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桃枝 王曉彥
心力衰竭是一種臨床高發(fā)疾病,可根據(jù)發(fā)病緩急分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后者是由于多種因素引發(fā)的多數(shù)心血管疾病的最終結果[1]。相關調(diào)查結果表明,國外慢性心力衰竭的發(fā)病率為1~2%,而我國目前心力衰竭患者約有450 萬,具有臨床癥狀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 年內(nèi)生存率與癌癥患者相近[2]。大部分心力衰竭患者隨著病情的進展會出現(xiàn)運動耐力明顯降低、呼吸困難等,其原因與患者肌肉功能損傷、通氣紊亂相關,并最終對體力活動造成負面影響[3]。因而在給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藥物治療疾病的同時,應盡可能提升其運動耐力,從而改善生活質(zhì)量。改良縮唇腹式呼吸訓練是在縮唇腹式呼吸訓練的基礎上加入快吸慢呼對吸氣肌訓練,同時省去傳統(tǒng)縮唇腹式中部分步驟,簡化訓練步驟,從而提升患者運動耐力水平[4]。本研究探討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改良縮唇腹式呼吸訓練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20 年9 月—2021 年8 月江南大學附屬醫(yī)院心內(nèi)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4 例,納入條件:年齡≥18 歲;按照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臨床診斷標準確診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級為Ⅱ~Ⅲ級。排除條件:合并惡性腫瘤;伴隨嚴重肝、腎、腦等臟器功能不全;臨床資料不全。按組間基本特征匹配原則將患者分為對照組51 例和觀察組53 例。對照組中男31 例,女20 例;年齡28~74 歲,平均60.39±8.74 歲;病程:3 個月~9 年,平均4.51±1.33 年。觀察組中男32 例,女21 例;年齡25~75 歲,平均60.83±8.92 歲;病程為2 個月~10 年,平均4.62±1.29 年。兩組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具體為:①遵醫(yī)囑用藥。干預人員囑咐患者遵醫(yī)囑使用利尿劑、β 受體阻滯劑及血管擴張劑,并根據(jù)醫(yī)囑服藥,禁止自行加減藥量。②按需吸氧。根據(jù)血氣分析無CO2潴留者,可按需給予4 L/min 吸氧。③健康宣教。干預人員告知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的相關知識、臨床表現(xiàn)、治療預期效果及并發(fā)癥等,并囑咐患者日常飲食注意少食多餐、戒煙戒酒、少油少鹽。④心理疏導。干預人員多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其存在的負性情緒,并實施針對性心理疏導,幫助消除負性情緒。⑤休息與活動指導。干預人員囑咐心功能Ⅱ級者適當限制體力活動,并增加每日午睡時間;心功能Ⅲ級患者限制一般體力活動,并盡可能臥床休息,多翻身以避免壓力性損傷產(chǎn)生。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干預的基礎上實施改良縮唇腹式呼吸訓練。
(1)專業(yè)培訓:所有干預人員均接受改良縮唇腹式呼吸訓練專業(yè)培訓,并均經(jīng)考核通過后方進行操作。
(2)訓練方法:干預人員囑咐患者取半臥位,膝屈曲,在平靜呼吸下將一手置于胸前,另一手置于腹部,囑咐患者經(jīng)鼻迅速深吸氣至不能再吸時(肺總量),同時腹肌放松,盡量使腹部鼓起,短暫維持3 s,然后放松緩慢呼氣,呼氣時縮攏嘴唇(縮唇大小程度由患者自行選擇調(diào)整),同時收縮腹肌,腹壁隨之下陷,使肺內(nèi)氣體緩慢呼出,吸氣時間0.8~1.0 s,呼氣時間2~4 s,吸、呼時間比約為1:2~1:4。在訓練過程中每例患者均由1 名固定家屬全程參與其中。每日訓練3 次,分為早、中、晚各1 次,且均為飯后1~2 h 進行,每次訓練時間為10 min,每分鐘循環(huán)6 次。
(3)訓練相關注意事項:干預人員于患者訓練前采用BORG 量表對患者呼吸狀況進行評估,對于BORG 量表評分≤2 分者訓練時按需進行吸氧;過程中如有胸悶、心悸、氣促、BORG 呼吸困難評分3 分及以上時立即休息,暫停15~30 min 再進行。
(1)6 min 步行距離(6 MWD):根據(jù)美國胸科協(xié)會制定的《6 MWD 測試指南》測試兩組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6MWD,選擇一條長20 m 的平坦走廊,標記兩端,讓患者盡可能快速來回行走,記錄患者6 MWD,進行比較分析[5]。
(2)肺功能:采用肺功能檢測儀測量并記錄兩組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肺功能水平變化,包含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最大自主分鐘通氣量(MVV),進行比較分析[6]。
(3)生活質(zhì)量: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用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zhì)量量表進行評估,共有情緒領域、軀體領域、其他領域3 個維度,共21 個條目,每個條目0~5 分,總分0~105 分,評分越高則生活質(zhì)量越差[7]。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6 MWD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3 個月后,兩組6 MWD 均有所增長,但觀察組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6 MWD 比較(m)
