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
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表面寫盡了遠嫁異鄉(xiāng)的王昭君的思鄉(xiāng)之苦,但其中也飽含詩人杜甫自己的深遠寄托。詩人既是對身處胡地的昭君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又飽含了自己那一片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悵惘。詩人杜甫寄居在昭君的家鄉(xiāng),正好想借昭君當年思念故土、夜月魂飛歸故土的形象,寄托表達自己思念故鄉(xiāng)之時的迫切心情。詩人在悲昭君出塞之時正如悲思自己飄飄如沙鷗,詩歌與情感和詩人對佳人身世處境之同情真可謂是水乳交融,渾然無痕。
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流傳千古,一直都被后人所贊嘆,評價最高的一句當屬沈德潛《唐詩別裁集》文中所說:“詠昭君詩,此為絕唱,馀皆平平。”許多大家對這首詩的評論和鑒賞意見都大致相同,詩的主要內(nèi)容是通過借昭君身世處境和悲慘遭遇以及昭君對君王的幽怨之情,以此來表達自己的處境與昭君相似,來抒發(fā)對自己身世遭遇的慨嘆。
一、“詠懷”
《詠懷古跡》詩一共只有五首,是中國中唐偉大詩人之一—杜甫于大歷三年(766)之春從太原夔州出發(fā)到達都城長安江陵前所作。每一首作品是以一位特定的歷史人物作為吟詠對象,其一作品是詠懷庾信,感嘆其“蕭瑟”,表達出內(nèi)心對家鄉(xiāng)的親人、朋友的一種深深思念;第二首詩是推崇宋玉,感慨宋玉生前懷才不遇,為自己身后寂寞鳴不平;第三首詩是同情昭君,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其四是借村翁野老對劉備、諸葛亮君臣的祭祀,感慨悲嘆君王身后的“虛無”,以此來寄意于君臣相契之懷;其五是深切緬懷武侯,哀惜他的大功不成,寄寓詩人自己心中的無限沉痛和無限哀思。這一組詩感情內(nèi)涵極為深刻厚重,轉(zhuǎn)折跌宕,或外顯或內(nèi)隱,集中地表現(xiàn)了詩人生活漂泊、政治失意的身世命運的深憂感。
在詩的主題類別列表里一直包含有“詠懷”“詠史”兩大主題類別的詩歌。自從阮籍寫下了著名的《詠懷》一組詩歌后,后代寫詠懷、遣懷一類作品的詩人,絡繹不絕。比如,庾信的《擬詠懷》二十七首為后人熟知,從班固的《詠史》到左思的《詠史》,再到唐宋,“詠史”詩蔚為大觀。
二、宏大美景狀英雄
詩人在首聯(lián)著重表現(xiàn)在描繪昭君故鄉(xiāng)秀美的自然環(huán)境,詩句發(fā)端不凡,這里只是以“群山萬壑”四字來形容,而且與山壑連用,寫出此地山勢之波瀾起伏。一個小小的“赴”字就可謂稱得上是畫龍點睛之言,將長江三峽山山相連、緊密交錯、蜿蜒游走的地貌,描繪得猶如萬馬奔騰、直趨荊門一般宏偉壯觀。
但是,關于這一個“赴”字,學界大家卻有很多不同的見解。明朝胡震亨的評注集《杜詩通》中這樣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當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為合作?!边@句話字面意思就是說這么氣勢磅礴、氣貫長虹的起句,只有用在英雄身上才算得上是相得益彰,用在昭君這個弱女子的身上是不太合適的。換一句話就是說,昭君不是英雄,不配山川壯麗之勝景。但是從全詩角度來說,杜甫確實把昭君當作一位既有兒女情長又有英雄氣概的偉大人物來詠唱贊美的。因為昭君遠嫁于匈奴,和親到塞外,造福兩國,這也許是當時很多專擅殺伐的帝王甚至是將相都做不到的,而昭君作為一名弱女子卻做到了,所以自然是稱得上是當時的大英雄了,因此,這個“赴”字用的是相得益彰了。杜甫站在夔州的高處,東望長江漸漸遠去,群山起伏,滔滔江水好似把青山也帶動了起來。這從側(cè)面烘托表現(xiàn)出詩人登高望遠的博大又開闊的胸襟。詩人杜甫流落夔州,落魄且潦倒,但是他的內(nèi)心仍然是時刻想著國家,想著黎民百姓,他思慮國家的安危。想起這些,杜甫內(nèi)心就像是滔滔的長江水一樣潮涌,所以在首聯(lián)就出現(xiàn)了“群山萬壑出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這樣的山河壯麗之景。
