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壽田
小學是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性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思維能力的關鍵期。而語文學科作為小學階段的核心學科,其學科本身具備人文因素強、覆蓋內容廣等特點?;诖?,相關教師可以通過語文教學實現(xiàn)德育的滲透。而本文首先敘述小學語文教學中影響德育的因素,隨后簡要說明德育的重要性,最后詳細闡釋具體的德育滲透策略。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影響德育的因素
(一)學校因素
學校既是開展日常教學工作的核心場所,又是培養(yǎng)學生各種能力和素養(yǎng)的關鍵。因此,教師在德育過程中,不能夠忽視學校因素帶來的影響,應該將其放在影響因素的首位。科學的學校管理體系能夠大大促進德育質量和效率的提高,為德育教學的穩(wěn)步實施保駕護航。另外,良好的學校環(huán)境也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教師和學生,對德育也有關鍵意義。而學校因素關鍵在于學校領導,只有學校領導重視德育工作,能夠將上級教育部門所下發(fā)的德育規(guī)定穩(wěn)步落實在具體教學之中,這樣才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實現(xiàn)德育生活化,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
(二)家庭因素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思想的不斷傳播和深入探索,社會大眾愈發(fā)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也認識到家庭教育在綜合素質培養(yǎng)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位教師,承擔著引導孩子、挖掘孩子能力的關鍵任務。而對德育來說,家庭因素極為關鍵。父母伴隨著孩子不斷成長,而孩子也會模仿父母的為人處世方式。此外,孩子除了在學校接受德育以外,另一個重要的環(huán)境就是家庭內部。因此,只有將家庭因素和學校因素共同抓好,才能夠提高德育的質量和水平,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三)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不同于學校和家庭因素,其以一種大環(huán)境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推動學生。近幾年來,我國現(xiàn)代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信息傳播手段更加多樣,能夠以較快的速度傳播信息和思想?;诖耍瑢W生也很容易獲得相應的信息數(shù)據(jù),對個人的思維成長和能力提升影響巨大。而擁有和諧、安定、自由、法制的社會環(huán)境,具備良性的社會氛圍,就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朝著適合自己的方向多元化發(fā)展,同時也能夠堅守住道德的底線。
二、小學德育的重要性
(一)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小學時期是學生心智成長的關鍵階段,在這一時期學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而這一時期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知體系尚未成熟,很難具備自我判斷和分析能力,這使外界因素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帶來更大的影響?;诖?,相關教學單位一定要注重對學生的德育工作,積極引導學生心智健康發(fā)展,促使其茁壯成長。德育能夠讓小學階段的學生具備道德的底線概念,保證其不受到外界不良文化環(huán)境的干擾和影響,確保學生能夠在校園生活中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未來的工作、生活、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
(二)促進個人能力及素質的提高
首先,隨著我國綜合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許多教學單位和社會人士也認識到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性。而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打好基礎,就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對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fā)展極為重要。其次,當前我國正處于新時代的轉型發(fā)展階段,社會對個人的文明水平和道德標準要求愈來愈高,一個人一旦缺乏道德素養(yǎng),不光會影響個人的心智發(fā)展,對自身的生產生活也會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提高個人素養(yǎng)品質、培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情操極為重要,而實現(xiàn)這樣的發(fā)展目標必須通過德育工作予以落實。最后,德育是我國自古至今都十分重視的教育類型。我國作為以德為美的優(yōu)秀文明大國,對道德、禮法十分重視。對此,學生具備較高的道德素養(yǎng)也能夠極為迅速地融入中華文化體系,利于學生的成長,也利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三)推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穩(wěn)步前進
在國家治理方面,德治和法治相輔相成。因此,推動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治理工作能夠大大提高我國社會的文明程度,有效推進社會的高質量發(fā)展,對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也有著積極作用。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是決定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積極地在小學階段開展德育,能夠讓青少年具備較高的道德素質和道德水平,讓其具備一定的道德判斷標準。未來,這樣的高素質、高水平的青少年成為社會的建設者以及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就會大大推進社會的發(fā)展。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
(一)開展與紅色資源、愛國精神相關的德育活動
