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
二0二二年四月,一位名叫“秋空”的VRchat 游戲用戶稱,她在VR(虛擬現實)睡眠中遭到性侵。VRchat 是一款在線VR 角色扮演游戲,玩家的分身(avatar,來自梵語)在虛擬空間與其他玩家的分身互動。不同于傳統(tǒng)的角色扮演游戲,VRChat 的玩家通過VR 設備,用身體對分身進行操控,譬如佩戴頭戴式設備在虛擬空間中睡眠。在VR 睡眠中,某個玩家的分身進入秋空的虛擬房間,坐在她的分身上,扭動腰部,做出猥褻的動作。秋空在現實中醒來后,感覺與遭受真實的猥褻無異。
法律如何應對虛擬世界的性侵行為?進入互聯網時代,法律已經累積了若干經驗。前些年,司法通過若干案例確立了網絡猥褻未成年人行為的定罪量刑標準?!稒z察日報》刊發(fā)文章指出:“行為人與被害人所處的時空不同,但在客觀上并沒有突破‘猥褻所具有的質的規(guī)定性?!苯窈?,對于虛擬空間的性侵害行為,法治或可比照這一思路,根據具體情況處理。此外,虛擬服務提供者也可以通過事先設定虛擬空間的權限進行管理,如給每個虛擬角色設定不可侵入的隱私空間,或賦予瞬間逃離的功能等。
令我更感興趣的是,將來,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有沒有可能“幻境事,幻境了”,同樣在虛擬空間中使不當行為人遭受感覺極為真實的懲罰,而實現與真實空間中的相同效果?
《紅樓夢》里的風月寶鑒就具備類似功能。在第十二回“王熙鳳毒設相思局,賈天祥正照風月鑒”中,對嫂嫂王熙鳳生了淫念的賈瑞陷入相思局,病漸沉重,忽來一跛足道人,送上一面可救性命的“風月寶鑒”,叮囑千萬不可照正面,只照背面。賈瑞拿來向反面一照,只見一個骷髏立在里面;又向正面一照,“只見鳳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蕩悠悠的覺得進了鏡子,與鳳姐云雨一番”,自此欲罷不能,終于喪了性命。
“風月寶鑒”像不像對虛擬現實的古代幻想?元宇宙(Metaverse)或虛擬現實,本來并不必然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只要實現全身心的浸入,沉浸者便可進入虛擬/ 幻化的世界。借助幻術這一古代的虛擬現實手段,風月寶鑒的反面展示紅粉骷髏,減少色欲的誘惑,通過正面又放大色欲的誘惑,使之成為懲罰,繼而使色欲變得可怕,反過來又增強人們對色欲加強懲罰、抵制的意愿,最終全面地抑制色欲。
未來,虛擬世界里是否亦會產生這樣一套關于懲罰的表象技術學?一方面,數據沿著網絡流向中心節(jié)點,另一方面,對人自身的研究如腦科學、基因科學和心理學獲得長足的進步,兩者相輔相成,使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興趣、欲望、弱點(如害怕老鼠)被巨細無遺地收集、分析、歸類,不但可用于懲罰,還可提前發(fā)現潛在的不當行為者,對其進行教化,真正實現全景敞視。譬如,對于前述的VR 性侵事件,我們能否用虛擬現實的方式對行為者進行具有高度針對性的懲罰?比如,在虛擬人的身周設置禁閉空間、給他打上罪犯的電子烙印、用無窮盡的虛擬性行為減弱其性欲、像《一九八四》那樣使其遭受最恐懼之物的折磨……
但這樣的懲罰和拯救的手段是否模糊了靈與肉的界線???抡J為,在過去的兩百年間,刑法人道化的實質是懲罰運作對象的置換,“懲罰應該打擊靈魂而非肉體”。可什么應屬靈魂?什么歸于肉體?伴隨著腦機連接、電子觸覺皮膚等技術的成熟,存在即被感知不再是一哲學問題時,“秋空”在虛擬世界受到的侵犯僅僅是精神侵犯嗎?同理,當我們用“風月寶鑒”的手段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時,我們是在懲罰他的靈魂、肉體,還是同時兩者?在現代神經科學上不再風光的笛卡兒二元論是否也將在刑罰的領域里黯然退場?精神損害又要如何定義?
