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嫩嫩 王佶旻
[關鍵詞] 來華預科生;漢語學習效能感;效能感信息來源
[摘? 要] 本文通過問卷法對開展中國政府獎學金本科來華留學生預科教育的5所院校中458名預科生進行漢語學習效能感情況調查和預科結業(yè)成績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從整體來說,預科生的漢語學習效能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性別方面,男生的學習能力效能感顯著高于女生;專業(yè)方面,經(jīng)貿預科生的漢語學習效能感顯著高于理工、文科和醫(yī)學;地域方面,亞洲的預科生顯著高于歐美大洋洲;學校方面,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的預科生顯著高于其他學校。漢語學習效能感與預科結業(yè)成績之間呈正相關關系?!白陨淼某晒?jīng)驗”“同伴經(jīng)驗”“鼓勵性言語”“積極情緒”是漢語學習效能感的主要來源。
[中圖分類號]H19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8174(2022)02-0032-10
1. 引 言
預科教育,就是讀大學本科前的預備教育,主要目標是初步解決留學生入系后生活和專業(yè)學習所需漢語的運用能力問題(王佶旻,2016)。預科生在來中國學習之前基本都是漢語零基礎,他們的漢語起點相同、學習時間相同、學習任務相似、學習條件和環(huán)境相似,但其學習能力、心理素質、習慣教養(yǎng)等方面參差不齊,經(jīng)過一年的預科集中教育之后,他們的漢語水平便有了很大的差距。預科生既要學習漢語,又要進行數(shù)理化等專業(yè)課的學習,這對預科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之間的矛盾,也直接給預科漢語教師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使得預科教師們越來越關注學生個體認知因素的差異,而“學習效能感”是核心因素之一。
學習效能感是對Bandura(1977)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 概念的應用。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其組織和實施達成特定成就目標所需行動過程的能力的信念(Bandura,1997),包含“能力”和“行動”兩個關鍵因素,其本質是對自己能力的主觀感知,并非是個體的真實能力,存在一定的偏差性(Bandura,1980)。這是因為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效能信息源的基礎之上(Bandura,2001),個體要對效能信息源進行整合、認知加工和自我反?。ò喽爬?,林穎等譯,2001),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個人、社會及情境因素會影響個體對效能信息源的認知解釋,因此對自己能力的感知產(chǎn)生了偏差,進而影響個體隨后的行為(Bandura,1982;1986)。只有測量短時間內的自我反思和行動,才能最精確地揭示它們之間的關系(班杜拉著,謬小春等譯,2003:52-87)?;诖?,本研究將漢語學習效能感定義為:漢語學習者對控制自己漢語學習行為和漢語學習能力的主觀判斷,以及漢語學習者對自己能否利用所擁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漢語學習任務的自信程度的評價。
學習效能感對學習起著巨大的作用,尤其在同等能力的條件下。學習效能感與目標定向呈正向相關的關系(尚建國、寇金南,2015),即學習效能感較高的個體會傾向于選擇有一定難度的任務。學習效能感越高的學生越有堅持性,可以更好地監(jiān)控自己的學習時間安排,并傾向于延遲滿足(周永紅、呂催芳、楊于岑,2014)。學習效能高的學生會更多地采用認知和元認知策略,更容易產(chǎn)生學業(yè)求助行為,他們的情緒越飽滿,信心越足,會更多地關注在如何解決問題和激發(fā)自身的潛能上,活動效率高 (Nie,YouYan & Lau Shun, 2011)。總之,學習效能感直接或者通過影響其他學習變量間接地對學業(yè)成就產(chǎn)生影響,而學業(yè)成就也反過來影響著學習效能感。