教育承擔著傳遞思想、構建觀念的重要任務,是建設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工程,是民族延續(xù)的根本。基于此,教育工作從古至今就受到國家的重視。而小學作為基礎性教育階段,也需要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立德樹人,發(fā)揚愛國精神的理念,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愛國精神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此外,針對小學生開展愛國德育教學,需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據(jù)教學對象積極轉變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借助活動、游戲等模式,以教材內容為教學根基,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課文教學中滲透時代的精神與立德樹人的理念,讓學生在這一階段就能夠對相關概念有較為深刻的印象。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延安,我把你追尋》的課文教學時,教師不僅需要借助課文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識字能力,還應該提煉出精神內涵,將延安當時的政治象征和精神象征體現(xiàn)出來,讓學生明白我黨的革命方向和革命意義。同時,教師還可以開展“賡續(xù)紅色血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以地區(qū)為基點,挖掘某一地區(qū)的紅色文化,加深學生對紅色資源的了解和學習。
(二)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近幾年來,我國對科學技術的研發(fā)和應用方面十分重視。在開展日常教學工作時,教師應該積極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通過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實現(xiàn)德育的高質量滲透。例如,教師在教學小學語文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這一技術,通過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內容,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學資源的流通和共享,擴大小學語文育人作用的影響力。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高教學的趣味性,還能夠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理,讓學生能夠保持專注,充分了解課文中的內在含義和人文精神,幫助教師充分貫徹德育理念。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慈母情深》的課文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積極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應用多模態(tài)化的媒體形式,以視頻、圖片、文字等方式充分展現(xiàn)課文內容,同時也能夠將課文內容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明白母親的不容易和偉大之處。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拍視頻的形式,記錄母親在家中的付出,并引導學生對媽媽的付出表達發(fā)自肺腑的感謝。
(三)注重文化熏陶教育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落實,我國對小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標準。一方面學校需要保證學生的自由活動時間,減少課程壓力負擔。另一方面學校能夠注重文化教育,將文化傳承工作從小學階段開始做起,樹立文化自信的教育理念。同時,學校也能夠通過文化熏陶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主義思想,提高道德情操水平,推進德育的穩(wěn)步落實。對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重視文化教育,通過語文學科教學,借助語文學科多元化的特點把德育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去,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德育帶來的愉悅感受。例如,在進行部編版小學語文《牛郎織女》課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將課文之中存在的追夢文化、堅持文化和個性文化提煉出來,讓學生明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具有的新時代意義,將其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德育的質量水平。
(四)注重教學方法的完善和優(yōu)化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作為小學階段的教師,更應該注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積極注重引導和觀察學生,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差異教學。同時,教師還應該保護學生的求知欲。對此,教師在上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與學生之間的感情,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不能強迫學生,更不能夠過分放縱學生。教師應該保持亦師亦友的姿態(tài),認真去傾聽學生的內心感受,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品德方面的問題。隨后,通過合適的教學方法借助語文課程平臺向學生滲透德育理念,解決學生遇到的一系列問題。此外,教師應該不斷提高個人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教師作為學生的榜樣,對學生有熏陶、滲透的影響價值,而切實塑造其形成良好的品行修養(yǎng),能夠大大凸顯出教師的光輝形象,使德育工作更容易開展。最后,教師還可以在授課過程中進行思想升華,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內涵與文化價值。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的課文中,教師在教學最后可以將雷鋒精神與雷鋒紀念日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學習雷鋒精神,爭做雷鋒新青年。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不僅符合當前綜合素質的教育理念,還對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有積極意義。對此,相關教學單位應該引起重視,積極針對小學語文滲透德育開展研究,確保能夠保證語文正常教學的同時,還能夠滲透德育理念,提高德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