現代法治已不談靈魂,但它仍建立在自由意志的基石上—是否具備辨認、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是承擔法律責任的前提。自由意志,這個曾經的靈魂的核心,成為靈魂在現代的影子,而且行將“沉沒在黑暗里”。當我們有如此豐富的技術手段,對被治理對象進行最有效的身心合一的防治時,懲罰已無所謂打擊靈魂還是肉體,又或者說它在同時打擊靈魂與肉體,因為自由意志已經不在了。但在靈魂還被需要的年代,懲罰也需要另外一套話語系統(tǒng)。在《紅樓夢》的世界里,各人的命數皆已前定,如此,懲罰的意義何在?所以,“風月寶鑒”必須同時有正、反兩面可供賈瑞選擇,盡管命數無法改變,命數卻必須經由他的選擇得以實現。在旁觀者慨嘆命數之際,賈瑞的罪孽即可通過命數得到解釋,進而得到憐憫,命數及憐憫讓我們重新接納罪人為人,為我們中的一員。唯此,正照“風月寶鑒”的酷烈—此處的酷烈,并不僅指賈瑞喪命的嚴重后果,還特別指其在賈瑞的生死關口送上的度身打造的致命的誘惑—才最有力地告誡世人:凡那最誘惑的,皆為虛幻,正是最需抵制的。
命數與自由意志貫穿了整個古典世界。以基督教為例,上帝創(chuàng)世且預知世間萬物的命運,但他仍然把選擇的權利交給人的意志。亞當、夏娃偷食禁果是出于自己的選擇。奧古斯丁認為,上帝的預知并不取消人的意志的權能,上帝預知但不引起一切事情。由此,唯有善來自上帝,惡卻根源于敗壞了的意志;也正由此,對善惡的獎懲才體現了造物主的絕對正義、慈愛與憐憫。
這樣,腐蝕自由意志的誘惑獲得了對自由意志的考驗的合法地位。但假以時日,借助現代科技,得以深入到我們體內的每一個細胞的,追蹤和控制神經元放電、促進或抑制神經遞質分泌的,令自由意志如幻象消散的現代誘惑,它的合理地位在哪里?如前所述,虛擬現實的特質在于沉浸。玩泥巴、過家家、打坐、冥想、藝術、宗教、借助藥物和設備……都可以實現沉浸。與傳統(tǒng)的方式相比,現代式的沉浸不是倚重個體的精神意志對現實實現超拔的逍遙游,而要借助精良的設備,“猶有所待者”多也。據稱,“二0一九年全球虛擬現實游戲市場規(guī)模為 115.6億美元,預計從二0二0到二0二七年將以 30.2% 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去看一眼元宇宙概念板塊吧,那里牽動著多么龐大的電子元件、軟件、通信和文化傳媒產業(yè)!因此,現代式沉浸是產業(yè)。產業(yè)的興旺發(fā)達靠什么?無盡的誘惑。有本譯著名叫《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講的是在資本的支配下,高科技產品的生產和設計都遵守著毒品的成癮原則。當“風月寶鑒”的誘惑僅作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的價值目標的手段而存在,現代虛擬現實的誘惑裝置的困境在于它還必須充當資本的手段。
由此可知,沉浸方式的差別,不只是技術的發(fā)展所致,更在于沉浸目的的不同?!帮L月寶鑒”勸誡世人勘破“不可永遠依恃的”紅塵樂事,奧古斯丁叮囑信眾不要去愛“那些擁有了便必有失去之憂的事物”,達成這一類逃離的沉浸方式自然是凝聚意志、抑制物欲,與現代的求諸感官刺激的沉浸方式剛好相反,而且猶如逆水行舟。因此,反照“風月寶鑒”才能實現拯救/ 逃離,正照則是沉淪。
沒錯,與沉浸相伴隨的是逃離。自創(chuàng)造“元宇宙”一詞的科幻小說《雪崩》始,其基本設定多是一個黯淡無光的舊/ 現實世界和一個充滿冒險,由極客精神改造的新/ 虛擬世界??墒?,一個由資本巨頭們創(chuàng)世的元宇宙能包容這樣的新世界嗎?或者,對美麗新世界的應許也是誘惑的一部分?這可能解釋了為什么虛擬游戲的世界常常是反道德的,快感比道德重要。我的腦海里不禁出現這樣的場景:在未來的議會大廳里,議員們大聲疾呼:“虛擬世界的色情和暴力應當合法化!”“它有效地減少了現實世界的犯罪!”“人權!”有點熟悉?是不是很像今天主張性服務產業(yè)合法化的理由?可是,如果虛擬世界發(fā)展至與現實深度交織的程度,問題還能如此簡單嗎?我不由得想起另一位在虛擬射箭游戲中的受害者說的一句話:“我從無所不能的神,再次變?yōu)榱艘粋€無能為力的女人?!?/p>
她憤然摘下了VR頭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