漢語學習效能感的研究起步較晚,以“漢語學習效能感”為關鍵詞在知網(wǎng)上僅能檢索到30多篇相關論文,且以碩士學位論文為主。研究內容集中在三個方面:
第一,理論闡述和現(xiàn)狀調查研究。梁建英(2002)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對漢語學習和教學都有促進作用;自我效能感影響外國中學生(王曉霞,2014)和初級階段留學生(甄文婷,2016)對漢語學習的持久度、努力度、情緒態(tài)度以及漢語任務難度的選擇;同時,留學生學習其他語言的經(jīng)驗、得到的評價等也會影響漢語學習效能感(甄文婷,2016)?,F(xiàn)狀調查結果顯示,現(xiàn)有研究中被試的漢語學習效能感基本都處于中等或偏上水平。其中,華東師范大學53名日韓留學生的漢語學習效能感隨著年齡的增加反而降低,隨著學習時間的增加呈現(xiàn)高-低-高的趨勢,從聽說讀寫、交際和一般效能感6個維度來看,閱讀效能感最高,口語效能感最低(朱琳,2009)。北外90名本科留學生的漢語學習效能感隨著年級的升高不斷提升(丁安琪,2011)。26名墨西哥預科生的漢語學習效能感隨著漢語學習時間的增加而上升,口語效能感最低,一般漢語效能感最高(周楚越和任曉霏,2021)。東北高校171名中高級留學生的漢語學習閱讀和聽力效能感高于寫作和口語,漢字效能感最低(張曉宇,2020)。北京高校150多名來華進修生的漢語學習效能感中,控制感高于能力感,漢字效能感最低,日韓學生除了漢字效能感顯著高于歐美學生之外,其他均顯著低于歐美學生(鄭麗慧,2015)。82名維也納留學生的漢語學習效能感的控制感高于能力感,漢語水平和漢語學習時長越高,效能感越高,年齡和性別沒有顯著影響(李安琪,2018)。此外,還有350名維吾爾族中學生的漢語學習效能感整體呈良好趨勢,女生相比男生效能感較高,并隨著年級、漢語學習時長以及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上升(趙福君和王黨飛,2016)。
第二,聽說讀寫特殊的漢語學習效能感研究。陳欣(2019)編制漢語聽力效能感量表,包括一般漢語效能感、聽力能力、努力、環(huán)境、控制效能感,76名留學生的漢語聽力效能感與聽力成績呈顯著正相關關系。王學琴(2012)編制了漢語口語效能感量表,包括一般漢語口語效能感、流利性、準確性、復雜性口語效能感。115名留學生的口語復雜性效能感最低,歐美學生最高,女生明顯低于男生,年齡和漢語學習時長交互影響漢語口語效能感。詹許君(2015)編制了漢語閱讀效能感量表,包括一般漢語效能感、閱讀能力、努力、環(huán)境、控制效能感,62名留學生的漢語閱讀努力效能感最高,閱讀控制效能感最低,東南亞學生的閱讀能力效能感最高,中亞和俄羅斯學生的閱讀環(huán)境效能感最高。武小露(2016)編制了漢語寫作效能感量表,包括漢語寫作技能和任務效能感,61名留學生的漢語寫作技能效能感高于任務效能感,對漢語寫作產(chǎn)出有著較大的影響。這些調查豐富了單項漢語學習效能感研究。
第三,漢語學習效能感與其他因素的實證關系研究。漢語學習效能感與學習適應性(鄧婉君,2011)、跨文化適應性(高健,2012)、學習策略(張夢,2017)和學業(yè)成績(鄧婉君,2011)均呈正相關關系;高分組學習者的成功能力歸因可以正向預測并解釋學習效能感的47%的變異量(李稚倩,2016);學習效能感與課堂焦慮(張莉,2014;謝麗娜,2019)、學習倦?。ü?,2016;薛姍,2018)呈顯著負相關關系。但是徐萍(2016)的研究結果顯示漢語學習效能感對HSK成績沒有顯著影響。
綜上可得,留學生的漢語學習效能感研究相對較少,且沒有針對中國政府獎學金本科來華留學預科生這一特殊群體的研究,研究的樣本量都比較少,對漢語學習效能感的結構和測量各不相同,缺少探討與成績的關系研究以及學習效能感信息來源的實證研究。因此,本研究針對來華留學預科生,編制了漢語學習效能感量表和漢語學習效能感信息來源量表,考察預科生的漢語學習效能感現(xiàn)狀、影響因素、與預科結業(yè)成績的關系,以及如何培養(yǎng)良好的漢語學習效能感,將其應用于指導漢語教學和漢語自主學習上。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問題
問題一:來華留學預科生的漢語學習效能感現(xiàn)狀和影響因素是什么?
問題二:漢語學習效能感與預科結業(yè)成績之間的關系如何?
問題三:不同的效能感信息來源與漢語學習效能感的形成和發(fā)展有什么聯(lián)系?
