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諾
散文家李漢榮在一篇文章中講述他兒時的生活:他5歲時,大姑正在生火做飯,他躺在竹椅上看眼前的絲瓜藤。有幾根藤離他很近,他一呼吸,藤葉就跟著在他臉旁邊顫。后來,他睡著了。耳朵倏地被什么輕輕扯了下,他一摸耳朵,涼涼的,酥酥的,有點兒癢。一伸手,取下的卻是一節(jié)細嫰彎曲的青絲,再一看絲瓜藤,那垂在躺椅附近的觸須,已被他扯斷了。
原來,在他熟睡時,那正在小心探路懸在空中的絲瓜藤,悄悄地接近了他。它抽出細嫩的觸須,在他的耳廓上輕輕地纏繞起來,準備讓他的耳朵成為自己攀爬的落腳點。于是,在他童年的天空下,纏繞著絲瓜藤的失意情絲。躺椅上的那一覺,卻在他心里生出對植物的一絲歉意。不過,也有好處。在絲瓜藤的試探里小睡,藤蔓天使般的樣子駐進了他的夢里。
記得小時候,我愛在院子外的綠陰下流連,每次與媽媽斗嘴產(chǎn)生的煩躁心情都能很快平復(fù)。那是一種混雜著各種綠色植物的氣場,在這樣的氣場里,偶爾抬起頭,看到樹上靈動鳥兒,像是要把日子銜走似的。我從綠葉中跑回家,豁然覺得心境天寬地闊,一路身心暢快。
綠葉擁有自己的靈性,蒲草柔韌,蘭草清新,睡蓮自在,苔蘚清幽,那些高大喬木、低矮灌木、藤蔓植物、苔蘚類以及苞谷、水稻莊稼等,時而靜默,時而芬芳,時而低吟淺唱,和著風悠然若夢。植物們安分守己,不爭不搶,不大聲喧嘩,香飄四野,捧出籽粒,它們的行為讓人感到踏實。
外婆說,一棵樹的壽命比人要長,它會把記憶變成年輪,靜落在身體里。樹不會說話,但比人的愛要深沉。樹不斷把根扎下去,堅硬的土壤變得松軟,貧瘠的土地變得肥沃。無論海棠還是山茶,在它們生長的日子里,不管什么天氣,都能吸收陽光;哪怕只有微弱的光,也是好天氣,就是因為每年都有新葉的生長。
一個人觸摸了綠葉的心思,云水深處的春風便會蕩開。遠古時,有天真少女輕采荇菜,沿著水的方向追逐植物的府邸。蒹葭蒼蒼,用一個個清澈的意念把人心變得一片蔥蘢,多少悲苦化為柔軟和溫潤,成為娉婷女子的明媚。柔柔煙云流逝,參差荇菜依然花開靜處,黃燦燦的五瓣花一溜兒散開?;鞚岬膬?nèi)心因植物情思,重新變得碧藍,青絲垂在背脊,裙裾上美麗的裝飾閃閃發(fā)光。
綠,不僅是植物夢幻,更是真實的存在。
指導(dǎo)教師 楊健
付秀宏老師點評:
這篇作文開頭借助李漢榮幼時的一件生活趣事,揭示了綠色的細嫩天真,意在引出夢與現(xiàn)實的糾纏在超現(xiàn)實里怎樣得到解決。這種寫法的好處在于意境深遠,與后面自己在綠陰里消除氣惱的經(jīng)驗渾然天成。一、作者文思澄澈,懷璧而待,用綠葉靈性抒寫碧藍旨意:仿佛外婆所講的話語,就是冥冥中注定的一般,也因之“綠的真實”的主題巧妙孕育,脫穎而出。二、作者虛化落墨,文辭優(yōu)雅。該文選取新穎獨特的寫作角度,從而表現(xiàn)出別有洞天的哲思效果。在作者筆下,綠葉有形,有靈氣,更有故事。寫景、敘事、狀物、抒情穿插,正面與側(cè)面描寫結(jié)合。文辭方面以散句為主,也適當穿插一些對偶、排比、層遞句式,使語言活潑嚴謹又參差變化,讀來有一種灑脫與精致的韻味。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