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檬陽
【摘 要】 為合理解決國內船舶建造合同糾紛案件在法律適用上的難點,總結近年來我國法院對有關船舶建造合同所做出的裁判,列舉現階段船舶建造糾紛案件主要類型并歸納我國法院對船舶建造合同糾紛作出裁判的思路和主要觀點,指出當前船舶建造糾紛案件裁判的難點及由此得到的啟示。
【關鍵詞】 船舶建造合同;遲延交付;質量瑕疵
0 引 言
近年來,隨著世界航運中心的東移,我國船舶建造業(yè)發(fā)展迅速,我國正逐步成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但是,在我國近90%的涉外船舶建造合同是適用英國法的,其中約80%的船舶建造合同糾紛選擇在倫敦仲裁。自2016年至今,我國法院共作出300余份船舶建造合同糾紛的判決書,雖然數量不多,但其案件標的大、與市場變化關聯密切、當事人雙方矛盾激烈、適用法律復雜。筆者從我國法院判決結果入手,對船舶建造合同的有關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
1 船舶建造合同糾紛案的主要類型
縱觀近年來我國有關船舶建造合同糾紛的判決,絕大多數是由于船舶建造合同一方當事人違約造成的,即船舶所有人(船東)違約和船舶建造方違約,其中還不乏是由于造船方破產所導致的履約糾紛,其案件可以歸納為以下2個類型。
1.1 船舶所有人違約糾紛
造船合同中履行合約義務的主體大部分是船舶建造方,船舶所有人最為重要的合約義務是按時支付船舶價款及按時接收船舶,因而船舶所有人的違約行為主要體現在未支付船款和未接受船舶兩個方面。
在筆者搜集的我國近5年有關船舶建造合同糾紛的案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合同雙方當事人就船款支付而發(fā)生爭議的。船舶所有人不支付船款大多是由于融資能力或船款支付擔保出現問題,其違約與否一般取決于造船合同的約定,比如標準造船格式合同會對船舶所有人構成違約的具體行為予以明確,雙方當事人也可以對船款的支付作出特別約定。除此之外,船舶所有人因企業(yè)自身破產清算導致無法支付購船款的也會構成違約。不接受船舶通常發(fā)生在航運業(yè)整體形勢不樂觀、國際船舶價格大跌、船舶所有人發(fā)生嚴重的經濟困難、純粹與船企進行扯皮等情形下。在實踐中還出現了船舶所有人在按期支付了三期分期購船款后不接受船舶的情況,導致的原因可能是船舶所有人企業(yè)自身發(fā)生了財政困難,要求船舶建造方降低船舶價格或者遲延交付船舶。
1.2 船舶建造方違約糾紛
船舶建造合同與其他合同的區(qū)別在于其具有船舶建造金額巨大、建造周期長的特點。船舶建造方是履行造船合同中大部分內容和義務的一方,造船合同簽訂后可能存在諸多違約風險,現實最為常見的違約行為就是船舶質量問題和船舶交付問題。
由于船舶建造的技術要求高,從船舶設計、建造到檢驗的各階段,都應當符合雙方約定的質量要求和合約所涉及的技術規(guī)范。例如:實踐中船舶設計環(huán)節(jié)是由船舶所有人與第三方設計公司共同來決定的,船舶建造方沒有參與,但船舶建造方可能要面對由船舶設計環(huán)節(jié)缺陷而產生的質量問題,甚至是要承擔由此產生的建造成本上升、遲延交船等風險;因造船技術規(guī)范經常發(fā)生變化,船舶建造方為適應技術規(guī)范導致延誤交船。
在我國近年來的裁判文書中可以發(fā)現,建成船舶質量瑕疵是船舶所有人拒絕接受船舶或遲延付款的主要抗辯之一。這類糾紛在金融危機、航運業(yè)不景氣的背景下更是層出不窮。面臨破產的船舶所有人可能在船舶沒有缺陷或只有輕微缺陷的情況下拒絕接受船舶,使船舶建造方蒙受巨大損失。
2 我國法院對船舶建造合同糾紛 裁判的主要思路
2.1 對船舶建造合同的法律定性
由于我國《海商法》和《民法典》的合同編中都沒有對船舶建造合同作出專門規(guī)定,因此在實踐中對船舶建造合同的定性存在不同觀點。