2.2 研究對象
研究選取開展中國政府獎學金本科來華留學生預科教育的5所院校的預科生為被試,正式施測共發(fā)放560份問卷,有效問卷為470份,將填寫問卷的被試和預科結業(yè)考試成績信息庫進行合并之后,最終被試確定為458人。其中,男被試251人(54.8%),女被試207人(45.2%);經(jīng)貿專業(yè)被試108人(23.6%),理工專業(yè)被試76人(16.6%),文科專業(yè)被試111人(24.2%),醫(yī)學專業(yè)被試163人(35.6%);亞洲被試213人(46.5%),非洲被試167人(36.5%),其他(主要是歐美地區(qū))被試78人(17.0%);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被試79人(17.2%),北京語言大學被試53人(11.6%),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被試87人(19.0%),同濟大學被試158人(34.5%),山東大學被試81人(17.7%)。
2.3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使用“漢語學習情況問卷”和“漢語綜合統(tǒng)一考試”。其中,“漢語學習情況問卷”包括兩個自編量表:《漢語學習效能感量表》和《漢語學習效能感信息來源量表》,整個問卷總共50道題,采用6度量表的計分形式?!皾h語綜合統(tǒng)一考試”是北京語言大學國際學生教育政策與評價研究院(原漢語考試與教育測量研究所)于 2013 年研發(fā),是面向中國政府獎學金本科來華留學生的預科結業(yè)考試,該考試由聽力理解、綜合閱讀和書面表達三部分組成,全卷共121題,包含12種題型,考試時間大約160分鐘,試卷質量優(yōu)良,信效度非常高(王佶旻、黃理兵、郭樹軍,2016:53-58)。
《漢語學習效能感量表》的編制,首先通過梳理前人理論確定量表結構為能力效能感和行為效能感,然后借鑒Gibson,S. & M. H. Dembo(1984)、Pintrich,P. R. & E. V. De Groot(1990)、王凱蓉等(1999)、梁宇頌(2000)的框架,參考邊玉芳(2003)和朱琳(2009)的內容編制30道題目,先后請預科一線教師和預科測量專家校對,選取32名預科生進行預測,經(jīng)同質性檢驗,刪除兩道與總分相關系數(shù)小于0.40的題目,最終修訂量表為28道題,進入正式施測。正式施測得到的有效數(shù)據(jù)為470份,用于修訂量表的質量分析:第一,采用極端分組和同質性檢驗兩種方法,得出題目區(qū)分度合格,且所有題目測量相同的潛在特質。第二,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值為0.95,Bartlett球形檢驗的χ2值為5891.63(自由度為378),說明適合進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碎石圖和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4個,累計方差貢獻率為52.89%,通過最大變異進行正交旋轉得到因素矩陣,將旋轉后的4個因子命名為“控制感”“預期感”“努力感”“天資感”。第三,進行二階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到兩個公因子,分別為“漢語學習能力效能感”(α = 0.879)和“漢語學習行為效能感”(α = 0.907)。其中,“漢語學習能力效能感”有14道題,包括“天資感”和“預期感”兩個維度,是漢語學習者對自己天資的感知和對今后學習的預期,這是個體對自己學習能力的判斷;“漢語學習行為效能感”有14道題,包括“努力感”和“控制感”兩個維度,是漢語學習者對自己努力程度的感知,以及對自己利用所擁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努力行動的評價,這是個體對自己學習行為的判斷。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shù)為0.937。
《漢語學習效能感信息來源量表》共22道題,通過借鑒Lent, R. W. & F. G. Lopez(1991)和賈可(2015)的量表,并結合“三元交互論”的邏輯體系,編制出五因子結構:直接經(jīng)驗、替代性經(jīng)驗、言語說服、生理和情緒狀態(tài)、環(huán)境;包括9個子維度:自身的成功經(jīng)驗、失敗經(jīng)驗的歸因、同伴的成功經(jīng)驗、同伴的失敗經(jīng)驗、鼓勵性言語、批評性言語、積極情緒、消極情緒、環(huán)境認可。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shù)為0.711。
3. 研究結果
3.1 預科生的漢語學習效能感情況
3.1.1 整體分布情況
由表1可知,預科生的漢語學習效能感整體均值為4.48,預科生的漢語學習行為效能感(M = 4.81)明顯高于漢語學習能力效能感(M = 4.16)。
3.1.2 群體差異分布情況
(1)性別因素對預科生的漢語學習效能感有顯著性影響 (t(456) = 2.60,p = 0.010),具體表現(xiàn)為男生的漢語學習效能感顯著高于女生。其中,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能力效能感(t(456) = 3.44,p = 0.001)這一層面,對行為效能感(t(456) = 1.38,p = 0.170)影響不顯著。
(2)專業(yè)背景對預科生的漢語學習效能感有顯著性影響(F = 11.67,p = 0.000),采用最小顯著差異法(LSD法)進行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就漢語學習效能感的所有維度而言,經(jīng)貿專業(yè)的預科生顯著高于理工、文科和醫(yī)學專業(yè)。
