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一縷春光拐過街道的墻角,光裸的枝丫在潮濕的大地上投下影子,萬物終將復蘇,哪怕疫情暫時拖慢人們的步伐,也不過是春天暫時遇上了紅燈。
好友鄭楚的心里一直裝著文人情懷,剛剛實現無貸款壓力的她,開了一家咖啡書屋?!罢勑τ续櫲濉钡漠嬅鏇]等來,卻被下達“疫情防控令”——歇業(yè)。幾輪核酸下來,防疫大白身心俱疲,一些社區(qū)急招志愿者。鄭楚攜員工向當地社區(qū)報到,還未等工作指令下來,員工就支起長桌,為群眾服務。一會幫老人調綠碼,一會幫小孩戴口罩。社區(qū)工作人員聞訊趕來,叫停這一行為。
鄭楚辯解了好一會兒,工作人員勸誡說:“雖為善舉,但卻做錯。人群密集,極易傳染。”
“好心辦了壞事兒,竇娥冤?!编嵆l(fā)朋友圈抱怨。
妮子情緒有點大,我勸她道:“你一點也不冤,對錯與善惡本就不是一回事兒。”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边@里的“人皆有之”的“對錯”之心,是規(guī)則層面;“人皆有之”的“善惡”之心,則是文化層面。這是兩種道德的區(qū)分,即理和情。不服從組織安排,安全隱患極大。
人們都喜揚善抑惡,認為這符合道德標準,但并不完整。讀《道德經》我們會發(fā)現,道和德從來沒有并列過。許多人談道色變,覺得太玄,其實不然。中國人做什么事都叫“走在什么道上”。走在成功的道路上,通往幸福的道路上。這叫方向和目標;有道就要有交通規(guī)則,中國是右側通行,英國是左側通行。所以,道就是規(guī)則。道分很多種,有山道、土道,每一種道都有其邊界,即底線。
在方向、規(guī)則、底線的基礎上我們才能談德,否則就容易被道德綁架?!拔沂侨跽撸憔蛻搸椭?。”“我是老人,你就應該給我讓座?!薄八€是個孩子,不能讓讓嗎?”“我給你打工,你就應該給我福利?!?/p>
在我的訪談生涯中,經常會遇到一些老板,張口文化管理,閉口以德服人。在樂觀主義者看來,即便沒有制度的約束,人也能自發(fā)向善。可在管理的實踐中,無數案例表明,沒有以懲罰為后盾的制度規(guī)則,組織管理將混亂不堪。
柏拉圖大半生都堅信邪惡是對美德的背離,卻也在彌留之際寫下《法律篇》。法治雖不是最好的選擇,卻是一個避免最壞結果的“次優(yōu)”選擇。
先道后德,一碗清水,一見到底。倘若先德后道,那就值得推敲了。45EFA973-69CB-453F-AB59-87DA27C24E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