干 預 前 兩 組 患 者FEV1、FVC、FEV1/FVC、MVV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后,兩組上述指標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觀察組改善程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水平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總分及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3 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總分及各維度評分均明顯降低(改善),但對照組變化不明顯,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zhì)量比較(分)
提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運動耐力對于提升患者生活質(zhì)量具有重要意義,運動鍛煉可明顯提升患者運動耐力,但運動鍛煉需要場地條件,并且對康復師的要求高,患者及其家屬難以很好地掌握和堅持[8]。呼吸訓練是受訓者主動根據(jù)一定呼吸模式實施的訓練方式,是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呼吸康復的重要功能鍛煉。且呼吸訓練幾乎不受場地限制,且操作簡單,患者及其家屬更易掌握[9]。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肺水腫、肺淤血等,其對機體肺泡的換氣、通氣造成影響[10]。為適應上述狀況,機體需過度動用輔助呼吸形成的錯誤呼吸方式,因而不僅無法緩解癥狀,還會引發(fā)呼吸機疲勞,加重缺氧癥狀,嚴重者可誘發(fā)CO2潴留[11-1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呼、吸氣肌力量及耐受力出現(xiàn)明顯下降,這也是造成患者運動耐力降低及預后不良的重要因素[13]。本研究給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改良縮唇腹式呼吸訓練取得了較好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干預后6MWD長于對照組,肺功能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王燕等[14]研究結果中顯示,通過中藥穴位貼敷聯(lián)合縮唇-腹式呼吸訓練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肺功能及運動耐力水平,其結果與本研究相似。表明改良縮唇腹式呼吸訓練可有效提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耐力。分析原因主要為縮唇訓練通過縮小呼氣流速,增加患者呼吸氣道內(nèi)的壓力,避免外周小氣道過早塌陷與閉合,從而使肺泡內(nèi)氣體盡量排出,提升了患者肺和胸廓的順應性,增加吸氣肌肌力,使肺通氣阻力降低[15]。而腹式呼吸能夠有效鍛煉患者膈肌,增加膈肌上下活動范圍,降低呼吸阻力,增加患者肺通氣量與潮氣量,減少功能殘氣量,從而提升其肺通氣功能[16]。此外,腹式呼吸可促進患者協(xié)調(diào)腹部肌肉收縮,從而有效提高腹肌、肋間內(nèi)肌、膈肌、下胸部肌等呼吸肌的協(xié)調(diào)度及活動度,充分提升肺通氣動力。改良縮唇腹式呼吸訓練能夠為患者提供充足氧氣,確保腦組織供氧量充足,且通過呼吸運動幫助患者調(diào)整機體血壓、心率水平,提升心輸出量,從而增加其運動耐力[17]。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zhì)量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改良縮唇腹式呼吸訓練可有效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陳妙芳等[18]研究結果顯示,縮唇腹式呼吸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水平,與本研究結果相似。分析原因主要為,該訓練方式在縮唇腹式呼吸的基礎上加入快吸慢呼呼吸訓練對吸氣肌的訓練,即經(jīng)鼻快速深吸氣至不能再吸時,短暫維持3 s,并去除傳統(tǒng)縮唇腹式呼吸呼氣同時收縮鼻部、縮唇的程度與呼氣流量以能使距口唇15~20 cm 處等步驟,而只需縮唇緩慢呼氣,改良傳統(tǒng)縮唇腹式呼吸訓練中要點多、難以被患者有效掌握的缺點,同時兼顧呼、吸氣肌和呼吸方式的訓練,因此患者訓練效果更佳,訓練依從性更好,其肺功能及運動耐力均得到明顯提升,因而改善其生活質(zhì)量[19]。此外,改良縮唇腹式呼吸訓練可改善患者呼吸肌收縮協(xié)調(diào)性,提升肺通氣動力,使患者吸入新鮮空氣,改善通氣血流比例,從而對腦干網(wǎng)狀結構、丘腦等進行調(diào)控,改善其睡眠質(zhì)量,使患者在日間獲得更多精力,對于提升生活質(zhì)量具有較大作用[20]。
綜上所述,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改良縮唇腹式呼吸訓練可有效提升患者的運動耐力,改善其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