(3)不同地域的預科生在漢語學習效能感上差異顯著(F = 3.35,p = 0.036),采用最小顯著差異法(LSD法)進行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在漢語學習行為效能感層面,亞洲預科生顯著高于非洲和其他地域的預科生,在漢語學習能力效能感方面差異不顯著。
(4)不同學校的預科生在漢語學習效能感上有顯著性差異(F = 11.53,p = 0.000),采用最小顯著差異法(LSD法)進行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就漢語學習效能感的所有維度而言,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的預科生顯著高于其他四所學校,同濟大學的預科生顯著高于山東大學。
3.2 漢語學習效能感與預科結業(yè)成績的關系
漢語學習效能感與預科結業(yè)總成績兩個變量均屬于連續(xù)變量,因而采用K. Pearson的積差相關方法進行分析,如圖1,結果表明二者之間呈正相關關系(r = 0.21,p = 0.000)。
進一步選擇復回歸分析中的強迫進入變量法(Enter),表2結果表明,能力效能感和行為效能感兩個自變量與效標變量的多元相關系數(shù)為0.28,多元相關系數(shù)的平方為0.08,表示兩個自變量共可解釋預科總成績變量8.10%的變異量。能力效能感的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為負數(shù),說明其對預科成績的影響是負向的;行為效能的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為正數(shù),說明其對預科成績的影響是正向的;但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共線性問題。兩個變量對預科總成績的影響均顯著,但行為效能的β系數(shù)絕對值較大,表示行為效能對預科總成績具有較高的解釋力,而能力效能對預科總成績的變異解釋甚小。標準化回歸方程式為:預科結業(yè)成績 = 0.39*漢語學習行為效能感 -0.16*漢語學習能力效能感。
3.3 預科生的漢語學習效能感信息來源
3.3.1 整體分布情況
預科生整體在環(huán)境認可上得分最高
(M ± SD = 5.17 ± 0.81),其次是同伴的成功經(jīng)驗(M ± SD = 4.54 ± 1.04)、自身的成功經(jīng)驗(M ± SD = 4.51 ± 0.91)、積極情緒(M ± SD = 4.32 ± 1.11)、鼓勵性言語(M ± SD = 4.29 ± 1.10)、消極情緒(M ± SD = 2.91 ± 1.29)、失敗經(jīng)驗的歸因(M ± SD = 2.85 ± 1.04)、同伴的失敗經(jīng)驗(M ± SD = 2.38 ± 1.23),批評性言語得分最低(M ± SD = 1.84 ± 1.14)。
3.3.2 群體差異分布情況
以漢語學習效能感信息來源為因變量,以“性別”“成績”為自變量進行獨立樣本 T檢驗,同時以“地域”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經(jīng)分析可知:
(1)性別上,在同伴的成功經(jīng)驗(男M ± SD = 4.64 ± 1.02,女M ± SD = 4.43 ± 1.04)、鼓勵性言語(男M ± SD = 4.45 ± 1.04,女M ± SD = 4.10 ± 1.14)、積極情緒(男M ± SD = 4.47 ± 1.04,女M ± SD = 4.15 ± 1.17)這三個方面,男生的體驗顯著高于女生,t(456) = 2.19、3.44、3.04,p = 0.029、0.001、0.002。在消極情緒方面(男M ± SD = 2.77 ± 1.28,女M ± SD = 3.08 ± 1.29),女生的體驗顯著高于男生,t(456) = -2.56,p = 0.011。
(2)地域上的差異顯著主要體現(xiàn)在同伴的成功經(jīng)驗(亞洲M ± SD = 4.69 ± 0.94,非洲M ± SD = 4.50 ± 1.07,其他M ± SD = 4.23 ± 1.14)方面,F(xiàn) = 5.88,p = 0.003。采用最小顯著差異法(LSD法)進行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亞洲的預科生顯著高于其他組別的預科生。
(3)成績上,采用極端分組法,按照預科成績的高低分為高分組125人,低分組126人。結果顯示,在自身的成功經(jīng)驗(高M ± SD = 4.78 ± 0.81,低M ± SD = 4.16 ± 1.00)和環(huán)境認可(高M ± SD = 5.33 ± 0.80,低M ± SD = 5.00 ± 0.85)兩個方面,高分組的預科生顯著高于低分組,t(249) = 5.40、3.23, p = 0.000、0.001。在同伴的失敗經(jīng)驗(高M ± SD = 2.04 ± 1.10,低M ± SD = 2.72 ± 1.31)、批評性言語(高M ± SD = 1.44 ± 0.80,低M ± SD = 2.24 ± 1.29)和消極情緒(高M ± SD = 2.36 ± 1.20,低M ± SD = 3.45 ± 1.18)這三個方面,低分組的預科生顯著高于高分組, t(249) = -4.47、 -5.89、 -7.26, p = 0.000、0.000、0.000。
3.3.3 與漢語學習效能感的關系
采用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可知,除了批評性言語(r = -0.08,p = 0.073)與漢語學習效能感不相關之外,其余八個方面均與漢語學習效能感相關,相關系數(shù)依次為:自身的成功經(jīng)驗(r = 0.60,p = 0.000)、鼓勵性言語(r = 0.52,p = 0.000)、同伴的成功經(jīng)驗(r = 0.49,p = 0.000)、積極情緒(r = 0.44,p = 0.000)、環(huán)境認可(r = 0.44,p = 0.000)、消極情緒(r = -0.24,p = 0.000)、同伴的失敗經(jīng)驗(r = -0.24,p = 0.000)、失敗經(jīng)驗的歸因(r = -0.14,p = 0.003)。
