗和感知,又可以從文本“遷移”到現(xiàn)實,讓理論指導實踐,學以致用(鄧黎莉,2019)。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挖掘文本內涵,體悟人物性格,進而聯(lián)系自身實際,反觀自我,從文本“遷移”到現(xiàn)實,養(yǎng)成優(yōu)良的品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采用比較的方式,啟發(fā)學生思考,提煉文本主旨,深化主題意義。在測試中,學生們了解到Tod 遙遙領先,但由于車速過快、路面濕滑而摔倒,小狗也不幸走丟了。這時,教師及時地引導學生注意Stacey 的行為表現(xiàn),通過尋找關鍵詞組:goes slow, spots the paw prints,helps find the dog,感受Stacey 樂于助人的優(yōu)秀品質。針對故事中人物的表現(xiàn),教師引導學生對比思考:如果你是Stacey,你會選擇中斷比賽去救助小狗嗎?為什么?在換位思考的過程中,感知Stacey 的人物性格,反觀自我:如果自己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情況,會選擇幫助別人嗎?在測試后,Stacey 雖然因為幫助尋找小狗影響了測試成績,但她最終獲得了測試的“最高風尚獎”。在這里,教師通過出示繪本的圖4 和圖14,再次引導學生對比思考:In Pic.4, Stacey is the last.But in Pic.14, she is the best.From“l(fā)ast”to“best”,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見圖1)? 主人公Stacey 雖然測試成績不佳,卻因為自己的優(yōu)秀品質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學生們各抒己見,紛紛表達自己對故事的感悟,例如:We should be kind./We should be helpful./We should love animals.
圖1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兩次進行比較。第一次是將自己與主人公Stacey 進行比較:如果自己遇到類似情況,會怎樣選擇呢?第二次是抓住繪本中的一對反義詞“l(fā)ast”和“best”,鼓勵學生對繪本故事的結局以及人物做出評價。通過兩次比較,引領學生從文本“遷移”到現(xiàn)實,給學生提供了“評價”別人以及了解自我的機會,同時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語言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探究語篇的主題意義是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學科育人、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有效途徑。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思考,循序漸進地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不能僅僅滿足于對表層信息的理解,而要挖掘文本內涵,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實現(xiàn)與文本的共情。
在閱讀中,教師通過思維導圖,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從零散的信息中梳理關聯(lián),理解文本大意。閱讀后,教師又指導學生根據(jù)思維導圖,為主人公Stacey 撰寫頒獎詞(見圖2)。學生在舒緩的音樂聲中,用抑揚頓挫的聲音表達自己對Stacey 的贊美之情:Dear Stacey, you are a good girl.You can’t run very fast, but you are very kind.You are not the first,but you are the best!
圖2
學生在“人與自我”這一主題語境下聯(lián)系自我、認識自我、反觀自我,并一步步地走向提升自我。繪本主人公Stacey 雖然測試成績不如人意,但其樂于助人的優(yōu)秀品質已深入人心。特別是繪本中的一句話“You are not the first,but you are the best.”讓學生們深有感觸,促進他們主動提升自我,從繪本走向生活,在平時的生活中能夠勇于承擔、樂于助人。
將“人與自我”主題融入小學英語繪本教學,教師需要調動學生與主題相關的經驗,與實際生活建立關聯(lián),在主題探究的過程中,逐步刷新學生的價值觀念,最終內化為自身的認知、行為和品格,實現(xiàn)能力向素養(yǎng)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