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豪 陳初燁
摘? 要: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對教育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優(yōu)化了教學方式,改善了教育環(huán)境。依托“互聯(lián)網 + 教育”的思維方式打造的云平臺能有效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將教育云平臺融入高中地理課堂,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教育云平臺;高中地理;智慧課堂
教育云平臺是基于網絡,儲存、共享教學資源,進行教學管理的信息化平臺。筆者所在學校主要依托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提升教學效能,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該平臺主要提供管理和教學兩個方面的服務:管理服務主要指對各方面資源的整合、共享;教學服務包括教學助手、人人通空間授課和教學資源庫建設等,可以支撐課前、課中、課后,以及“線上 + 線下”教學與學習,幫助教師高效備課、授課,學生自主學習。地理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區(qū)域性和實踐性,地理教師要充分利用教育云平臺上提供的教學資源和服務功能來準確把握學情,創(chuàng)設情境,增強師生交互,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打造出智慧、高效的地理教學環(huán)境,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區(qū)域認知等地理核心素養(yǎng)。
一、課前自學,以學定教
教育云平臺為教師提供了個性化的電子備課系統(tǒng)。教師整合資源,編制好導學案,然后借助教育云平臺推送任務清單。學生根據推送的導學案進行課前預習,并按照要求完成相應的任務,提交預習成果,能夠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和靈活性。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1必修》“常見天氣系統(tǒng)”這節(jié)課中的“鋒與天氣”相關知識時,學生從導學案中明確學習目標和本節(jié)課的內容框架,思考氣團、鋒等概念,初步了解鋒面系統(tǒng)的相關知識,為課堂上深入學習鋒與天氣做好鋪墊。對于預習中遇到的問題,要求學生做好記錄和反饋。教師教育通過云平臺收集學生課前學習的相關數據,及時、準確地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明確教學重、難點,為實施有效教學奠定基礎,使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情實際,以學生的基礎和需求為出發(fā)點,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教學設計,優(yōu)化教學內容和過程,做到精準教學。
二、課堂互動,即時反饋
教育云平臺能夠實現教師和學生進行在線討論、答疑。教師可以設置情境,利用信息技術營造直觀、實時、生動的地理教學環(huán)境,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仍以“鋒與天氣”相關知識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階段播放寒潮橙色警報的視頻,讓學生思考視頻中天氣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然后,學生利用教育云平臺進行自由討論,實時向教師請教,與教師互動。教師可以讓學生邊看視頻邊描述鋒面的形成過程,說出鋒過境前、過境時和過境后的天氣狀況。同時,教師可以結合我國常見的鋒面系統(tǒng),說明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在講解完冷鋒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嘗試畫出暖鋒的示意圖,討論暖鋒過境給三明地區(qū)帶來的天氣變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形象地展示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促進學生對相關概念、原理的理解。在隨堂檢測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靈活運用教育云平臺互動課堂的輔助工具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如利用限定答題時間、隨機提問、搶答等形式,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師生可以對“智能測試”進行實時處理、分析評價,優(yōu)化評價方式和評價成效。教師利用教育云平臺統(tǒng)計功能查閱學生的答題情況,并給予實時反饋。教師要基于數據分析對易錯點進行細致點評,有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促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三、課后助學,總結反思
課后,教師可以將課外補充拓展的材料通過教育云平臺推送到學生的學習終端上,供學生自主學習,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教師依據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布置分層作業(yè),通過作業(yè)管理系統(tǒng)推送多樣化、個性化、可選擇的地理作業(yè),保障因材施教。教師還可以直接在教育云平臺上查閱、批注并點評學生提交到平臺上的地理作業(yè)。教師可以針對學生作業(yè)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個性化遠程輔導,并錄制微課供學生課后反復觀看,進而使學生調控自己的學習進程,實現個性化學習。學生可以登錄教育云平臺搜索觀看相關的視頻資源,進行有效的復習鞏固、查漏補缺。師生通過云平臺的在線討論和在線答疑功能相互交流,進行總結反思,提高學習效果。同時,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檢測和學生課后作業(yè)情況建立錯題庫,為學生課后的反思和學習提供科學、有效的參考。
教育信息化作為重要的引擎和驅動力,已經成為影響教育現代化進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和核心要素。教師借助教育云平臺,可以優(yōu)化教學過程,實現開放性、自主性、交互性和個性化的教學,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互聯(lián)網 + 教育”背景下,教師要擺脫以技術應用為本位的思路,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和評價機制等,進一步完善教育云平臺系統(tǒng),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基于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構建有利于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地理智慧課堂,使地理教學更富吸引力和生命力。
基金項目:2020年福建省電教館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學生自助學習研究(KT2032)。
參考文獻:
[1]戴志龍. 基于云平臺互動課堂的地理教學設計與實踐反思[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19).
[2]鄧勤,李麗萍. 基于云平臺的地理智慧課堂的教學實踐探索[J]. 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