使用逐步多元回歸分析法(Stepwise)進一步分析,將八個預測變量全部引入模型,再逐個剔除對殘差平方和貢獻較小的變量,保留在模型中的解釋變量之間多重共線性不明顯,且對被解釋變量有較好的解釋貢獻,以保證最后的回歸模型是最優(yōu)的。由表3結果發(fā)現(xiàn),有顯著預測力的變量依次為“自身的成功經(jīng)驗”“鼓勵性言語”“同伴的成功經(jīng)驗”“同伴的失敗經(jīng)驗”“積極情緒”,剔除了三個預測變量。保留的五個預測變量與“漢語學習效能感”的多元相關系數(shù)為0.74,決定系數(shù)(R2)為0.54,最后回歸模型整體性檢驗的F值為107.31(p = 0.000),五個預測變量共可有效解釋“漢語學習效能感”54.3%的變異量。標準化回歸方程式為:漢語學習自我效能感? =? 0.35 × 自身的成功經(jīng)驗? ±? 0.24 × 鼓勵性言語? ±? 0.21 × 同伴的成功經(jīng)驗 - 0.16 × 同伴的失敗經(jīng)驗? ±? 0.16 × 積極情緒。
4. 綜合討論
4.1 漢語學習效能感的影響因素分析
4.1.1 從整體分布來看
預科生的漢語學習效能感整體均值為4.48,在6度量表里,處于中間值3.50以上,說明預科生的漢語學習效能感整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與以往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丁安琪,2011;周楚越、任曉霏,2021)。這是因為預科生基本已經(jīng)成年,在漢語之外的其他領域或多或少都有成功的經(jīng)歷,這些背景會使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行為習慣性地充滿信心。而且預科生的漢語水平大多處于初級階段,起點低容易取得明顯的進步,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提高漢語學習效能感。
預科生的漢語學習行為效能感明顯高于能力效能感,與鄭麗慧(2015)的研究結果一致。鄭麗慧的研究被試為來華進修生,有一定的漢語基礎,而預科生的漢語基本零基礎,但在第二語言學習領域中,漢語被公認為是一門復雜的、困難的語言,因此不管是漢語初學者還是中高級學者,都容易產(chǎn)生畏難情緒,從而認為自己學習漢語的天賦不高,導致能力效能感變低。在行為效能感層面,預科生有著上大學的明確目標,需要在一年之內集中精力通過預科結業(yè)考試,加之預科培訓院校的緊密課程和嚴格管理,這便提高了預科生的努力感和控制感,從而使行為效能感的得分更高。預科生的漢語學習能力效能感的標準差較大,說明預科生的漢語學習能力存在著更大的個體差異。
4.1.2 從群體差異分布來看
性別因素上,男生的漢語學習效能感顯著高于女生,尤其體現(xiàn)在漢語學習能力效能感這一層面上,說明男生學習漢語時更加自信。這與不同性別的心理特征、社會傳統(tǒng)和“偏見”有關,男生經(jīng)常自我評價高,自認為智商高、能力強,也更喜歡接受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對抗性較強;而女生自我評價低,傾向于穩(wěn)定性,包容性強。漢語學習行為效能感是對自己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自信和判斷,與后天培養(yǎng)有很大的關系,與性別因素關系不大。這與一般學習效能感領域的研究結果一致(王才康,2001;邊玉芳,2003)。而在留學生的漢語學習領域內,性別因素對漢語學習效能感沒有顯著差異(朱琳,2009;丁安琪,2011;鄭麗慧,2015;李安琪,2018),這些研究的樣本量不足,使得性別因素的差異不顯著。在少數(shù)民族中學生的漢語學習領域內,趙福君和王黨飛(2016)的研究表明,女生的漢語效能感顯著高于男生,認為中學階段男女生的意志力、記憶力和學習態(tài)度導致這一差異顯著。但與本研究的結果相反,究其原因,一是學習階段的不同,二是中國女性同外國女性的文化思維不一致。
專業(yè)因素上,經(jīng)貿專業(yè)的預科生漢語學習效能感在各個維度上均是最高的,且顯著高于理工、文科和醫(yī)學專業(yè),說明經(jīng)貿專業(yè)的學生對學習漢語充滿了信心,并愿意為之付出努力。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領域內,經(jīng)貿漢語學科發(fā)展相對成熟,相關教材和研究成果豐碩(沈庶英,2014),專業(yè)特點對學生的交際能力要求高(張黎,2006),學生未來的職業(yè)報酬相對可觀,這些都會提高經(jīng)貿專業(yè)留學生的學習效能感。在漢語學習能力效能感上,醫(yī)學專業(yè)的預科生得分最低,這是因為醫(yī)學專業(yè)難度相對較大,進而影響預科生對未來專業(yè)學習的信心。田芝(2013)的研究表明,大學英語學習效能感的文理專業(yè)差異不顯著,而在漢語學習效能感領域,還沒有研究涉及專業(yè)這一因素。
地域因素上的差異顯著,具體表現(xiàn)在漢語學習行為效能感這一層面,亞洲預科生顯著高于非洲和其他地區(qū)的學生。這說明亞洲學生是最刻苦,最愿意付出努力并控制自己的行為去學習漢語,符合亞洲文化圈的學生特點;非洲學生由于條件刻苦,自己國家的教育資源和學習習慣并不優(yōu)良,導致行為效能感中的控制感顯著低于亞洲學生。地域因素在能力效能感這一層面差異不顯著。但是鄭麗慧(2015)的研究表明,地域對基本能力感和控制感均存在顯著差異。丁安琪(2011)的調查結果認為國籍對學習效能感沒有顯著差異。李安琪(2018)指出,華裔背景對學習效能感影響不顯著,僅在能力效能感下的天資感維度差異顯著,這是因為華裔學生擁有獨有的漢語環(huán)境以及對中國語言文化的認同,所以顯著高于非華裔學生。
