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敬 周盟 宋磊
一、概念及起源
邊塞詩,也稱為出塞詩歌,它反映了邊陲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山水景色。人們普遍相信,邊塞詩在漢代、魏晉、六朝時期得到了發(fā)展,在隋末達到了鼎盛時期。根據(jù)資料,唐代之前的邊塞詩歌有二百多首,而《全唐詩》收錄的就有二百多首。這些壯麗的詩篇,不僅為華夏文壇留下了珍貴的遺產,還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邊塞詩歷史悠久,從戰(zhàn)國時期開始便開始出現(xiàn)了邊塞詩,如《詩經(jīng)》《楚辭》等大量的戰(zhàn)地詩詞,都含有很多邊塞詩詞元素?!对娊?jīng)》以其恢宏的風格和激越的樂章,譜寫了中國文學史上最輝煌的篇章。在盛唐,不僅有李白、杜甫、王維等著名的詩詞大家,還有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等著名的邊塞詩人,他們都留下了不朽的邊塞詩詞,特別是后來被稱為“高岑”的高適和岑參,堪稱是當時邊塞詩學的領袖。他們的邊塞詩,除了表現(xiàn)邊塞風光、民俗風情、歌頌愛國將軍外,還揭發(fā)了社會黑暗的現(xiàn)象,表達了個人內心對不公平現(xiàn)狀的不滿。盛唐的邊塞詩,其體例亦多種多樣,有延續(xù)傳統(tǒng)的樂府、歌行,也有唐朝近年興起的近體律詩和絕句。這些都充分說明了盛唐邊塞詩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
二、初唐時期邊塞詩意境特征
(一)初唐時期詩歌意境的流變和特征
意境概念是唐詩藝術研究的核心范疇,圍繞意境而論,可以分為“興趣”“興象”“風骨”和“韻味”四大類。因此,本節(jié)從意境入手,對初唐時期邊塞詩意境藝術的流變和發(fā)展進行探究,揭示其獨特的意境特征。
意象的類型要求詩既要有意象的聯(lián)系,又要有想象的地方,要有“象外之象”“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很顯然,唐代初期的詩作是無法做到這樣的。
到了高宗武后時代,朝廷里的人依然在遵循著唐代的傳統(tǒng),上官體就是其中的典型和發(fā)展。在上官儀身死以后,朝廷詩詞走向了“反古派”,并對漢代和魏晉時期的“重情者”特點進行了研究,而在語言上的發(fā)展則更為驚人,其中以王勃、盧照鄰、駱賓王最為突出。然而,高宗武后時代,則出現(xiàn)了一次“變”,這種“變”具有多種可能性,有的“變”更為“重”,其“意”和“韻”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比如楊炯的《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邊塞詩的寫作,必定是以豪邁、豪壯為美的,詩人對景物的描繪與其愛國之心相對應,由此,景物便被詩人的主觀情感所點化,構成了一種意境。特別是“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這兩句,把邊疆的殘酷和豪邁的悲憤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種典型的“情和景”的意境。在楊炯的《折楊柳》中,前兩聯(lián)中僅僅用來描寫邊塞的無際與愛人的美麗,第三聯(lián)“望斷流星驛”才開始表達對愛人的思念之情,又用“明月關”這一意象,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象。
(二)初唐時期邊塞詩中的形象的功能
唐詩是一門以形象為代表的藝術,而對初唐時期所有詩歌中的形象進行綜合考察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本節(jié)擬從初唐時期的邊塞詩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入手,探討其在抒發(fā)主體情感方面的功能。
1.楊柳
柳樹有“折柳離別”之意,所以唐代的許多詩人都會將其作為比喻體,比如張九齡的《折楊柳》:
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
遲景那能久,芳菲不及新。
更愁征戍客,容鬢老邊塵。