詩人在描繪到三峽那一帶連綿起伏的山嶺和奔騰咆哮的長江水的生動姿態(tài)后,隨即就感嘆昭君人逝村存的無限傷感?!吧小弊郑湍芸吹贸鰜砣耸碌臏嫔?,日新月異,千年之后也只會感嘆欷歔。正如清人吳瞻泰《杜詩提要》指出的:“謂山水逶迤,鐘靈毓秀,始產(chǎn)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薄吧小笔菬崃业母栀?,是深情的緬懷,是永遠的紀念。這兩句詩大小對比映襯,動靜相間,不僅可使整個畫面顯得真實生動,同時可以使詩的整體意境更深一層,巧妙地為全詩確定了一個悲壯蒼涼的情感基調(diào)。
三、一去不返悲一生
首聯(lián)寫了昭君故村的環(huán)境,接著頷聯(lián)以大筆尺幅的寫法,來囊括了昭君這個悲劇主人公的悲慘一生,從出生地到埋葬地,從起到落,從宏大到悲涼,短短十幾個字就概括出了昭君生前死后的孤獨和思歸之心。
頷聯(lián)初句從空間距離上下筆,寫昭君遠離漢宮,嫁至匈奴?!白吓_”即是指昭君未遠嫁之前所在的漢宮;“朔漠”是指匈奴。昭君雖身處漢宮,倍受皇帝冷落,不得寵幸,內(nèi)心痛苦,但也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也離自己的家鄉(xiāng)不遠。而“朔漠”是風沙大漠,地廣人稀,是遙遠的異國他鄉(xiāng),對于昭君來說是痛苦和困難的象征,這也同時暗示昭君此次遠嫁將必然是忍受這種痛苦和困難,身處的處境很艱難,必將度日如年。而連接“紫臺”和“朔漠”的一個“連”字就至少包含了兩層含義,其一便是指在昭君含淚離開了富麗堂皇的漢宮,離開了錦衣玉食的漢宮生活,遠赴到風沙彌漫的大漠,遠嫁到一個自己人生地不熟的異國他鄉(xiāng),可見昭君的命運是多么悲苦,經(jīng)歷是多么令人同情、感嘆;其二便是指另一層含義,擁有美貌的昭君和親塞外,用自己來連接兩個國家,拉近兩個國家的距離,使得兩國邊境得到數(shù)百年的安寧,使得兩國人民的生活安定富足,避免出現(xiàn)軍民殺伐的爭奪、流血和犧牲,化解和緩和了兩個民族的矛盾,促進和加強了民族之間的融合,是民族的大英雄。
下句從時間上著墨,寫到昭君葬身于異域,但仍然眷戀故國?!蔼毩羟嘹O螯S昏”,“?!本褪菈災?,“青?!笔菍V竿跽丫埂髡f王昭君死后葬在胡地,只有她的墳上草色常青,其中《太平寰宇記》中記載:“其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冢?!边€有專家認為是:“草原人民喜歡青色,往往給他們心中所喜愛和崇敬的圣物涂上青色的油彩。稱昭君墓為‘青冢,寄托著人民對昭君的一片憐愛之情、崇敬之意,反映著人民對昭君的一種無限美好的祝愿和熱望?!倍笊噬习l(fā)生了變化,由青入黃,從色彩明亮的顏色轉(zhuǎn)為昏暗的色彩?!包S昏”一詞,既是指昏暗氣氛的傍晚時刻,又是形容籠罩大漠四野的無邊無際的昏黃空間?!扒嘹!焙汀包S昏”兩個意象散發(fā)出昭君無限的孤寂之感,再加上“獨”,更添落寞感。
“紫臺”“朔漠”是寫漢宮到匈奴的空間實地距離,前者雍容華貴,而后者路遠荒涼,彼此之間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從這個對比中又更能看出昭君獨自一人遠嫁朔漠的悲哀?!耙蝗ァ薄蔼毩簟睂懙搅巳藬?shù)和時間的多少,是獨自一人,是從芳華到暮年,在如此漫長的時間中,以“青?!焙汀包S昏”這兩個極為特殊的意象,去表現(xiàn)昭君獨自一人的孤獨感和凄清感。上聯(lián)寫的是生,下聯(lián)寫的卻是死,生死兩極之間形成了鮮明而又強烈的對照,上句寫生前悲慘遭遇,下句寫死后的孤寂悲涼,不管是生前只身遠赴塞外,還是死后深埋在大漠風塵,魂靈都要牽掛著故國,墳墓也要永遠朝向故國的方向,此情癡深,超越了天地陰陽,彌合了時空,的確是動人肺腑。詩句意境高遠而又遼闊,敘事含情,引人無限愁思。
四、不識美姿月孤魂
緊接著看這首詩的頸聯(lián):“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看似是在繼續(xù)抒發(fā)昭君的悲哀,但是真實內(nèi)涵卻不止于此。雖仍然是在寫昭君的悲劇,但深層含義一方面是譏諷漢元帝不識昭君美貌的無能昏庸,另一方面是在寫昭君雖身處異鄉(xiāng),雖心中含怨,但仍然不忘故國疆土,魂魄夜歸。
