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晴是青海省著名的土族女詩人。她出生在漢文化素養(yǎng)較高的青海東伯府土司家庭,從小受祖父——末代土司李承基的有意栽培和私塾先生的教誨,后來不斷外出求學、工作以及與甘、青兩地文化名人的交往,使她具備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加之她天資聰穎、勤奮好學、酷愛古典詩詞以及她坎坷的生活經(jīng)歷、豐富細膩的情感特征等等,使她寫出了具有豐富思想內容和很高藝術成就的詩篇,向世人展示了她的才華。她的作品中飽含著土族人民的真率品格和真摯情感,流動著土族人民樸實善良的血液,充溢著民族的智慧和才情,同時也表現(xiàn)出土族女詩人獨特的審美意識和情感世界。李宜晴現(xiàn)存詩詞一百余首,其中詩四十首、詞七十九闋、殘篇六首(闋)。
從李宜晴現(xiàn)存的一百多首詩詞來看,其詩詞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懷人、詠物、寫景、抒情、嘆世、嗟生、贈答、憑吊、記游、念國……幾乎涉及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題贈酬和類詩詞約有二十多首,占李宜晴現(xiàn)存詩詞(不包括殘篇)的四分之一。其酬答應和方面的有十首;贈臨送別詩八首;題詞頌贊類的有七首。這些題贈酬和的詩篇內容題材涉及相當廣泛,有寫景詠物的,有抒發(fā)鄉(xiāng)愁羈旅的,有表現(xiàn)故交友情的,也有借他人遭遇鳴己之不平的……從這些詩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李宜晴是一位重視友情、與人為善、關心社會,且極富才情的土族女子。
一、酬和應答
作為杰出的土族才女,李宜晴作詩填詞的才情既有其良好的天賦和家庭的培養(yǎng)熏陶,也有她后天的勤奮努力,這其中包括她不斷向前輩詩人學習以及與文化界名人交往、以詩會友、互相學習勉勵、不斷提高詩詞造詣的因素。1938年到1940年期間,李宜晴先后在西寧女子師范小學及青海省政府秘書處會務股工作期間,結識了青海文化界名人基生蘭、鐘錫九等,并拜基生蘭為師學習詩詞知識。她不僅與這些文人結下了深厚友誼,而且對她提高寫作水平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與基生蘭的交往,對她的影響較深,以致后來李宜晴多次賦詩寫詞以表達她對這位老前輩的敬仰與懷念之情。如《垂楊·和半隱山人〈詠梅〉》《大有·和半隱山人〈九日感懷〉原韻》《意難忘·和半隱山人〈省府遷南禪寺辦公即事〉原韻》《一萼紅·和半隱山人〈詠雪〉》《壽星明·賀半隱山人六秩晉九兼生曾孫大喜》等都是與基生蘭的唱和贈答之作?!洞箺睢ず桶腚[山人〈詠梅〉》《一萼紅·和半隱山人〈詠雪〉》兩首詞是詠物之作。通過贊美梅花的傲然獨立、白雪之冰清玉潔,含蓄表達自己與師友之間純潔的友誼以及他們高雅脫俗的志趣。從《大有·和半隱山人〈九日感懷〉原韻》《意難忘·和半隱山人〈省府遷南禪寺辦公即事〉原韻》兩首抗戰(zhàn)詞中,反映出李宜晴對國事和社會的關心。尤其后一首詞還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鼙鼓中原,嘆倭奴醞釀,遍地烽煙。敵機轟塞北,官舍徙南禪,荷西照,冒晨嵐,瀟灑出塵寰。憑西窗,麟河在望,出岫云閑。山陰雪意猶寒,但荒陵滿目,衰草連阡。敲詩儂已懶,曬藥病將痊。公牘畢,步林泉,問字仰高賢。又何妨,洞天深處,小坐閑眠。
此詞透露出許多信息:當年日機轟炸西寧,青海省政府不得不遷至南禪寺。此時李宜晴恰在省政府工作,故其感受特別真切。她寫了省府新址即南禪寺周圍的山川河流、衰草荒陵,麒麟河盡收眼底;點明遷徙的時間是冬季;自己生病即將痊愈,所以工作之余,信步走向林泉,呼吸點新鮮空氣,并向高賢(基生蘭)請教學問??梢娫娙瞬粩嘧非笮轮R,酷愛詩詞寫作的性格特點。從這類作品中,反映出李宜晴不是一位只關注自我的人,而是具有較強社會意識、關心社會民生的土族詩人。另外還有兩首詩《挽半隱山人》是在基生蘭去世后寫的追念之詞,感情抒發(fā)回腸蕩氣、令人潸然:
? ?(一)
知己凋零后,哀辭豈易成。
河山千里恨,師友百年情。
待我心能赤,居官政自清。
于今重佇想,雙眼淚如傾。
? ?(二)
東郊成永訣,五載至于今。
遠隔千山夢,相期一寸心。
淚零和氏璧,弦絕伯牙琴。
冥冥負知己,靈魂何處尋?
