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東·劉世河
又一個春節(jié)到了,盡管已置身都市多年,可是每逢這個節(jié)點,腦海里常常泛起的依然還是兒時在老家的那些場景,尤其是跟隨大人走親戚時的畫面,恍如昨日。
“大年初一頭一天,過了初二過初三,元宵過后接著過,不出正月就是年?!边@是我童年記憶里家喻戶曉的一句順口溜,意思是那時過春節(jié),只要不出正月就還是年,而正月里最重頭的戲分,就是走親戚。
應該說,那時候的走親戚,才算是貨真價實的“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鄉(xiāng)下,人們出行基本靠雙腳丈量,也足見其誠意。而且走親戚也絕非亂走一氣,而是有講究和排序的。大體上就是先至親后遠親,最后是朋友的流程,正應了“走親訪友”那句俗話。
最隆重的日子當屬正月初三,這是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的日子。我清晰記得,每逢此日,父親和母親都起得很早,母親收拾屋里,父親則抱著那把大掃帚“嘩嘩”地掃院子。簡單地吃過早飯,母親便著急忙慌地來到大街上,然后就揣著手站在那里朝村口眺望,直到兩個姐姐一個前腳一個后腳,幾乎同時走進她的視線。
除了女兒回娘家,這一天還是未過門的準女婿來給準丈母娘拜年的日子。接待宴席自然要豐盛,還得請來族內幾個長輩作陪,其隆重,可想而知。
接下來的幾天,也是拜望姑舅姨娘啥的近親,尤其初五,老家素有“破五”之說,故有所禁忌,但親人間無妨。記得那時我就特意選在初五這天去給我的舅舅拜年,起始我還有點怯意,結果舅舅大手一揮,嚷道:“外甥看舅,啥說沒有!”一下子顧慮全無。
彼時走親戚,還有許多趣事囧事記憶猶新。當時隨母親去外婆家,外婆的婆婆還健在,而且已是九十幾歲的高齡。老太太雖然耳不聾眼不花,卻十分怕死。她每年除夕年夜飯的餃子都堅決不吃,她說,不吃餃子就等于沒長一歲。以至僅在“九十八歲”這個年齡段上,老太太就原地踏步了好幾年。如今每每想起,都忍不住啞然而笑。
印象最深的,那時候我和小妹非要跟母親去她的一個在縣里當干部的表哥家走親戚,而母親卻好像不怎么愿意帶我們。我倆纏得實在厲害,也只好答應。不過,每次出門前,母親總要先給我倆做點兒飯,而且只讓我們吃半飽,然后才領我們出門。我好奇,便問母親,母親笑著說:“路遠,怕你們半路上走餓了,先墊墊。”我們家離縣城足有八九里,的確會走得很累,對母親的話便深信不疑。只是如此一來,等到了表舅家再吃飯時,面對那些平日在家里極少見到的好飯好菜,盡管很想飽餐一頓,怎奈腹中早已有“半飽”墊底兒,只能望餐興嘆了。
母親在一旁瞅著我倆那副糾結樣兒,總是故意轉過身去不看我們。直到后來,我們都長大了,日子也寬裕了些。有一次閑聊,我和小妹又想起這件事來,便問母親,那“半飽”到底為啥?
母親立馬就笑了,隨后不緊不慢地說:“說來也是當爹娘的慚愧,那時候咱家窮,虧了娃們肚子,娘就是生怕你們到了表舅家見到好吃的就沒命地往嘴里塞,那沒出息的吃相讓人家笑話,被人瞧不起,所以娘才讓你們在家先墊墊的。”
“那干脆讓我們先吃飽得了唄,到親戚家我倆直接就不動筷了,豈不更顯得有出息!”我倆故意逗母親。
母親卻擺了擺手,連聲說:“那可不行,不動筷,一是對親戚不禮貌,再說,那些好飯好菜我的娃們光眼睜睜看著,卻一點兒也吃不下,當娘的心里也不好受啊!”
本來我和小妹都鉚足了勁兒要為當年的這件趣事開懷大笑一番的,可聽母親這么一說,卻無論如何也笑不出來了。我扭頭看了看小妹,跟我一樣,她的眼睛里也早已蓄滿了亮閃閃的淚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