學校因素上,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的漢語學習效能感顯著高于其它四所學校,同濟大學的學習效能感也很高。這跟每所學校不同的留學生管理制度、教學設備、師資力量等有一定的關系,且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和同濟大學地處北京和上海,學校綜合排名靠前,接觸到的環(huán)境和資源相對更豐富,這些都無形中給了學生自信。鄧婉君(2011)的調查也表明,對于泰國高中生來說,私立學校學生的漢語學習效能感顯著高于國立學校,學校類型的差異不容忽視。因為泰國私立學校開設時間早,生源有很多華裔,所以私立學校的學生有一定的優(yōu)勢感,提高了漢語學習效能感。
4.2 漢語學習效能感與預科結業(yè)成績之間的關系
大量研究表明,學習效能感對學習成績有一定程度的預測作用(Jinks,J. & Morgan,V.,1999),本研究中,漢語學習效能感與預科結業(yè)總成績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鄭麗慧,2015;陳欣,2019)。鄧婉君(2011)的研究指出,漢語學習效能感不僅能直接影響漢語成績,還可以通過影響學習適應性間接地影響漢語成績。但是徐萍(2016)的結果卻顯示,漢語學習效能感與HSK成績沒有顯著性相關關系。這是因為學習效能感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必須測量短時間內的效能感和學習成績才有意義,本研究的施測時間是在預科結業(yè)考試前一個月進行的,因此有很好的相關關系,而徐萍研究中的HSK成績與學習效能感量表的施測時間并不能保證在同一階段,因此有很大的偏差性。
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漢語學習行為效能感對預科結業(yè)成績具有較高的解釋力,而能力效能對預科成績的變異解釋甚小。學習能力效能感中的天資感和預期感在一定程度主觀性更強,偏差更大,學生的盲目自信反而可能對學業(yè)成績產(chǎn)生一定的負面影響。而行為效能感中的努力感和控制感對學業(yè)成績的影響更大,這樣的結果有利于教師和學生通過重點培養(yǎng)學習行為效能感,以實際的努力和行為控制去達成學業(yè)目標。
本研究中,漢語學習效能感分別與聽力(r = 0.20,p = 0.000)、閱讀(r = 0.20,p = 0.000)、寫作(r = 0.16,p = 0.001)成績呈顯著正相關關系,這也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陳欣(2019)的研究認為,漢語聽力效能感對漢語聽力成績有正向預測作用,聽力成績的高低也影響著聽力效能感,二者之間是相互的關系。詹許君(2015)印證了漢語閱讀效能感對閱讀成績的預測性。武小露(2016)調查了漢語寫作效能感對寫作的流利性、準確性、復雜性的影響,結果表明,隨著漢語寫作效能感的提升,寫作成績也不斷上升。但這些研究使用的統(tǒng)計方法是方差分析和t檢驗,并沒有做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4.3 漢語學習效能感的信息來源分析
4.3.1 效能感信息來源分布情況
從漢語學習效能感信息來源量表的整體分布情況看,預科生對自己的學習環(huán)境持較滿意的態(tài)度,這是因為預科生處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對其學習漢語有很大的激勵作用,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鄭麗慧,2015;張曉宇,2020)。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在環(huán)境認可信息來源的這一維度上,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顯著高于其他三所學校(F = 6.22,p = 0.000),與上文漢語學習效能感的結果相印證。批評性言語得分最低,說明教師們整體還是采取鼓勵式教育為主。
從群體差異情況來看,性別上,女生在學習漢語時更多體驗到的是消極情緒,男生相對更加樂觀,看到同伴的成功經(jīng)驗會認為自己也可以,從而提高漢語學習效能感。因此,應該更多關注女生的情緒狀態(tài)。
地域上,亞洲留學生更容易受到同伴成功經(jīng)歷的影響,而歐美留學生更多的關注自身,很少會因為同伴的成功學習經(jīng)歷來影響自己的行為,這是因為西方民族更為開放,提倡個人沖突和自我表現(xiàn)。因此,對亞洲的留學生要引導他們進行健康的競爭和比較,對歐美的學生要保持他們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鄭麗慧(2015)和張曉宇(2020)的研究結果中,在替代性經(jīng)驗來源方面,均是歐美地區(qū)的學生得分最低。
成績上,漢語學習成績越好的留學生體驗到自身的成功經(jīng)驗越多,對環(huán)境認可度更高。這說明學業(yè)成就上的反饋會影響學習效能感的信息來源,成績好的學生會更主動尋求外界的幫助,進而影響學習效能感,形成正向循環(huán)。成績不好的留學生更多體驗到了消極情緒和批評性言語,還會受同伴失敗經(jīng)驗的影響。這些不好的體驗使得成績不好的學生更容易出現(xiàn)不當行為,降低積極性,從而形成負向循環(huán)。因此,要多給學生多創(chuàng)造體驗成功的機會,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引導效能信息來源和效能感之間進行正向的循環(huán)。
4.3.2 效能感信息來源與學習效能感之間的關系
