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大誠
我們每時每刻所接觸到的外界原子,氮原子毫無疑問是最多的。因為在空氣中,氮氣體積占比約78%,氧氣體積占比約21%(一般情況下,氣體體積占比多少,就是分子個數(shù)占比多少)。氮氣和氧氣都是雙原子分子,即一個分子中有兩個原子。
人體主要由20多種化學元素組成,加上微量元素則有60多種。按質(zhì)量排列,前6位的元素分別是:氧65%、碳18%、氫10%、氮3%、鈣1.5%、磷1%,其余元素加起來也不到1.5%。如果不計人體中水的成分,則碳元素最多,占48.4%,畢竟有機化合物的骨架是碳鏈;氧元素占23.7%;第三位就是氮元素,占12.9%。人體組織最主要的成分是蛋白質(zhì),蛋白質(zhì)是一種多聚體,其單體是氨基酸,氮元素就在氨基酸里。
雖然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但是呼吸過程只涉及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與氮氣無關。也正因為如此,清代的徐壽把它翻譯成淡氣,后來寫為氮氣。我們體內(nèi)的氮元素是從食物—動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中獲取的。歸根結(jié)底,氮元素還是要從植物那里取得。那么,植物生長需要的氮元素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有人會說,植物從土壤中吸取氮元素,所以才需要給土壤施氮肥。那在沒有施氮肥之前,甚至人類出現(xiàn)之前,土壤中的氮元素來自哪里?
雖然氮元素在空氣中占絕大多數(shù),但在地殼中氮元素的含量很低,只排在第41位,比被稱為“稀土元素”的鈰、釹、釔、鑭等還要稀少得多,只有很少的地方有硝酸鹽礦藏。土壤中的氮元素有兩個主要來源:一個來源是雷電引起氮氣氧化,以硝酸形式隨雨水降下,在土壤中留下硝酸鹽;另一個來源是能夠利用空氣中氮元素的固氮微生物。億萬年來,雷電和固氮微生物使土壤中有了越來越多的氮元素,使植物能夠逐漸生長起來。食草動物吃植物,食肉動物吃食草動物……動、植物死亡腐爛后,一部分氮元素又留在土壤中。
過去,含氮的肥料是很缺乏也很寶貴的,人體糞便和尿液中的氮元素都容不得浪費。直到20世紀初,合成氨工業(yè)的興起才一舉破解了氮肥缺乏的問題。合成氨就是把氮氣和氫氣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化合生成氨。
氮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7號元素。氮原子核外有7個電子,其中2個是內(nèi)層電子,不參與化學反應,5個是價電子。氨分子的結(jié)構(gòu)是這樣的:氮原子3個價電子分別與氫原子成鍵,另外2個價電子形成一對孤對電子(如下圖)。我們可以把氨分子視為氮原子伸出3只“手”分別與氫原子成鍵,形成一個三角錐形的分子,氮原子的“背上”則背著一對孤對電子。
從下圖中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如果不存在3個氫原子,而存在另一個氮原子,也伸出3只“手”,同樣也能成鍵—兩個氮原子就形成一個氮氣分子。當然,我們也可以用兩個氮原子分別形成一個σ鍵和兩個π鍵來解釋氮氣分子。這樣形成的氮氣分子是一個具有非常穩(wěn)定結(jié)構(gòu)的惰性分子。也正是因為氮氣分子的穩(wěn)定和惰性,致使絕大多數(shù)氮元素只以單質(zhì)形態(tài)存在于大氣中,而很少以化合物形態(tài)存在于地殼里。
如果氨分子中的氫原子被其他有機基團(例如烷基、羧基、苯基、羥基等)取代,或者說氨基與其他有機基團相連,就稱為胺。例如,氨分子中的一個氫原子被甲基取代,就是甲胺;兩個氫原子被甲基取代,就是二甲胺;一個氫原子被苯基取代,就是苯胺……如此可以形成許多胺類有機化合物。例如,苯胺及其衍生物囊括了一系列染料、藥物、農(nóng)藥等。
這樣,我們就認識了氨、胺、銨三個字,對應的英文分別是ammonia、amine和ammonium。至于讀音,很多人都會讀作ān。其實,確切讀音是ān、àn和ǎn。
含氮的化合物名稱易出現(xiàn)讀音問題的還有一對:氰和腈。把氮氣中的一個氮原子換成碳原子,由于碳原子比氮原子少一個電子,這樣形成的基團被稱為氰基(-CN)。氰基中的碳原子與氫原子成鍵,就形成了氫氰酸(HCN)。氫氰酸及其鹽,如氰化鉀、氰化鈉,都是毒性很強的化合物。在某些果核如苦杏仁、生銀杏中,往往含有少量的氫氰酸類化合物,生食這些果核,可能會引起兒童中毒甚至死亡。如果氰基的碳原子與烴基相連,這樣的化合物被稱為腈。最有名的腈類化合物是丙烯腈,是氰基與丙烯基相鍵連。丙烯腈可以聚合形成聚丙烯腈,它的商品名是腈綸。腈綸纖維保暖性能好,被稱為人造毛。過去認為它吸水性能不好,如今紡成超細的纖維,其吸水性能非常好。氰讀作qíng;腈可能很多人都會讀錯,它讀作jīng。而且,腈是一個原來就有的古字,意思是精肉。
回過頭來繼續(xù)說氨。氨基與羧基以及其他有機基團相連,就形成氨基酸。例如,乙酸上的一個氫原子被氨基取代,就形成了結(jié)構(gòu)最為簡單的一種氨基酸—甘氨酸(氨基乙酸);丙酸中一個氫原子被氨基取代,就成了丙氨酸;戊二酸有5個碳原子,兩頭都是羧基,第二個碳原子上的一個氫原子被氨基取代,就形成了谷氨酸。谷氨酸的鈉鹽就是味精。
蛋白質(zhì)就是由氨基酸縮水而聚合起來的。在消化道里,蛋白質(zhì)又水解成了氨基酸,被人體吸收。人體內(nèi)蛋白質(zhì)的種類很多,性質(zhì)、功能各異,但都是由20多種氨基酸按不同比例和次序組合而成的。這些氨基酸有的可以由人體自己合成,還有8種氨基酸則必須從食物中取得,被稱為必需氨基酸。
在食物中,8種必需氨基酸都齊全的蛋白質(zhì)被稱為完全蛋白。比例最合適的完全蛋白是乳中的酪蛋白及乳白蛋白,蛋中的卵白蛋白及卵黃蛋白,肉中的白蛋白和肌蛋白次之,這些都是最好的蛋白質(zhì)。大豆蛋白也是完全蛋白,但是吸收率比上面所說的幾種要差一些。像米、面、蔬菜、肉皮、筋等含有的蛋白質(zhì)一般都是不完全蛋白,也就是說會缺乏這種或那種氨基酸。所以,我們吃得要盡量雜一些,讓各種蛋白質(zhì)、氨基酸相互取長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