柳樹的形象一般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是像此首詩,往往是在離別或懷念的場景里,柳樹的樹枝變成了離愁別緒和相思的象征。張九齡的《折楊柳》中也有思婦和征人的時空對照,對思婦描寫更多,而征人描寫卻不多。柳樹是他們兩個人交流的象征,思婦用一根柳枝來表達自己對丈夫的想念和無助,而丈夫卻因為邊境的戰(zhàn)亂而變得蒼老。另一種是以“折楊柳”意象入詩。在初、盛唐邊塞詩中,詩人常常把“折楊柳”與曲調同寫,通過雙關使其意蘊更加引人入勝,正如李白《塞下曲》所作: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李白寫的是一位軍人從軍的生活。戰(zhàn)時生活環(huán)境惡劣,讓他想起了家鄉(xiāng)。五月里,家鄉(xiāng)應該是柳樹婆娑。戰(zhàn)士們聽到了風中楊柳的聲音,卻沒有看到春天,他們看到的只有天山上無邊無際的積雪。這里“折柳”一詞既指戰(zhàn)士們聽過的《折楊柳》,又指戰(zhàn)士心中思念家鄉(xiāng)的楊柳。
2.地名
邊塞詩多為唱酬贈答之作,其地名多為寫實,而其他詩則多為虛構或代稱。在邊塞詩中,地名有著超越自身的豐富內涵和情感傾向,如“梅嶺花初發(fā),天山雪未開”“玉關春色晚,金河路幾千”“賤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等詩句,這些意象表達的本質簡單而含糊。由于它的簡單性,能夠作為情感意象指向情感;由于其含蓄性,能夠根據(jù)詩人的抒情需要,將不同的意象結合起來,從而表達出詩人微妙復雜的情感。
邊塞詩中地名意象有向其地名字面異化的現(xiàn)象,即地名的字面亦構成了意義。比如,“玉門”一詞指玉門關,因漢代時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于此而得名,但是因其地名中有“玉”字,而玉的特質有冷清、純潔、美麗等,常用以形容女子的體態(tài),所以在邊塞詩中,“玉門”一詞也常伴隨女子出現(xiàn),如“玉關春色晚,金河路幾千”。
三、盛唐時期邊塞詩意境特征
(一)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
說起邊塞詩,人們往往會聯(lián)想到苦寒的邊疆,殘酷的戰(zhàn)爭,寒冷的氣候,蕭索的秋天,殘酷的死亡,這些都會讓人們感到恐懼和無奈,然而對于詩人來說,卻是一筆不菲的精神財富,值得他們去寫、去記錄。盛唐的邊塞詩,毋庸置疑地表現(xiàn)出一種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不論生活條件如何,人始終要以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去面對,如“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王翰《涼州詞二首》其一),體現(xiàn)出了一種豪邁的胸襟,戰(zhàn)爭固然殘酷,但士兵是否能夠在邊疆作戰(zhàn)中建功立業(yè),是否能夠如愿以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都是邊關的人生寫照,體現(xiàn)了一種堅韌的生命力,以及盛唐邊陲詩歌的靈魂面貌。
(二)坦蕩磊落的功名意識
盛唐的邊塞詩表現(xiàn)出了“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杜甫《后出塞五首》)等光明正大的思想,唐朝士人有著很強烈的功名意識,這不僅僅與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有關,還與儒家所崇尚的積極面對人世的理念有關。在盛唐時期,人們有著強大的自尊心,他們相信自己的國運,相信自己的實力。在盛唐時期,人們有很多路徑可以選擇,除了參加科舉之外,還可以在軍中獲得官職,以此來滿足自己的愿望。在充滿傳奇色彩的盛唐時期,作為愛國的邊塞詩人,他們都會在其詩中表現(xiàn)出一往情深的愛國情懷。
(三)高昂激越的民族氣概
盛唐時期的經(jīng)濟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國泰民安,政局穩(wěn)定,軍力強大,外交上積極進取,一派繁榮景象。在繁榮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邊塞詩成了中國古代文學的一大亮點。盛唐邊塞詩反映出許多文人的豪情,如“誰知此行邁,不為覓封侯”(高適《送兵到薊北》),表明了人們在邊陲抵御異族侵略的堅決,而“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七首》)體現(xiàn)了一種英雄氣概,一種偉大的個人使命。另外,邊關大詩人岑參曾作過這樣一首詩:“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不但給我們展示了冰雪世界的奇景,而且贊美了將士們的雄心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四、初唐與盛唐時期邊塞詩意境表達的區(qū)別分析
