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霖
提到“竹林七賢”里的王戎,大家可能便會想到“神童”和李子。
李子是中國原產(chǎn)的一種水果,自古以來就備受人們的喜愛,《史記》里便提到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們最開始認(rèn)識王戎,或許也大都源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話說王戎七歲的時候和小伙伴們一起在路邊玩耍,當(dāng)時這條小路旁邊的李子樹上結(jié)滿了李子,果實累累,樹枝都被壓彎了。小伙伴們見了爭先恐后地去摘李子吃,只有王戎不為所動。大家好奇地問他為什么那么矜持。王戎說:“這棵李子樹就長在路邊,還能留下這么多李子,說明這棵樹上的李子一定是苦的,所以大家都不吃。”大家摘來一嘗,果然苦。于是王戎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神童。
“不取道旁李”的故事在《晉書》中有明文記載,在《世說新語》里也有記載。而在《世說新語》里,王戎和李子的緣分遠(yuǎn)遠(yuǎn)沒有結(jié)束。王戎天生就與李子有著不解之緣,長大后還做起了李子生意。王戎看得出路邊的李子是苦的,也能種出一樹好李子。王戎自家院子里就有很多李子樹,結(jié)出來的李子非常甜,想吃的人很多。但王戎的李子絕不白送,而是拿來賣。
為了提升銷售業(yè)績,王戎還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李子品牌——“無核”牌李子,這種理念相當(dāng)超前,就類似于后世的無骨雞爪:吃的時候不需要吐核,一口進(jìn)嘴,嚼碎了就能往肚里吞。因為獨特,王戎家的李子生意爆火,無核李子也成了當(dāng)時熱度極高的“網(wǎng)紅李子”。
之所以要開創(chuàng)“無核”這個品牌,完全不是王戎真的想要提升自家買賣的服務(wù)質(zhì)量,而是為了保護(hù)商業(yè)機密:王戎害怕有人得到李子核后種出同樣甜的李子來,把自家生意給搶了。所以,每次賣李子之前,王戎都要想方設(shè)法把每個李子的核挖出來?!盁o核”李子火了,但王戎“吝嗇鬼”的名聲也跟隨著李子的熱度傳了出去。童年的王戎因為李子成了神童,上了年紀(jì)后,卻為了幾個李子掉進(jìn)了錢眼里,成為眾人皆知的小氣鬼。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偏偏不巧的是,《世說新語》里的另外一個和摳門有關(guān)的故事里也有李子的戲份:說的是王戎有位叫和嶠的同事,他家里也有很多李子樹,李子也很甜。不過和嶠也很摳,他妻舅王濟慕名來吃李子,雙方坐下來聊了半天,王濟多次暗示自己想嘗一嘗和嶠家的李子到底有多甜。結(jié)果和嶠磨蹭半天,就拿了幾十個李子出來。因為這事,和嶠也成了“摳門一哥”。
人家送幾十個李子給親戚吃都被人覺得摳門,而王戎這種賣李子還得挖核的行為就只能算奇葩了。如此看來,王戎的確是當(dāng)仁不讓的“魏晉第一鐵公雞”。但也有人認(rèn)為王戎的這種摳門行為只是一種行為藝術(shù),因為魏晉時期是一個腥風(fēng)血雨的時代,所以王戎是在以“自黑”的方式自保。東晉美術(shù)家戴逵就曾經(jīng)認(rèn)為王戎的摳門是在裝瘋賣傻,為的是明哲保身。
不過,同樣都是摳門,和嶠的遭遇可比王戎要悲催得多,因為他遇上了一個蠻橫的親戚。話說王濟拿著和嶠給的這幾十個李子出門之后,感覺還不夠塞牙縫。于是,他有一天趁著和嶠去上班了,糾集了一伙飯量很大的年輕小伙子一起帶著斧子偷偷潛入了和嶠家果園,一群人盡情地把李子當(dāng)飯吃,吃飽之后還把和嶠的李子樹給砍掉了:反正種出來的李子也舍不得吃,還留著干什么呢?
這還不算,把李子樹砍了之后,王濟還囂張地給和嶠送去了一車樹枝,最后又問:“這比起你家的李子樹來怎么樣?”和嶠收下了樹枝,最后只是笑一笑罷了??磥?,和嶠家的李子雖然很甜,但是李子在魏晉時期肯定算不上是珍貴或者稀奇的果子,而是非常常見的。王戎小時候不就和伙伴們在路邊見到了李子樹嘛!倘若李子非常名貴,和嶠得知自家的李子樹被人砍了,肯定也很難一笑而過。
《世說新語》里的李子,不僅體現(xiàn)了這種水果在魏晉時期人們?nèi)粘I钪械牡匚?,也見證了那個時代里人們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