相關和回歸分析的結果表明,“自身的成功經(jīng)驗”“同伴的經(jīng)驗”“鼓勵性言語”“積極情緒”共可有效解釋漢語學習效能感54.3%的變異量,是預科生學習效能感的主要來源,因此,教師可以從這些方面為留學生提供漢語學習效能感信息,培養(yǎng)學習漢語的興趣,進而提高學業(yè)成就,使其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
在“自身的成功經(jīng)驗”方面,可以設置合適的目標,增加學生親歷的成功經(jīng)驗。Schunk (1981)發(fā)現(xiàn)近期目標的達成會給個體提供越來越多的掌握性經(jīng)驗證據(jù),進而提高學習效能感。教師應因材施教,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機會體驗通過努力完成學習任務的成功經(jīng)歷。
在“同伴的經(jīng)驗”方面,要有效的利用榜樣,提供替代性經(jīng)驗。Zimmerman(1992)指出,個體對自己能力的判斷有一部分是通過與他人行為的比較得到的,面對困難信心十足的榜樣比遇到問題就自我懷疑的榜樣更能輸出高效能和強毅力。
在“鼓勵性言語”方面,應給予明確恰當?shù)姆答?,引導學生正確歸因。要注意保護留學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尊嚴,照顧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和國家的留學生,這不僅能激勵留學生的學習行為,也影響著留學生的自我評價。
在“積極情緒”方面,需要重視學生的生理情緒調節(jié),努力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要時刻關注留學生的生理和情緒狀態(tài),多增強留學生的身體素質鍛煉,培養(yǎng)留學生積極樂觀的情緒和學會放松的技巧,使其身心和諧發(fā)展,在面對困難挑戰(zhàn)時,不會因生理和情緒上的問題導致學習效能感的降低。
5. 結語
綜上,來華留學預科生的漢語學習效能感總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尤其體現(xiàn)在漢語學習行為效能感維度上。漢語學習效能感與預科結業(yè)成績之間呈正相關關系?!白陨淼某晒?jīng)驗”“同伴經(jīng)驗”“鼓勵性言語”“積極情緒”是漢語學習效能感的主要來源。本研究自編針對來華留學預科生的漢語學習效能感量表和漢語學習效能感來源量表,首次考察了留學生的專業(yè)這一影響因素以及效能感信息來源的具體內容,并探討了與預科成績之間的關系,為培養(yǎng)漢語學習效能感提供了切實可靠的依據(jù)。
但本研究仍存在諸多不足:首先,在研究樣本上,選取的被試不夠全面,理工專業(yè)的留學生略少,地域和年齡比較集中。其次,自編量表仍需不斷改進完善。最后,只研究了漢語學習效能感的靜態(tài)水平,后續(xù)研究可以通過追蹤觀察進行漢語學習效能感的動態(tài)研究。漢語學習者的學習效能感會隨著時間和學習內容的變化呈現(xiàn)不同的差異,可以在來華留學預科生這一年的學習過程中分階段測試,掌握預科生的動態(tài)發(fā)展狀況,以便在教學中針對不同階段和不同的學習任務有的放矢。此外,漢語學習效能感具體是通過什么樣的路徑來影響漢語學習成績的,其發(fā)揮作用的路徑也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班杜拉(著),林穎等(譯) 2001 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班杜拉(著),謬小春等(譯) 2003 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邊玉芳 2003 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編制與應用[D]. 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陳 欣 2019 中級水平留學生漢語聽力自我效能感研究[D]. 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鄧婉君 2011 泰國高中學生漢語學習自我效能感、學習適應性和漢語成績的關系[D]. 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丁安琪 2011 本科留學生自我效能感調查研究[A]. 載 漢語國際傳播與國際漢語教學研究(下)——第九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央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高 健 2012 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性和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的探討——亞洲和非亞洲來華留學生的比較[A]. 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11).
郭 睿 2016 來華留學生漢語學習效能感與學習倦怠關系研究[J]. 華文教學與研究(02).
賈 可 2015 中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信息源量表的編制及應用[D]. 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李安琪 2018 維也納大學孔院學生漢語學習自我效能感調查研究[D]. 北京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李稚倩 2016 漢語作為L2學習者學習自我效能感與學習歸因研究[D]. 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梁建英 2002 自我效能感在漢語教學中的作用及其培養(yǎng)途徑[J]. 伊犁教育學院學報(04).
