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奇怪,我從來沒有近乎瘋狂地喜歡過任何一個人抑或是任何一件事。
讀書的時候,身邊的女生大都追星。她們會購買偶像的“周邊”,會在網(wǎng)上與“黑子”對罵,會為了見偶像一面而裝病請假……類似的瑣事有許多,像一張又一張剝落的糖果紙,沾到她們的衣擺上,變成一條會被大人罵作荒唐的、閃閃發(fā)光的公主裙。
在這條公主裙中,她們甚至比舞臺上的偶像更耀眼,長長久久地停留在我的印象中,成為“少年意氣”一詞的注解。我從來都不在這個詞的注解里,我甚至不曾與它靠近過。
從我記事起,我似乎很少對外界產生過于濃烈的情緒。愛是“還可以”,恨是“有點煩”,而大部分時刻,我的心情是靜默的。人仰躺在床上,用手指虛描天花板上的紋路,橫,撇,豎,捺,到最后,整片天花板似要旋轉著向下崩解。而我在這種幻覺中,生出一種隱約的自我厭惡 —— 像我這種鈍感的家伙,是做不了人生的主角的。
小時候看動漫,里面的主角都熱情充沛,像一個小太陽,照耀著周圍的人,帶領大家走向勝利。“即使被人當作笨蛋也沒有關系,只要有熱情,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痹谶@樣的教育中,低能量便成為一種罪過,需要被救贖。
沒有人來救贖我,所以我至今仍然鈍感地游蕩于種種現(xiàn)實之外。不管是狂歡或痛苦,都難以讓我產生足夠的真實感。我和他人像是隔了一層厚厚的海綿——他們無法感受我;他們的震耳欲聾,在我聽來,只剩下微弱的雜音。
“好喜歡……”
“好討厭……”
類似這樣的模糊的、寂寞的雜音不斷傳來,我試圖去辨別、模仿其中的情緒,直到自己體內的能量告急,發(fā)出“嘟嘟”的警告聲,才泄氣地倒在床上,看著頭頂?shù)奶旎ò灏l(fā)呆。
高中時,我隨大流選了理科;大學時,我被調劑到農科專業(yè);畢業(yè)后,我做過客服,做過文案,做過編劇……可是,無論做哪一行,包括我現(xiàn)在從事的文字工作,我好像都很難找到那種噴發(fā)式的熱情。不消極,更談不上沉淪,就是不足夠強烈罷了,像一棵兀自生長的樹,把根扎在“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另一種意境里。
沒辦法,我的能量閾值一直比較低。每一次與外界產生聯(lián)系,我都覺得有細小的碎末自靈魂深處落下,窸窸窣窣,最后形銷骨立。相較把“積極相上”表現(xiàn)得生動大方的人,我就像久病不愈的“低能量患者”,懷揣著一種孤獨。
前些天,公司來了一個新編劇,她寫了近五年的小說,筆耕不輟。最重要的是,她像每一個熱血動漫主角一樣,對寫作抱有極高的熱情。我常常看到她抱著書讀,有時候是《寫好故事的100個技巧》,有時候是《30天學會寫小說》,字里行間夾雜著滿滿當當?shù)墓P記,像一片斑駁的光海。
我敬佩她對這一行充滿“命定一生”般的使命感。可是,我也不得不承認,她寫得一點也不好,以至于無法通過兩個月試用期。這件事讓我開始思考:人類的主觀態(tài)度并不是萬能的,“熱愛”并不意味著“擅長”,那么,無法對自己所做之事產生足夠的熱愛之情,也許并不是那么罪無可恕。
能夠像他人那樣,熱烈地去愛固然很好;如果不能,就簡簡單單把每一個屬于自己的日子折疊整齊。哪怕對未來暫時沒有花團錦簇的寄望,我依然可以依賴一些平常、樸素的人生意義生活下去。只要不辜負,于繁復的生活之中保持適當?shù)拟g感,好像也沒那么要緊。起碼這樣,我還是自由而真實的。
吳夢莉
非典型巨蟹女,喜歡動漫和電影,中度絨毛控,重度顏控和聲控,小寫手一枚。曾獲第十二屆“全國中小學生放膽作文大賽”大學組特等獎和第十三屆“全國中小學生放膽作文大賽”大學組一等獎,著有長篇小說《外星人同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