縱觀2016年至今的有關判決,有些法院在某一案件的特定情形下對船舶建造合同的性質予以明確。如張博、揚州強鑫工程服務有限公司船舶建造合同糾紛一案①,原告將船舶分段沖砂涂裝工程交由被告完成,被告作為總承包方對該工程進行分包,作出一審判決的武漢海事法院就認定該協(xié)議及各分包協(xié)議系無名合同,但與承攬合同最相類似。因此,該案件在法律適用時,除適用原《合同法》總則的規(guī)定外,主要參照了法律對承攬合同的規(guī)定。在福建國安船業(yè)有限公司與莆田市忠湄輪渡有限責任公司船舶建造合同糾紛②中,法院則根據雙方的具體約定,“船舶建造所用材料、機電設備、屬具由建造方自行購入;明確約定建造期內船舶所有權屬于建造方;采取固定單價的價款計付方式”等等,認定案涉造船合同本身兼具買賣合同、承攬合同雙重屬性,在法律適用上,既可以參考買賣合同的規(guī)定,也可以參照對承攬合同的規(guī)定。而在該判決中,法院就直接適用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24條第4款與第44條關于反訴、抗辯的規(guī)定,但在判決書中也寫明了“參照”二字,與“依據”作出區(qū)分。
從上述判例可以看出,在實踐中我國法院并沒有將船舶建造合同歸入哪一類有名合同,而是在裁判過程中回避了這一爭議,僅有較少案件因其具體情形更類似于承攬合同(造船方提供勞務與材料建造船舶、船舶所有人支付船款)而適用有關承攬合同的規(guī)定,大多數案件直接適用《民法典》合同編的一般性規(guī)定。法院即使沒有將某一船舶建造合同定性為買賣合同,也可以依據《民法典》第646條,在法律沒有具體明文規(guī)定時,“參照”適用買賣合同的有關法律規(guī)定。
2.2 對遲延履行類糾紛的處理
在實踐中,遲延履行類糾紛包括船舶所有人拖欠造船款和造船方遲延交船,八成以上的判決都與遲延付款或交船有關。從審判實踐來看,這類案件審理的關鍵在于事實認定,如欠條或收據的真實性、實際已付款項與未付款項的認定、付款與交接時間的確認等,在法律適用上一般不存在難點,主要運用原《合同法》的規(guī)定來解決爭議,如贛榆縣鴻福實業(yè)有限公司與蘇強船舶建造合同糾紛一案③。
2.3 對船舶質量瑕疵的處理781FEE8A-F5BC-4FAB-B1B5-F9AFB6AD657A
實踐中因船舶質量問題引起的糾紛,爭議焦點主要集中在是否構成質量瑕疵、船舶所有人以質量問題為由不予付款是否構成同時履行抗辯權、船舶所有人是否可以隨意以質量問題為由解除合同等3個方面。[1] 對于質量問題的認定,法院在判決中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首先應依照當事人的約定,不符合標準合同中技術性文件的具體規(guī)定的,應當被認定為存在質量瑕疵。但是在具體案件中,船舶所有人一方的舉證各不相同。在遲延履行類糾紛中,常見的是船舶所有人以船舶存在質量瑕疵作為遲延付款理由,比如在黃江、江佩君船舶建造合同糾紛一案④中,被告就曾辯稱涉案船舶存在質量瑕疵,而法院認為被告僅僅提交了船舶照片,而未提供任何證據證明其在船舶交付時、交付后就船舶質量等問題向原告主張權利,無法證明涉案漁船的質量問題。
與此相類似,在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浙江省邊防總隊海警第一支隊與浙江恒信船舶設備有限公司船舶建造合同糾紛一案⑤中,原告同樣以船舶存在質量瑕疵為由拒簽《交接確認書》,不付船款。對此,法院認為,原告與被告之間簽訂的船舶建造合同對于何為“交付船舶”有明確約定,應按照合同約定來判定能否完成交付,雙方在合同中約定船舶交付時船廠一方應當提交如適航證、質量檢查部門的《質量合格證書》等由船舶檢驗機構出具的文件。法院最終支持了原告的主張,是因為此類文件能夠證明摩托艇是否符合設計需求和質量要求,被告依約應在交接船舶時提交,但被告僅交付船舶而不提交證書,使得原告有理由認為該船質量不合格,不符合合同約定的船舶交接。
