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經(jīng)過深入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現(xiàn)行小學高年級語文教材中所選入的很多詩詞作品,無論在教學定位還是育人導向上,都更為貼近高年級學生身心特點與認知實際,且對文化涵養(yǎng)的提升、審美情趣的增強、認知發(fā)展的提高有極為重要的現(xiàn)實影響。因此,結合小學高年級學生認知現(xiàn)狀以及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特殊需要,教師應切實強化對教學藝術的把握與掌控,并將其適度滲透至高年級古詩詞教學領域。教師應通過對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的優(yōu)化、教學路徑的延展,在古詩詞教學與學生認知之間架設互通橋梁,以確保在古詩詞韻味得以切實彰顯的基礎上構建出多元、豐富、生動的認知生態(tài),助推學生對古詩詞精髓、內(nèi)涵、韻味的理解,切實增強高年級古詩詞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一、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朗讀、品味,提升高年級古詩詞教學的針對性
對于已經(jīng)有了一些基礎性認知積淀與理解能力的高年級學生來說,古詩詞教學的開展必然離不開一些輔助性朗讀的引領。因此,教師在落實高年級古詩詞教學指導時,應切實加強對各類朗讀策略的應用與滲透,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真正融入作品中,與作者對話,和作品互動,進而調動其進行古詩詞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一是借助有感情朗讀,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感知與體悟的空間,讓其在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認知體驗中逐步領悟作品之意蘊,感知作者之情感。二是通過伴奏式朗讀,將輔助性音樂伴奏與學生的朗讀有機結合起來,幫助其理解作者的情感,提升古詩詞朗讀的感染力。如,在《詠柳》的教學中,可借助反復朗讀、品味的方式,引領學生逐步去感知蘊含于詩作中的優(yōu)美意境與凝練用詞,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增強教學指導的針對性。
二、引領學生主動參與整合、歸納,增強高年級古詩詞教學的延展性
很多古詩詞作品中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意愿等,都是作者內(nèi)在體驗的藝術化反饋。但是,由于不同作者的生活閱歷、語言風格、思想站位不同,其在情感與思想表達上所采用的語言、詞匯也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教師在開展高年級古詩詞教學時,應切實加強對各類關聯(lián)性、銜接性資源的整合與開發(fā),組織學生在對比、分析、探究中了解不同古詩詞的認知基點,來感知作者寄托其中的思想與情感,化解古詩詞學習難度,豐富學生的認知積淀。如在“送別類”古詩詞《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學中,可及時引入李白的《贈汪倫》,組織學生在讀與思中進行剖析,將《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朝雨、青柳、美酒等意象與《贈汪倫》中“踏歌送友”的場景展開對比,來領悟作者所寄托的“離情別苦”,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對學生整合、歸納意識的培養(yǎng),以切實增強古詩詞教學的延展性。
三、促使學生投身體驗探究,確保高年級古詩詞教學的實效性
結合高年級學生認知現(xiàn)狀以及其在古詩詞學習中存在的諸多認知困惑與理解誤區(qū),教師必須切實加強對古詩詞教學路徑的延伸與拓展,盡量選用最易被學生接受、理解的方式來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如可指引學生從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入手,深度感知其所處的社會制度、社會地位、文化教養(yǎng)、興趣愛好等,來把握其傾注于作品中的思想與情感。就作者寄托于不同景物、事物、事件領域的所思所感、所得所獲開展理解,以切實解放學生的認知方式。同時,還應根據(jù)不同學生的認知積淀對其開展個性化、開放式引導,使每一個學生的認知需要得到切實滿足。如很多唐詩宋詞中作者都比較喜歡用“柳”來寄托自身的思想情感,有些作者將“柳”比作垂頭喪氣、缺乏志氣之人,而有些作者則在“柳”中寄托了落葉歸根之意,還有些作者則用“柳”來表達自己的離情別緒。教師要為確保古詩詞教學效能提升而提供助力,來引領學生內(nèi)在涵養(yǎng)的豐富。
總之,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與明珠,古詩詞既折射著古代人民的智慧與思想,又是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與歷史的直觀反映。尤其是其中所蘊含的諸多文化元素與教育素材,更對高年級學生認知發(fā)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探尋高年級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時,應切實加強對學生認知特性的深度剖析與充分研究,使看似深奧、復雜、雋永的古詩詞意境、韻味、特色被充分投射至學生視域,進而助推其認知的提升。同時,應借助對同類古詩詞的有機關聯(lián)與充分整合來延伸課堂路徑,優(yōu)化教學模式,盡量使學生在最貼近自身認知特性的范圍內(nèi)開展對古詩詞的朗讀、品味、解析,深度領悟作者蘊含于精妙字詞、語句之中的思想與情感,并逐步反饋自身認知視域。通過對有效性、高質量、豐富性的古詩詞教學策略的踐行,可以切實助力學生人文涵養(yǎng)、健全人格、完備意識的塑造。
參考文獻:
謝素蘭.小學語文高年級古詩詞教學策略探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0(17):2-3.