梁宇頌 2000 大學生成就目標、歸因方式與學業(yè)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尚建國,寇金南 2015 學習者因素對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交互影響[J]. 外語與外語教學(04).
沈庶英 2014 來華留學生商務漢語實踐教學探索[J]. 語言教學與研究(01).
田 芝 2013 大學英語學習中的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王才康,胡中鋒,劉 勇 2001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 應用心理學(01).
王佶旻 2016 來華留學生預科教育標準與測試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佶旻,黃理兵,郭樹軍 2016 來華留學預科教育“漢語綜合統(tǒng)一考試”的總體設計與質量分析[J]. 語言教學與研究(2).
王凱榮,辛 濤,李 瓊 1999 中學生自我效能感、歸因與學習成績關系的研究[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04).
王曉霞 2014 自我效能感對外國中學生漢語學習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 科技展望(59).
王學琴 2012 留學生漢語口語自我效能感研究[D]. 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武小露 2016 漢語言本科留學生寫作自我效能感在不同任務下對寫作產(chǎn)出的影響[D]. 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謝麗娜 2019 漢語學習自我效能感與焦慮情況的調查研究[D]. 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徐 萍 2016 來華預科留學生漢語課堂焦慮、漢語自我效能研究[D]. 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薛 姍 2018 漢語學習者的學習焦慮及其與學習動機關系研究[D]. 華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詹許君 2015 中級水平留學生漢語閱讀自我效能感研究[D]. 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張 黎 2006 商務漢語教學需求分析[J]. 語言教學與研究(03).
張 莉 2014 韓國漢語學習者課堂焦慮、漢語自我效能感及其關系研究[D]. 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張 夢 2017 漢語學習者的自我效能感與學習策略相關研究[J].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版)(12).
張曉宇 2020 中高級階段留學生漢語學習自我效能感調查研究[D]. 大連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趙福君,王黨飛 2016 新疆少數(shù)民族中學生漢語學習自我效能感的現(xiàn)狀研究— —以民漢合校中的維吾爾族學生為例[J]. 兵團教育學院學報(05).
甄文婷 2016 試論初級階段留學生漢語學習自我效能感及其培養(yǎng)策略[J]. 文教資料(25).
鄭麗慧 2015 來華漢語進修生漢語學習自我效能感調查研究[D]. 北京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周楚越,任曉霏 2021 墨西哥預科生漢語自我效能感實證研究[J]. 漢字文化(09).
周永紅,呂催芳,楊于岑 2014 時間管理傾向與學習拖延: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分析[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3).
朱 琳 2009 日韓留學生漢語自我效能感研究[D]. 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191-215.
——— 1980 Gaug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judgment and action[J].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4(2):263-268.
———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2):122-147.
——— 1986 The explanatory and predictive scope of self-efficacy theory[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4(3):359-373.
——— 1997 Self-efficacy[J]. Harvard Mental Health Letter 13(9):4.
——— 2001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 agentic perspective[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1):1-26.
Gibson, S. & M. H. Dembo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4):569-582.
Jinks, J. & V. Morgan 1999 Childrens perceived academic self-efficacy: An inventory scale[J]. The Clearing House(4):224.
Lent, R. W. & F. G. Lopez 1991 Mathematics self-efficacy: Sources and relation to science-based career choice[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8(4):424.
Nie, Y.Y. & S. Lau 2011 Role of academic self-efficacy in modera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ask importance and test anxiety[J].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1(6):736-741.
Pintrich, P. R. & E. V. De Groot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40.
Schunk, D. H. 1981 Modeling and attributional effects on childrens achievement: A self-efficacy analysi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3(1):93-105.
Zimmerman, B. J., A. Bandura & M. Martinez-Pons 1992 Manuel self-motivation for academic attainment: 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and personal goal setting[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9(3):663-676.
On Chinese learning efficacy of international preparatory students in China
YUAN Nennen, WANG Jimin
(Institute on Educational Policy and Evalu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preparatory students in China; Chinese learning efficacy; sources of learning efficacy
Abstract: The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hinese learning efficacy of 458 preparatory students from 5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operating with Chinese Government Scholarship for undergraduate study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arning efficacy of preparatory students in China is at a medium-to-high level. Male studntes? learning ability efficac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emal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efficacy. In terms of majors,? Chinese learning efficacy of students majorying in economics and trad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students majorying in science, liberal arts and medicine. In terms of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Chinese learning efficacy of? students from Asia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from Europe, America and Oceania. Chinese learning efficacy of students in th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is the highest.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learning efficacy and academic grades. The main sources of learning efficacy are “ones own successful experience”, “peer experience”, “encouraging words” and “positive emotions”.
【責任編輯 師玉梅】
[收稿日期] 2021-04-26
[作者簡介] 袁嫩嫩,女,北京語言大學國際學生教育政策與評價研究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測試。電子郵箱:yuannennen@163.com。王佶旻,女,北京語言大學國際學生教育政策與評價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測試、語言認知與學習、心理測量、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教育教學評估。電子郵箱:wjm90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