從“知己”“師友”“千里恨”“百年情”可看出,詩人與這位大師的情誼之深厚,難怪詩人將他們之間的友情以“淚零和氏璧”“弦絕伯牙琴”作比。知己已失,靈魂難尋,因而“哀辭豈易成”“雙眼淚如傾”!世上還有什么比失去知己更讓人扼腕的呢?纏綿不盡的情意和離別的悲傷根由都只在相知二字。朋友之間的離別之所以讓人悲傷就是知音遠去,自己或許再難遇到相知之人,而遠去的友人或許如自己一樣也難再逢知音。這其實就是一種知遇意識。知遇意識本來就包含著強烈的時間觀念,因為相遇、相知都是在時間中展開,必須有一定的時間來完成。這種時間觀念或者說人生的有限性一旦在別離之際被突出出來,傷別的感傷氣息和悲涼之意就愈加濃厚。此詩中“河山千里恨,師友百年情”“東郊成永訣,五載至于今”即如此。
1941年至1949年,李宜晴先后在甘肅省夏河縣、甘肅省政府秘書處、蘭州圖書館任職。這一時期,她結識了許多甘肅文化界名人,并參加了他們的“千齡詩社”,這對她的創(chuàng)作影響很大。詩友們常?!凹魻T窗前,品茶月下,相對論古今”(《酹江月》)“碧血亭邊凝佇,忠義墓前憑吊,千載石苔腥。閱盡興亡事,柳眼尚垂青?!保ā端{歌頭·和趙文清先生原韻〈節(jié)園即景〉》)
在應和詞中,《浪淘沙·李子芬題蕪稿一闋,因依原韻和之(四闕)》寫得婉麗深曲,情感真切。四闕詞都以回憶兒時快樂光景為主:“記得兒時閑戲處,綠水橋邊”“堤柳吐青煙,蝴蝶翩然。誰家紅袖憑欄干”;感嘆逝水流年,青春不再:“南去北來青鬢改,逝水華年”“似水韶華留不得,老去芳年”;家山遠離,愁恨無邊:
“何處是家山,似黛如鬟”“芳草斜陽多少淚,幽恨無邊”“人靜晝長無個事,愁在花邊”…從中可推斷出詞人與李女士是兒時很要好的伙伴,她們曾經(jīng)一起度過一段快樂的童年生活,其情境常常出現(xiàn)在夢境中:“昨夜到家山,巧挽云鬢。踏青女伴步珊珊”;醒來卻無限凄涼:“驚覺東窗原是夢,空嘆流年”“回首不堪追往事,愁恨無邊”。四闕詞不僅感情真摯,情韻纏綿,而且都表現(xiàn)出濃厚的時間意識和生命意識。
二、臨別贈言
李宜晴是一位非常重情的人,又是一個多愁善感的詩人。她在其詩詞中表現(xiàn)最多的內容和抒發(fā)的情感是對親人的思念以及對家鄉(xiāng)故土的無限眷戀。同樣,她也是一位非常珍視友情之人。尤其面對與朋友故交的離別,常常會引起她的眷戀和傷感情緒,故每每以詩相贈,由此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臨別寄語的篇章?!顿浻选繁闶瞧浯碜髦唬?/p>
路別家山半載余,浮蹤蘭若話離居。
百年未覺三生夢,兩袖空余一卷書。
王導宦情知盡淡,陳登豪氣已全除。
錦屏山上憑臨處,各望鄉(xiāng)關醉眼舒。
此詞題下詩人自注:“時在拉卜楞旅次”。即此作是詩人1941年在甘肅夏河縣工作時所寫,主要表達對友人仕途遭挫的寬慰及別離之情。首聯(lián)出句點明離家已半年多,暗含鄉(xiāng)關之思。對句說一日與友人信步來到拉卜楞寺院,邊游覽邊“話離居”,可知友人即將離開此地。頷聯(lián)出句“百年未覺三生夢”既嘆時光飛逝,又含在官場上的不諳世事,所以對句稱“兩袖空余一卷書”,可推斷這位即將要離開此地的朋友應該也是位讀書人,因為不諳世事或不愿意“諳世事”而離官將回故里。