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君飛
我想寫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善良的人,在獵人的槍口下救過一只小鹿,從風(fēng)中跌落的雛鳥被他養(yǎng)大到生出飛羽,他故意丟下錢幣讓陌生的乞丐撿起來購買食物,村子里有十個老人得到過他的照顧……
但是,我不肯將他寫進(jìn)小說。小說并不對善良人性提供庇護(hù),反而會讓好人吃盡苦頭;童話則不一樣,在那個世界里,好人有好報是希望和約定,是讓其他童話成立的前提。
這個善良的人,我要讓他遇到神人趕山翁。趕山翁把一條小河趕到他的家門前,免去挑水吃的辛苦;再把山珍果樹趕到他的荒田里,結(jié)出累累碩果;一道土溝阻礙他進(jìn)入深山,趕山翁就把足夠多的石頭趕下土溝;毒蟲、病痛和厄運,趕山翁也盡力為他驅(qū)除。
一個疑問的聲音卻打斷了我的想象——小河被趕到善良人的家門前,原來擁有小河的人們無辜地失去它,是不是更多的人將遭受找水吃的辛苦?此處的山珍果樹增多了,別處的是不是就減少了?因為自己善良而導(dǎo)致別人匱乏,這是真善嗎?趕石頭填土溝、驅(qū)除邪祟,善良什么時候變得這樣糊涂、功利和脆弱?你的趕山翁是不是在亂彈琴?
這個聲音只不過在說明一個尋常的道理:善良不求回報。不求回報,我的故事就沒有結(jié)局,我只能放棄這次寫作。然而,這影響不了我對童話的偏愛。
雖然被質(zhì)疑過太多次,童話的魅力依然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