(一)初唐邊塞詩與盛唐邊塞詩的社會理想
在初唐時期,邊塞詩具有很大的特殊性,特別是它的藝術表現(xiàn)和表達方式,與盛唐時期相比,它的名氣要大得多,這一點在許多著作中都能看得出來。在這一階段眾多的邊塞詩中,以初唐四杰的詩最為突出,其詩充滿了一種不畏犧牲的愛國精神。不過,這些詩人都有著很強的個性,他們的野心也比較大,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想要通過各種方式來獲得皇帝的賞識。在這種背景下,他們詩歌的功利性就比較明顯了,如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在詩歌中,他們更注重的是如何用實實在在的手段來回報自己的祖國,以此來博取皇帝的歡心。這種形勢既與唐代的社會發(fā)展特征相吻合,又與當時的社會需要、軍政需要息息相關。
到了盛唐,邊塞詩有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掩蓋了詩人對名利的渴望,但也包含了一種對社會的期望,它把社會的期望和對榮譽的渴望結合在了一起,讓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為國服務的情感體現(xiàn)出來。這種情感表現(xiàn)在許多文學作品中,也是那個年代最常見的特征,詩人除了對名利的渴望,還有一種對社會的責任,將整個群體的民生、生活都寫在了詩中,如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二)從戰(zhàn)爭背景看初唐邊塞詩與盛唐邊塞詩
初唐時期的邊塞詩大都描繪了與戰(zhàn)亂相關的苦難與無助,這種悲傷的氣氛非常強烈,使得邊陲詩歌抒發(fā)出了一種深沉的哀傷,它描繪了生命的脆弱和命運身不由己的哀傷。在這種背景下,詩人們的詩歌更顯悲壯、消極,這與他們對戰(zhàn)爭的厭惡和排斥息息相關。
至盛唐時期,邊境士兵的活動更加活躍,他們對待戰(zhàn)事的方式,與初唐時期相比,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于歷史與社會的發(fā)展,民眾的心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時的邊塞詩中,出現(xiàn)了激勵士兵們勇敢戰(zhàn)斗、保衛(wèi)家園的內容。這是因為盛唐時期的文化、經(jīng)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對戰(zhàn)爭、邊疆等問題的處理也更為主動、更為自信,對詩歌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三)初唐邊塞詩的放蕩不羈和盛唐邊塞詩的渾厚優(yōu)美
在唐代初期,詩人們在創(chuàng)作時沒有過多的格式、流派限制,所以形成了一種無拘無束、無畏的創(chuàng)作風格,大部分的作品都具有很好的自由度,特別是邊塞詩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一種放蕩不羈的風格。進入盛唐以后,詩人們開始關注遣詞造句,詩句變得更加精練,也更加精致,尤其是比起最初的唐詩,更是顯得雄渾而優(yōu)雅。隨著盛唐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政治的穩(wěn)定,邊塞詩已經(jīng)系統(tǒng)化,與初唐時期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整個藝術體系也更加完善。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由于不同的時代背景,它們的創(chuàng)作方式也會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它們的藝術表現(xiàn)與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
與初唐時期的邊塞詩相比,盛唐時期的邊塞詩更多的是抒發(fā)一種追求理想的情感,其中也描繪了戰(zhàn)爭的氛圍,其詩歌的風格更為奔放,其具體的藝術效果還有待于客觀地去研究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