由此引出下句作者的安慰之詞,以晉代膽識過人出將入相的王導“宦情盡淡”、東漢深有大略的伏波將軍陳登“豪氣全除”之典故,寬慰友人仕途不暢之郁悶。尾聯(lián)又宕開一筆,拋開眼前的煩惱,他們一起登上拉卜楞南面的錦屏山上遠望,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既然官場險惡,仕途不順,不如歸去!即照應了開頭,又點明了題旨。全詩感情真摯,韻律和諧,對仗工整,用典自如,是一首內容與藝術結合較完美的七言律詩。正如王夫之所說:“含情而能達,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則自有靈通之句,參化工之妙?!?/p>
《高陽臺·贈劉春山同鄉(xiāng)》《浪淘沙·贈劉春山同鄉(xiāng)》兩首詞作于重慶,主要表達在他鄉(xiāng)遇故交后的欣喜與鄉(xiāng)愁交織的復雜心理?!盎厥准疑?,隴云秦樹相遮。”家鄉(xiāng)之遙遠不可及,用時空距離襯托心理情緒;在他鄉(xiāng)遇到故交知己,更會引起思鄉(xiāng)之情:“他鄉(xiāng)不恨無知己,恨故人相逢,依舊天涯?!币痪錁O富思辨性,其哲理意蘊深長,令人回味;“是何時、萬里關山,同載歸車”“關山萬里幾多愁。昨夜夢魂何處去?尋遍故丘?!弊掷镄虚g充滿對家鄉(xiāng)的想念之情,同時又時時照應詞人與同鄉(xiāng)共處異鄉(xiāng)時的通感。
《高陽臺·春日在雁灘為李春浦同志送行》寫于蘭州工作期間,也是一首情景交融的送別詞,寫得柔腸百轉,感人至深:
落絮將殘,鶯聲半老,東風暗送華年。積雨新晴,尋芳同到河干。怪他萬縷千絲柳,盡牽愁,不綰征鞍。枉教人、唱斷驪歌,望斷云天。
天涯游子離情苦,想黃塵廣陌,煙靄斜川。月冷長城,誰憐夢繞家山。故人若不負車笠,倩飛鴻,好寄書還。待秋風,霜葉落時,早整歸鞭。
在一個落絮將殘、積雨新晴的暮春時節(jié),詞人與老朋友一起來到黃河南岸的雁灘“尋芳”——其實是為老友送行。那依風的楊柳,好像也染上了萬縷千絲的愁色,不肯綰住遠行之人的鞍馬。這里用擬人手法,埋怨“柳”竟不“留”人,移情于物,將內心抽象的感情具象化。從而使“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接著又想起李白《霸陵行送別》“正當今夕腸斷處,驪歌愁絕不忍聽”的詩句,更是難以釋離情之懷——“枉教人、唱斷驪歌,望斷云天”。下片直抒“天涯游子離情苦”,真不愿設想離別后黃塵廣陌、煙靄斜川、月冷長城、夢繞家山的種種凄苦情景。最后又引用周處《風土記》中“卿雖乘車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車揖。我步行,君乘馬,他日相逢君當下?!钡牡涔剩Mc故人友誼長存,早日相見。整首詞寫得婉轉真摯,感人至深。特別是離情與鄉(xiāng)愁互相交織著不斷折磨詩人的內心,發(fā)而為詩,真實自然。
