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園園
梁曉聲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他的長篇巨作《人世間》塑造了眾多鮮活的人物形象,作品講述了周家三兄妹幾十年間的命運沉浮。本文主要對《人世間》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探討其在當代文學中的價值和對當代青年的啟迪意義,以期有所創(chuàng)新。
一、《人世間》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梁曉聲在《人世間》中塑造了眾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他以人物的日常生活為背景,全景式、多角度地描摹城市普通平民以及各階層的日常生活。不管是哪一階層的人物形象都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影響。
(一)任性浪漫、追求理想的形象
在周家三兄妹中,周蓉是作家著墨較多的一個人物。她聰明好學、漂亮、有獨立思想,從小叛逆任性,而且年輕時是典型的愛情至上主義者。周蓉作為一位有學識、有思想、有追求的現(xiàn)代女性,她不像易卜生筆下的娜拉,也不同于魯迅筆下的子君,她的“出走”不是沒有出路的,也因為新時代的到來,以及她的學識思想和堅強勇敢都足夠讓她在社會上生存。作家這樣安排其實隱含著對女性尋找真正的幸福的贊同。作為周家三兄妹中僅有的一位女性,周蓉在不同時期對人生的探求與抉擇,都讓她的思想一步一步走向成熟,也是伴隨著新時代成長起來的知識女性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艱難曲折。
周蓉也具有知識分子的理想抱負,即使在貴州時生活十分艱苦,她還想著寫一部關于山區(qū)生活的書。周蓉退休之后和蔡曉光去偏遠的鄉(xiāng)村“旅行”,每到一村,為留守兒童送一批書,上一個月課,兼做心理輔導。這足以證明周蓉身上所體現(xiàn)的知識分子的擔當,也是她個人性格使然。此外,在塑造周蓉完美形象的同時,作家也有意保留她性格中叛逆任性的缺陷。比如,周蓉青年時為愛出走讓家人擔憂,周母為此經常流淚以致患了眼疾。在周蓉中年時,女兒周玥也同年輕時的周蓉一樣叛逆,當自己站在母親的這個角度看待問題時,此時周蓉才感同身受父母當時的心情。作家通過周母、周蓉和周玥在不同時期角色的對比,也引發(fā)了讀者更深層次的思考。
總而言之,作家贊揚這類上進且有獨立思想的女性形象,社會的發(fā)展也需要這樣的青年。
(二)重情重義、勤勞智慧的形象
《人世間》塑造了眾多重情重義、勤勞智慧的形象。首先,是好人代表周秉昆,他沒有周秉義的大理想,也沒有周蓉的灑脫,只能恪守本心,兢兢業(yè)業(yè),作為底層小人物,有點兒膽小,但是他對家庭有擔當,對老婆、孩子負責,心里始終裝著自己的朋友,有時候就像低頭拉車的老黃牛,每一次朋友們對他的求助,他都從不拒絕,他在幫朋友排憂解難時就像做自己的事一樣上心。例如,當知道國慶的父親失蹤,他立即放下自家的亂事去幫忙尋找,給予國慶陪伴和開導。他就是這樣一個為了友情義不容辭、兩肋插刀的人。
在周家三兄妹中,周秉昆排行老三,歲數(shù)最小,可周秉昆的人生遭遇最是曲折坎坷。在《人世間》中,因為大哥和二姐相繼下鄉(xiāng)當了知青,所以家里照顧老人的重擔交到了周秉昆的身上。秉昆讀的書很少,而他的哥哥姐姐相繼考上了好大學,成了那個年代少有的大學生,原本也可以成為一名大學生的秉昆,卻因為鄭娟的出現(xiàn)走向了另一條人生道路。周秉昆既有堅韌善良的一面,也有遇事沖動的一面。周秉昆的一根筋在著作中有很多地方可以體現(xiàn),比如偷磚的事,秉昆對妻兒批評訓斥,吼鄭娟時說了非常傷害她的話,而且在著作中,秉昆也幾次怒斥妻子,如在周楠和周玥戀愛的事情上,鄭娟的反應是欣喜,覺得挺好的,秉昆卻大發(fā)雷霆訓斥鄭娟。由此可以看出,秉昆性格里的沖動和心底里猶存的大男子主義思想,而鄭娟每次都只是默默流淚躲進房間,沒有立即作出維護女性尊嚴的反抗。這里是值得深思的,在尊重女性這個話題上,不管是鄭娟這類的女性還是秉昆這類的男性,他們的思想都是有待進步的。
另外,秉昆的妻子鄭娟身上結合了許多中國傳統(tǒng)婦女的優(yōu)良品質,她既有樸素節(jié)儉、善良可愛的一面,又有樂觀堅強、堅韌不拔的一面。鄭娟從內而外散發(fā)出賢妻良母的美好品質,她漂亮且富有同情心,默默為家庭付出,從不抱怨且樂在其中。在大兒子周楠舍己為人犧牲后,鄭娟在美國表現(xiàn)得異常堅強和冷靜,為了兒子的清譽,她毅然拒絕了美國慈善機構的捐款。鄭娟在周楠的追思儀式上這樣說道:“作為母親,一個文化程度很低的中國母親,我對兒子唯一的教育就是希望他長大后是一個好人。如果他不是一個好人,那么不管他多么出人頭地,都會讓我傷心。現(xiàn)在他用行動證明了我的希望沒有落空。我有多么悲傷,同時就有多么欣慰?!编嵕甑倪@番話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一個如此普通平凡的中國底層婦女說出這樣有格局且震撼人心的話不得不使人佩服,就連周蓉和郝冬梅都對這位智慧的女性刮目相看。