在上述案件中,法院認可了原告解除建造合同的主張,因為法院認為涉案船舶建造合同的目的為建造一艘符合海警執(zhí)法、巡邏等任務要求的高速摩托艇,而被告未按約交付船舶,致使合同目的確定無法實現。法院這一判決,體現了瑕疵擔保責任使合同有效成立的補償性救濟功能,主要在于平衡買賣雙方的利益,而不強調對違約方的制裁。所以,在當事人未對瑕疵擔保責任作出具體約定時,法院一般不傾向于判決直接解除合同,而是結合標的的性質及損失大小確定救濟方式。[2] 只有質量問題嚴重影響船舶性能致使合同根本目的無法實現的情況下,才允許船舶所有人解除合同。
2.4 對當事人破產導致的履約糾紛的處理
由于航運業(yè)、船舶建造業(yè)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較大,船舶建造合同某一方當事人破產而導致的履約糾紛時有發(fā)生,但國內使用較多的標準合同通常沒有對某一方破產后建造合同的處置進行約定。某些涉外案件適用的合同文本存在此類約定,如新加坡歐申海洋工程船舶有限公司與中國交通進出口總公司、江蘇宏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船舶建造合同糾紛一案⑥中適用《船舶建造買賣合同》,約定“買方破產”時,買方被視為違反合同規(guī)定之義務。沒有約定時,法院直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破產法》等有關破產的法律處理,交由破產管理人決定合同解除或繼續(xù)履行。實際上,若企業(yè)在重整階段獲得融資,債務的履行是可能實現的,因此法院通常不會將某一方破產本身作為解除合同的依據,這也是出于造船合同特殊性的考量,法院不輕易支持解除合同的主張。
3 從糾紛裁判中得到的啟示
在對我國近5年船舶建造合同糾紛的裁判進行歸納可以看出,在航運市場不景氣的大環(huán)境下,法院在裁判時堅持以誠實信用原則為基礎,以合同嚴守原則為準繩,不允許當事人以輕微質量瑕疵、對方破產等原因而任意解除合同。在法律適用的問題上,以《民法典》合同編的一般性規(guī)定為主,參照適用買賣合同法的有關規(guī)定,對于特定情形直接適用承攬合同的相關規(guī)定。在對船舶建造合同的法律定性問題上,不應一味參照其他國家的模式,而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作出合理判斷。
我國法院近年來對船舶建造合同糾紛所作裁判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宗旨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也給船舶建造合同的當事人帶來一些啟發(fā)。比如在締約階段,雙方當事人應當加強對合同編的了解,謹慎訂立造船合同,合理履行合同條文,并在必要時就相關問題向專業(yè)律師咨詢,在合同文本中約定明確可以規(guī)避許多爭議問題的發(fā)生;在履行合同過程中,不僅要誠實信用,還要嚴格履行各種手續(xù),保存各種文書、憑證,避免爭議發(fā)生時無法舉證而導致權利難以得到保障;此外,在船舶建造過程中及時確認工程量、在交付或者試航時審查船體情況和船舶質量證明也是避免產生糾紛的重要保障。對于船舶建造,只有雙方當事人合理締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嚴格遵循程序要求,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權利、減少損失。
參考文獻:
[1] 張昕. 論現階段國內船舶建造合同糾紛的基本問題[J].中國海商法研究,2012(3):72-81.
[2] 鄧金剛. 船舶建造合同糾紛爭議之探討[J].世界海運,2017(2):39-43.781FEE8A-F5BC-4FAB-B1B5-F9AFB6AD65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