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 李正陽
2022年6月25日,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暨南南合作與發(fā)展學院2022屆畢業(yè)典禮上,特邀嘉賓楊瀾發(fā)表了演講《書寫你的傳奇》,那句“請保持微笑,請不卑不亢”,讓臺下的女生為之動容。
楊瀾,提到她,人們腦海中就浮現(xiàn)出新時代獨立女性的剪影,自信強大,從容瀟灑。
外婆是她的勇氣之源
楊瀾10歲之前,一直在上海的外婆家生活,那個時候的她還是小小弄堂里的一個小姑娘,她喜歡和男孩一起爬樹,喜歡在太陽底下玩耍到一身泥土。
追憶許多年之前,楊瀾的外婆吳厚云就曾因為反對家里安排的婚事,只身一人來到上海打工,她就是那個年代的叛逆女性。于是堅毅獨立的外婆成為楊瀾乘風破浪的勇氣之源,也成為她心中深具勇氣的榜樣。多年后,當她回想起自己為什么有勇氣離開《正大綜藝》遠渡重洋求學時,她總會想起外婆,這或許也是留在骨血里的膽氣。
還沒有大學畢業(yè)的少女,帶著初生牛犢的熱血來到中央電視臺面試,編導在給予了她肯定之余,也表達了他的質疑:“我們覺得你各方面條件都不錯,但是覺得還是不夠漂亮?!睏顬懬宄约翰凰闶侨菝搀@艷的人,但是也從未想到長相會成為自己的減分項。
這讓當時的楊瀾對自己產生了小小的質疑與失落,回到家后,母親的一句話,讓她豁然開朗:“這有什么關系,這樣的你才是生動的你!”母親的悅納與支持讓楊瀾明白,自我接納也是勇氣的一種。
女兒是一個“大女生”
從小女孩到少女,再到母親,楊瀾遇到了自己的小女孩——她的女兒。女兒好像也帶著這份家族基因中傳承下來的大膽與勇敢,在很小的時候就對所謂的公主故事不以為然:“白雪公主只是漂亮,但是什么也不會做?!睏顬憣ε畠旱南敕ū硎竞苷J可:“同樣的故事,年輕一代的女性她們可以有自己的看法?!睂τ跅顬憗碚f,她的女兒并不是一個小女孩,就是一個“大女生”。
楊瀾對女兒的教導從來都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對女性的規(guī)訓。她會鼓勵女兒去參加戶外運動,去踢足球,去奔跑流汗,去曬得皮膚黝黑而健康。楊瀾覺得,“她很有獨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她在大學電影專業(yè)的學習中也會融入女性主義的批判和分析,這是讓我很欣慰的”。
女兒也會跟她探討,為什么都是在教導女性要保護自己,要在穿著打扮上保守小心,為什么不去教導男孩子尊重女性?楊瀾對女兒的教育讓女兒認識到了社會上存在的性別問題,同時這也反向影響了楊瀾對于兒子的教育。楊瀾認為性別平等的教育不僅僅應該是針對女兒,對于兒子她更應該去告訴他該怎樣尊重女性。
沒有一個標簽能概括她
“不妨去試一試”,是一句自我鼓勵,也是楊瀾一直在踐行的。她大學的專業(yè)是英語,從未接觸過播音主持的她來到了中央電視臺,想要試試去做一個主持人,于是她登上了《正大綜藝》的舞臺。后來,她又想去試試做編導,做制片人,于是有了大中華區(qū)第一個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衛(wèi)星頻道——陽光衛(wèi)視。再后來她又把目光轉向了企業(yè),現(xiàn)在成為了天下女人傳媒與教育集團創(chuàng)始人。她有太多的身份,是主持人,是制片人,是出品人,是作家,是申奧陳述人,可是卻沒有一個標簽能概括她。她永遠在路上,在突破中發(fā)現(xiàn)新的自己,在嘗試中收獲別樣的樂趣。
楊瀾認為自己更喜歡傳媒性、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可能對于事務性、管理性的工作則不然,那這時團隊的力量就可以把她的短板補上,讓她能夠專心地做擅長與適合的事,也讓團隊中的每個人都能有效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在自己的舒適區(qū)中所向披靡。
自定義的生活方式
世界是多樣的,女性也是多樣的,但是似乎社會當中的標準是固定的,是人們約定俗成的。
楊瀾并不認為女性應該被標簽束縛,她認為女性可以活成任何她們想要的樣子,可以強大有力量,也可以理性有邏輯,而不是在人們眼里只有柔弱、感性這樣的印象?!按笈皇且粋€新的標簽,而是一種選擇,一種自定義。”楊瀾說,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能人云亦云。
楊瀾認同每個女性都應該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的選擇。
楊瀾一直敢于突破與嘗試,這也讓她常常被戴上“野心勃勃”的帽子。當她主持《正大綜藝》之余學習電視編導的時候,當她創(chuàng)辦陽光衛(wèi)視電視臺的時候,在她看來的躊躇滿志與高歌前行都變成了他人嘴里的“野心”,但是楊瀾不接受這個評價,她說,這是“理想遠大”。她不明白,為什么男性做了同樣的事會被夸贊有“雄心壯志”,但是女性做就是“心懷叛離之心”。女性的腳步不應該被這樣質疑與定義,正如《大女生》中一文章的標題所言:請把“雄心勃勃”改作“理想遠大”。
寫書是一等一的苦事
“讀書是一等一的好事,寫書是一等一的苦事?!睆男顬懢秃芟矚g閱讀,不論是內容帶給她的精神富足,還是翻閱帶給她的獨特體驗,在她看來電子書永遠無法代替紙質書,翻動的聲音、紙張的觸感,都是獨特而有溫度的。
疫情期間居家是難得的一次慢下來的契機,她兩周時間看了15本書,寫了兩萬多字。她雖然腳步停了下來,可思想沒有,《大女生》就誕生在這期間。這本書的初稿都是楊瀾手寫的,她說她享受筆尖與紙張摩擦產生的沙沙聲,安寧而有質感,在那個有點慌張的時期給了人一劑心靈的安慰,似乎是某種穩(wěn)定的依靠,有種落地的踏實感。
當然寫書也是辛苦的。當滿腔的想法想要表達的時候,就像騎單車追趕公交一樣,拼命地書寫,生怕抓不住那一刻的靈感。
表達的目的是分享,楊瀾希望自己的書可以為需要的人提供一種工具,為讀者帶來一點點樂趣。
她還記得有一位讀者曾經帶著1997年出的第一版《憑海臨風》來找她簽名,那是她的第一本散文集,距離今天也已經過去25年了,時隔這么久還有人能夠記得,這對讀者來說是很重要的珍藏,對楊瀾來說也是深深的慰藉?!拔矣X得歲月可以沖淡很多東西,可以讓很多東西變得陳舊,但是哪怕能夠微小地觸及到別人的心靈或者生活,哪怕只是很短的時間,我都覺得那是一種巨大的榮幸?!?/p>
不只是通過文字與書籍,楊瀾一直致力于的女性社群也通過內容、課程、咨詢等方式為這個時代的女性提供能量補給。正如她在書中寫的:“我把書名取為《大女生》,是因為今天的女性,可以理直氣壯地用第一人稱來講述自己的故事?!边@是她所希望看到的,也是在慢慢實現(xiàn)的。
(秋水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