總之,這些人物中體現(xiàn)的忠義、耿直、善良、堅韌的優(yōu)秀品質是值得傳承和學習的。
二、對《人世間》中的人物形象的研究意義
梁曉聲《人世間》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非常鮮明的性格特征和強烈的時代感,作家通過再現(xiàn)百姓的日常生活,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其人物形象在當代文學中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對當代青年也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一)《人世間》人物塑造在當代文學的價值
《人世間》是繼路遙《平凡的世界》后又一部當代長篇力作,代表了梁曉聲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的新高度,他秉持著社會的道義與良知,傳達給讀者正能量,希望人性向善、向上,社會向美、向和諧發(fā)展,這是梁曉聲所堅持的“好人文化觀”的深厚內涵,也是《人世間》深刻魅力之所在。他是有理想主義情懷的,他認為中國需要好人文化,這也是梁曉聲創(chuàng)作《人世間》的初衷。當代文藝作品中揭示“他人皆地獄”的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這些作品能夠使人反思,卻往往使讀者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失望,只有重溫理想主義精神和理念,才能改正異化了的人心,重建人世間的擔當與正義。梁曉聲以其獨特的眼光和敏銳的筆觸以擬史書的方式細致完整地展現(xiàn)了近五十年來的社會發(fā)展變遷史,作品以眾多鮮活的人物形象向讀者證明,我們的社會上是有很多好人的,他們沒有因為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而放棄自己的理想主義,這是《人世間》最有價值的地方。
在小說的最后,周家人在一起春節(jié)聚會,作家對秉昆一家人發(fā)出了命運感懷:“知識學歷、機會權利以及個人對人生的設計都不同程度地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但最重要的因素乃是時代的發(fā)展變遷,是國家的改革開放。歸根結底,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絕非個人能力能改變,也不是個人愿望能左右,不可不承認,國家、社會時代的因素尤顯重要。”這段話可以理解成作家對城市各階層命運的總結,時代的每一次轉型都不同程度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讓他們的未來有多種可能。作品中的主人公各自的命運雖然與一系列偶然因素有關,但歸根結底還是由社會制度決定的。不難發(fā)現(xiàn),在《人世間》中,周家三兄妹的人物屬性恰恰是一個家庭里的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的縮影。周家三兄妹的思想境界各有不同,每一個人都代表著作家對某一種理想意識形態(tài)的想象。三者的屬性相加,共同架構起《人世間》縱橫交錯的復雜結構,也構成了中國三種文化力量的交流與碰撞。
(二)對當今時代青年的啟迪
讀罷梁曉聲的《人世間》,使人深為這些艱苦奮斗的社會底層人民而動容,同時也很欣慰作品中大多數(shù)的人物形象都是好人一類:周秉昆的重情重義、善良正直、樂于助人;周秉義的公正廉潔、兩袖清風、以身作則;周蓉的勤奮好學、思想進步;周楠的英勇無畏……他們共同成就了著作中的“好人文化”。因此,這部作品給讀者帶來的主要是以溫馨的、美好的、善良的、正義的等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的感受。無論何時,周家人都始終保持著善良與道義。作品中有這樣一段獨白:“如果人類只是地球上的一類物種,那么這一物種的進化方向只有一個,便是向善。善即是美,善即是優(yōu)。人與人的競爭,所競善也。優(yōu)勝劣汰,也必是善者優(yōu)勝?!边@應該是梁曉聲借《人世間》最想表達的思想。除了秉昆對朋友們好善樂施、不求回報的幫助外,像曲老太太、白笑川、邵敬文等秉昆的老一輩忘年交們,他們在秉昆與朋友們遇到困境求助時都盡力且樂意伸出援手。以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來看實在難得,這些老一輩同志都繼承了中華民族樂于助人的傳統(tǒng)美德,也可見作家在盡力展現(xiàn)出社會中美好的一面。在作家對“好人文化”得以傳承表示贊許的同時,也揭露了一些人性的黑暗面,這往往是人性弱點之所在。在社會發(fā)展緩慢時友情是正常的,而當生活發(fā)生了質的變化時,友情卻倒退了,這不禁發(fā)人深省、引人深思。