《高陽臺·送張叔明先生返里》一詞可與柳永《雨霖鈴》相比美。詞上片用風雨聲聲、鶯報殘春,杜宇催歸等一系列暗色調意象營造一種離別的氣氛;下片直抒胸臆,料想別后情景,無限凄涼,“今宵酒醒宿何處,料昏燈野店,曉月江天。芳草斜陽,誰憐客路三千。”離別之時,更會感到友情彌足珍貴,故詞人從眼前情景又把思緒拉回到從前,“回思剪燭西窗下,似恁般,談笑歡然?!弊詈笥只氐窖矍暗碾x別場景,“問飛鴻,何日西來,好寄書還?!被貞}意,突出送別。整首詞思緒不斷轉換,感情跌宕起伏,恰當?shù)胤从沉嗽~人情緒流程中的波瀾,把離愁別緒寫得纏綿而又生動,情景交融。正如況周頤所言:“蓋寫景與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寫景而情在其中?!?/p>
其他送別詩如《臨江仙·送李式金先生赴滇》《好事近·送李羅珊女士返里》《攤破浣溪沙·前題》等都寫得情思纏綿,生動自然,充滿人性美和人情之美。
三、題詞頌贊
《滿江紅》《酹江月·前題》兩首詞是為鐘錫九先生《惠卿小傳》所題之詞。鐘錫九是西寧著名詩人、書法家?!痘萸湫鳌肥晴娤壬鸀槠渫銎匏@钜饲绲念}詞緊扣人物心理,設身處地,與所寫主人公產(chǎn)生通感,有一種感同身受的共鳴?,F(xiàn)舉其中一首《滿江紅·題鐘錫九先生為其亡室所著〈惠卿小傳〉》(蕙卿名鴻蘭):
回憶佳期,有幾度、畫窗明月。曾記得、竹簾不卷,玉簫吹徹。回首繁華無覓處,滿懷愁緒憑誰說。忽一聲、鴻雁過南樓,愁千結。
云雨散,菱花缺。今古恨,同傷別。悵鸞只鳳孤,蘭摧蕙滅。千種相思青鬢改,百年心事黃泉隔。問芳魂何日夢中來,情空切。
全詞從對面著筆,站在主人公的視角方面來寫。上片通過回憶往日夫妻情投意合、兩情相悅的美好情景,反襯出眼前人去樓空、滿懷愁緒無處訴的悲哀。聽到孤雁哀叫著從南樓飛過,更覺孤獨凄涼。下片著重于夫妻陰陽相隔后的千古恨。曾經(jīng)耳鬢廝磨、情意繾綣的伉儷,如今黃泉阻隔,只留得鸞只鳳孤、蘭摧蕙滅(這里“蘭”“蕙”一語雙關,即指花草,又暗含鐘先生妻之名;蘭摧蕙滅,即指花草的凋零,又暗含鐘先生妻之亡逝)??v有千種相思、百年心事,更與何人說!只能期盼與妻子的芳魂在夢中相遇。把夫妻生離死別的千愁萬恨揮灑得淋漓盡致。
《臨江仙·題蟹山老人〈風木圖〉》是一首題畫詞:“老屋數(shù)椽山水抱,閑中詩酒琴棋。高風亮節(jié)世應稀,丹青神手在,何用繡袁絲。蓬島櫻花黃海月,當年曾見龐眉。白云野鶴鎮(zhèn)相期。蟹山依舊綠,只是古人非。”將畫景與畫家結合起來寫,既詠畫,又譽人,既贊美畫圖的美妙逼真,又歌頌畫者是高風亮節(jié)、丹青神手。結語落筆于自己對這位高人雅士的思念仰慕。此詞構思獨特,語言流暢,風格豪放飄逸。
《疏影·菊花、書畫展覽會題詞》是一首記事詞。分別記寫此次展覽會的時間、展品以及展覽會上熱鬧非凡的場景。作者獨具匠心地借中秋佳節(jié)之時日而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將眼前實景與美好傳說結合起來,亦真亦幻,呈現(xiàn)出一種朦朧美感。最后以人們流連忘返、“彳亍回家,衣上余香未歇”結詞,說明這次展覽會的成功。將一次普通的書畫展寫得如此妙不可言,令人神往,我們不得不佩服女詩人的生花妙筆?!杜钊R仙》是李宜晴在蘭州工作時作。詞下小注曰:“原序:九九消寒日,徐韻潮[6]先生以詩召余赴宴,因事未果往,以此詞謝之?!边@首詞,對我們研究李宜晴在詩詞創(chuàng)作道路上的成長過程以及她在蘭州的工作生活情況有很大幫助。