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評論員
公益即公共利益。公益心是一種對公共利益的關切之情,是一種關愛他人、奉獻社會、不求回報、熱情參與公共事務的公共精神,是人類心靈健康的標志,也是社會共同體的紐帶和基礎。沒有公益心的社會必然一盤散沙。
發(fā)端于仁愛。仁愛是人的根性。孟子說“仁者愛人”,基督教講“愛人如己”,基點都是愛。社會是人的集合,愛是社會凝聚的紐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親戚朋友,街坊鄰里,同學同鄉(xiāng),戰(zhàn)友同事,皆因愛而交集。人際交往常常是利益交換或情感交流。傷害生恨,呵護生愛,日久生情。仁愛不計得失,是一種自發(fā)的超越利害的高尚情操。利而不害,愛而不恨,以忘我利他之心助人,就是公益。公益即愛護他人。公益心即愛心。
滋生于同情。同情是一種情感共鳴??鬃诱f“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亞當·斯密認為,同情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原始情感,是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的根源。加拿大共產(chǎn)黨員白求恩義無反顧,獻身中國抗日戰(zhàn)爭。抗日名將聶榮臻以德報怨,收養(yǎng)敵國遺孤。愛心人士不忍殺生,將那些被捕獲的無辜動物放歸自然。惻隱、憐憫與不忍,就是同情。同情不計好惡,是一種良知、一種義行、一種美德。世間確有幸災樂禍、見死不救之人,也有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之徒。喜人之喜,悲人之悲,痛人之痛,以推己及人之心助人,就是公益。公益即同情他人。公益心即良心。
見諸于慈善。慈善是慈悲與友善的集成。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世事難料,總有風風雨雨。人生無常,難免溝溝坎坎。儒家講經(jīng)世濟民,佛教講救苦救難、普度眾生,中國自古就講慈幼、養(yǎng)老、賑窮、恤貧、寬疾、安富,素有扶助老弱病殘、鰥寡孤獨的傳統(tǒng)。天災人禍之時的解人之危、救人之急,外敵入侵之際的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寸山河一寸血,平常時期獻出的每一枚硬幣、每一滴血漿、每一個微笑,都是慈善。盧梭說:“善良的行為比金錢更能解除別人的痛苦?!贝壬撇挥嫸嗌?,力所能及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扶貧濟困,雪中送炭,以樂善好施之心助人,就是公益。公益即善待他人。公益心即善心。
升華為責任。責任即義務。古人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丘吉爾說,高尚和偉大的代價就是責任。許多國家都把公益教育、公益實踐和公益精神養(yǎng)成,當作國民教育的必修課。人是群居動物,互助互濟,抱團取暖,使人成其為人。社會是人的社會,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是社會存續(xù)的條件。恐怖社會人人自危,冷漠社會人人自私,腐敗社會人人自肥,沒有公益心的社會人人自閉、不堪一擊。公益是一種公共參與,是自治的基礎,是民主的搖籃,是和諧的種子,是做人的基本義務,是一個民族堅不可摧的心靈長城。重視公益心,開發(fā)公益心,培育公益心,實現(xiàn)公益心建設的制度化,是一個重大的戰(zhàn)略問題。責任不分分內(nèi)分外,包括法律責任和道義責任。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對人類負責,就是公益。公益即幫助他人。公益心即社會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