《人世間》還告訴我們,一個人不管在哪個年齡段,都不要放棄學習,要做一個在任何時候都追求上進的人。正如梁曉聲所塑造的像周蓉這樣的,追求自己主體性、追求自由與獨立的新一代女性形象。作家將與周蓉出生于同一階層的鄭娟相互對照,可以看出同一時期兩個女性思想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由于學識和性格的差異,周蓉無疑是進步的女性,鄭娟是以真實社會中的傳統(tǒng)女性為原型塑造出來的溫柔善良的女性形象。周蓉身上包含著作家對新型女性的期待,她不斷學習,愛思考,有理想,“周蓉的獨立自主、求真向上都是作家要傳遞給讀者的精神力量”(劉雨薇《“安命”與“造命”—論梁曉聲長篇小說〈人世間〉中的兩個女性形象》)。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女性的不斷進步,周蓉的學識和美麗自信贏得了社會的尊重,吸引了不少仰慕者,也傳遞給讀者許多正能量。她的思想進步得益于她讀過的書,她從青年時期的叛逆任性走向中晚年時期的成熟穩(wěn)重,社會閱歷使她逐漸走向成熟,她的命運完全由自己主宰。顯而易見,社會的發(fā)展進步更需要周蓉這樣的獨立自由且有思想的女性。
《人世間》飽含著作家對子女教育問題的思考,縱觀周家的三代人,可以發(fā)現(xiàn)父母的言談舉止、價值觀、人生觀將會直接影響下一代。周父有著那個時代父輩少有的開明,濃濃的愛子之心,讓周父在兒女及妻子心中,是一座可以仰望的大山,可以依靠的大樹。周家的三個子女組成了三個家庭,他們都有互敬互愛、善待彼此、互相理解的品質,這都與父母對他們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有關,他們都傳承了周家人正氣、真誠、善良的家風,具有從骨子里散發(fā)出來的素養(yǎng)?!度耸篱g》中的周母善良無私、勤勞熱心,具備傳統(tǒng)婦女的優(yōu)秀品質,周父常年在“大三線”建筑工地,生活的重擔落在周母一個人身上,所以周母除了具有典型的傳統(tǒng)婦女的特質外,也存在著堅強自律、陽剛威嚴的一面。她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教育三個孩子,使他們從小就擁有刻在骨子里的教養(yǎng)。而且,周父、周母對子女讀書學習是非常支持的,他們崇尚知識,希望兒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這也是作家梁曉聲所倡導的思想,即讀書是一種向善、向上的追求,是對抗苦難生活的法寶,是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捷徑。讀書能提升一個人的思考能力,提升溝通能力,是提升自己最便捷的路徑,可以使人更好地生活與工作。
總而言之,《人世間》講述了中國近五十年的發(fā)展歷程,講述了時代走向和個人的命運,講述的是和作品主人公相同年代的作家的真實感受。它把一切藝術地呈現(xiàn)開來,直指今天的讀者,讓我們從故事中了解到中國是怎么一步一步走過來的,父輩們都經歷了什么,能讓人設身處地、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和領悟人生、社會和時代的意義,同時思考自己的人生該走向何處。
在《人世間》這部著作中,梁曉聲將共樂區(qū)十幾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生活和奮斗歷程嵌入到中國社會近五十年來的重大社會變動與發(fā)展進程中,既寫出了他們生活的苦難與艱難,又寫出了他們不怕困難的艱苦奮斗精神。但他們始終正直善良、互助互愛、勤勞勇敢、樂于助人、正直誠信,他們的信仰都是做一個好人。梁曉聲在作品中傾注了自己對平民百姓的真切關懷,體現(xiàn)出了他深厚寬廣的憂患和悲憫,意在宣揚美德、傳承美德,這對當今時代青年也是有教育和啟迪意義的,因此這部著作中的人物形象是十分值得我們去研究與探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