《西京雜記》載:“漢元帝后宮嬪妃宮人很多,不得常見,于是命畫工圖形,按圖之美者召幸。因而宮女多賄賂畫工,獨王嬙自恃容貌,獨不肯與,被畫得很丑而沒有得到元帝的召幸。后匈奴和親,元帝按圖將她嫁給呼韓邪單于,臨行召見,元帝見她很美,但為時已晚?!薄爱媹D”一詞就是指這件事。面對“省識”一詞,很多文學大家在讀音方面都有這樣一個分歧:一部分人認為應該讀xǐng,譯為“省察”“曾經(jīng)”的含義,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應該讀shěng,譯為“約略”“不”的含義。根據(jù)史料來談的話,漢元帝直到昭君出嫁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了她的真容,在這之前漢元帝應該是沒有見過昭君的,所以將“省”讀為shěng更為合適,譯為不識得。根據(jù)韻律來談的話,杜甫是非常注重韻律對仗的,注意到對句的“空歸”中的“空”是一個副詞,根據(jù)xǐng的釋義,更偏向于動詞,所以這個讀音放在這里略微不妥。根據(jù)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將“省”釋為“察”,就更偏向于xǐng的含義。最后,也要根據(jù)事實來說,筆者認為shěng更為接近詩歌本身。再看頷聯(lián)中的“省識”一詞,既可以準確揭示歷史的真相,又飽含了詩人杜甫對昭君冤屈的深深同情。
“環(huán)佩”是指我國古代婦女玉佩、手鐲一類的精美裝飾物,在這里借義來指昭君。漢元帝當時只憑借畫圖來召幸宮女,未能夠識一女子之絕色,結果就造成昭君抱恨流浪在天涯,葬身于異域。昭君生前苦尋回國之路未果,一直未能返回故國,能夠真正回來的只是她死后留下來的一縷魂魄,謂之曰“空歸”。這個“空”字用得恰到好處,一來深刻地揭示了昭君的坎坷與悲慘命運和強烈的思歸之心,二來也體現(xiàn)出詩人杜甫晚年的滿懷憤懣和悲憫?!霸乱埂倍謩t十分傳神且細膩地渲染出魂歸故土時凄涼的環(huán)境氣氛。下聯(lián)中寫昭君魂歸故土,緊承著頷聯(lián)的下句,生不能回,死不能歸,最后化為鬼魂也要回來。
宋人姜夔在《疏影》一詞中,直接翻用杜甫的詩:“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huán)、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笨梢哉f是深諳杜詩的韻致,同樣顯得風流搖曳。
五、一曲琵琶盡幽怨
末聯(lián)以一曲琵琶寫怨,千載傳恨,寫盡昭君對君王、對亂世的綿綿怨恨?!扒лd”表明昭君的怨恨歷時久遠、引人共鳴,從時間上拓展了怨恨的深廣。據(jù)《琴操》:“昭君在匈奴,恨帝始不見遇,心思不樂,乃作怨思之歌?!薄芭谩痹谠娭幸讶怀蔀檎丫拇裕呵О倌陙?,塞外琵琶奏響胡音,清晰地訴說著昭君的千古怨恨。
“分明”修飾“怨恨”,明顯、顯然的意思,強調(diào)“怨恨”是昭君的情愫,也暗示杜甫心中的怨恨?!霸购耷姓摗保丛购捱h離之情從彈奏著琵琶的樂曲中緩緩訴說出來。《詠懷古跡》其三中,杜甫借助著“王昭君”的平凡一面,抒發(fā)著自己的無限幽怨?!罢摗苯鉃椤罢f”?!扒лd”一詞則點射出樂曲的流傳時間之長,足見昭君怨恨程度之深,并且與首聯(lián)中的“尚”字遙相呼應?!胺置鳌眲t說明樂曲主題之鮮明,怨恨之情,溢于言表。
詩人佇立在群山之中,遙想起千年之前在此生活的昭君,不禁感慨萬千。他們同樣的遭遇,同樣的對國家民族、對親人手足的熱愛,同樣的孤寂,同樣的不受人賞識,這些相同的經(jīng)歷都使得詩人杜甫對昭君的經(jīng)歷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之感。全詩雖看似處處在寫昭君,卻是處處寫詩人自己。詩人杜甫就是借助王昭君這一載體,傳達出:我雖然懷才不遇,不得朝廷賞識,雖然身處異鄉(xiāng),顛沛流離,但是我對國家、對民族、對家人的忠貞和熱誠絲毫沒有改變。的確,許多偉大的歷史人物之所以那樣偉大,不在于他們到底作出多少豐功偉績,而是他們無論是身處順境、逆境還是絕境,都沒有放棄對高尚、真理的追尋和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