詩人在蘭州期間,曾與甘肅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交往頻繁,還參加了由徐韻潮發(fā)起的“千齡詩社”,同時還結識了著名學者章士釗,并受到這些名人的推崇。李宜晴與他們結社賦詩,贈答唱和,這對她的詩詞創(chuàng)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影響。下面的這首《鷓鴣天·讀章行嚴先生〈入秦草〉》便是其佐證:
讀罷新詞信壯哉,生花筆寫漢宮槐。寰中久已欽山斗,海內何妨稱霸才。
神會處,鬼神猜,文豪今有兼詞魁。長安月色灞橋柳,都入先生囊底來。
章行嚴即章士釗。他曾稱贊李宜晴是“少數(shù)民族中難得的才女”。李宜晴在這首詞中,贊美章士釗是“山斗”“霸才”“文豪”“詞魁”,可見她對這位學者的敬羨之情。
“縱觀中國古代婦女的文學作品,在她們的生存環(huán)境并不太惡劣時,更多的主題便是床幃繡幌、銀燭妝臺、窗頭明月、園中落花、云里孤雁、青絲脂淚。生活內容的蒼白枯乏決定了她們不痛不癢的閨情況味,也決定了她們附風弄雅的審美趣味。”(胡明《關于中國古代的婦女文學》)而李宜晴特殊的家庭出身、坎坷的生活經(jīng)歷以及成長在那個風云變幻的時代——她幾乎目睹甚至親身經(jīng)歷了二十世紀中國最劇烈的一些歷史變化:民國風云、抗戰(zhàn)硝煙、解放戰(zhàn)爭、以及新中國成立后的土改運動、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等風暴。雖然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在她現(xiàn)存的詩詞中未能得到更多的反映,但這些滄桑變化使她有了豐富的社會閱歷和深刻的人生體驗,再加上李宜晴不像當時一般的婦女那樣只限于家庭生活的圈子里,或是只滿足于對知識的淺嘗輒止,而是在丈夫的支持下沖破世俗觀念的束縛,先后兩次到蘭州、重慶等地外出求學,鍥而不舍地追求知識和理想。雖然因當時時局等的影響求學之路一再受挫,但詩人畢竟走出家園,走出青海,看到了更為廣闊的世界,接觸到了更加豐富多彩的社會和人生,因而李宜晴的詩詞比一般女性詩人的作品有著更為豐富的現(xiàn)實內容,藝術上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李宜晴的詩詞創(chuàng)作還具有超越民族性、地域性和語言性的特點,大大豐富了青海文學以及中華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的寶庫。她像一顆奪目的明星,閃耀在青海文學乃至整個中華少數(shù)民族文學史上。
王寶琴 廣州新華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教學與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民族文學等。出版專著《青海女性作家作品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